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胃炎病因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瑜元 《新医学》1998,29(5):230-231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改变,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因子刺激,免疫失衡,年龄老化和遗传因素等。近年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在慢性肾炎中的作用早在一个世纪前已有报告人胃内存在细菌,但一直未受重视,...  相似文献   

2.
郑建超 《临床医学》2003,23(5):64-64,63
慢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病,是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段芳龄随机对131例无症状青少年进行胃镜活检,结果106例(占81%)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肥厚性胃炎三类,但以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为多见,属中医“胃痛”或“胃痞”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与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或虚寒)等几方面有关。现就慢性胃炎的诊断、辩证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我国多数病例是以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后期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腺上皮化生为主要病理特点。约半数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  相似文献   

4.
胃病是指上腹疼痛的一类病症。祖国医学称为胃脘痛。常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疾患。引起胃痛的原因有外因、内因。外因:饮用过量烈性酒、浓茶;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及富于辛辣刺激食物;或由于暴饮暴食;进食细菌及基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进食过急、咀嚼不全;生活无规律,进食无定时;服用某些药物等。内因:饮食习惯,胃的反应性,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忧思、焦虑、恐惧、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疲劳。上述原因有的能直接刺激胃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增多、腐烂,使胃粘膜受到损害发生疼痛;有的受精神因素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发生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的血管和平滑肌痉挛和胃粘膜自身保护功能缺损而胃痛。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非常多见,门诊胃兑现 患者约有80%-90%为慢性胃炎,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人群约50%患有慢性胃炎,但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非常多见,门诊胃病患者约有80%-90%为慢性胃炎,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人群约50%患有慢性胃炎,但无明显性别差异。慢性胃炎的分类.2000年5月1日,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临床分型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兆华 《新医学》1998,29(5):231-232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分型随着对慢性胃炎检查方法的进步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认识的提高,对慢性胃炎的临床分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早在1947年,Schindler根据半屈式胃镜所见和胃粘膜盲目活检的结果,将慢性胃炎分...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脱垂(GMP)是一种胃运动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临床发病率约1.05%~2.03%[1]。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嗳气等慢性胃炎样症状。时有黑便、呕吐,内科保守治疗常采用体位改变,解痉、消炎等对症处理,虽症状好转,但不能根治,严重时...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非常多见,门诊胃病患者约有80%-90%为慢性胃炎,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人群约50%患有慢性胃炎。但无明显性别差异。慢性胃炎的分类:2000年5月1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慢性胃炎研讨会上就慢性胃炎的分类基本达成了共识,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萎缩性、特殊性、以及放射性、淋巴细胞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和其他感染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笔者从口服摩罗丹丸治疗慢性胃炎66例,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宗武  李荣成 《现代康复》1998,2(12):1321-1322
胃粘膜脱垂(CMP)是一种胃运动功能紊乱相美的疾病.临床发病率约1.05%~2.03%。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暖气等慢性胃炎样症状。时有黑便、呕吐,内科保守浩疗常采用体位改变,解痉、消炎等对症处理,虽症状好转.但不能根治.严重时需外科手术治疗。我院于1997年1月~1997年7月,临床应用内镜下微波电凝治疗CMP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麦滋林—S(M—S)在缓解慢性胃炎病人的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及减轻炎症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得乐。M-S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胃可溶性粘蛋白的分泌和胃粘膜及血浆中的生长抑素(SS)含量,从而增加胃粘膜屏障功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慢性胃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1发病原因原因比较复杂,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饥饱过度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胆汁返流、胃酸缺乏、营养不良等,本病与精神神经有关,在情绪紧张、忧虑、愤怒、抑郁等中枢神经不稳定状态下,易使胃粘膜发生营养障碍而导致胃炎、急性胃炎,长期久治不愈就发展为慢性胃炎。2临床症状起病缓慢、长期反复发作,按病理特点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各型慢性胃炎无特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等。针对本病的病…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的慢性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我们对77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儿慢性胃炎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3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了饮食调查,并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内镜检查。治疗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杀灭幽门螺杆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结果:53例患儿中有40例有不良饮食习惯,11例有慢性胃炎、溃疡病密切接触史,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粘膜、综合性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杭荣华  张良西 《现代康复》1999,3(8):972-972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简略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种。慢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仍以综合治疗为主,抗生索及保护胃粘膜药是疗效较好的一类药物,但仍有服药时间长,病程迁延,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我们采用超短波加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治疗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的病因是复杂的。但过去对其认识是肤浅的,一向认为其病因是食物或药物对胃粘膜的长期慢性刺激、慢性酒精中毒等。近十年来,科学家们从免疫学、细菌学方面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益农 《新医学》1998,29(4):217-218
自从1982年Marshall和Warren重新发现幽门螺杆菌(Hp)之后,大家已公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实验已证明,人口服Hp后先发生急性胃炎,第二天出现上腹疼等急性胃炎的症状,第五、六日达到高峰;胃粘膜出现多型核细胞浸润。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胃粘膜多型核细胞浸润也随之消失。3周~4周后出现慢性胃炎,胃粘膜出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Hp在感染2周后定植于胃粘膜上。两个月左右出现Hp抗体。临床还观察到Hp阳性的慢性胃炎常常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经过治疗根除Hp后,慢性活动性胃炎变为非活动性胃炎。如果Hp长期在胃内存在,慢性活动性炎症可使…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与HP感染、自身免疫缺乏、胃酸等有密切关系。特别是1978年WHO将CAG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非完全结肠化生列为胃癌前状态,目前公认若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胃癌前病变,将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故慢性胃炎,尤其CAG的诊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西医治疗上意在清除HP,用药较单一,副作用较大,疗效并不理想。临床以温中健脾为主立法,应用益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任锡玲 《临床荟萃》1997,12(22):1053-1055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基本局限于胃粘膜层的慢性炎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发生粘膜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该病的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愈大发病率越高。 1 病因 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等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有关。 1.1 食物与药物 浓茶、咖啡、油炸或辛辣食品以及各种佐料,可促进胃液分泌,使原有胃炎者症状加重,但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