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痨药致肝损害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损害是结核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结核病患者联用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治疗中肝脏损害发生率达18.2%。2HREZ/4HR(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化疗方案,肝功能损害达37.32%。化疗患者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12.89%.甚至出现致命的急性肝炎坏死并肝功能衰竭.而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甚至中断化  相似文献   

2.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后停用抗结核药会导致治疗中断,疗程延长,严重者可导致耐药菌产生,甚至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现将我科因使用抗结核药导致转氨酶增高在100U以内的44例病人,一边护肝治疗,一边抗结核治疗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环醇在初治肺结核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269例患者,均为初治肺结核,以HRZE方案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肝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加用双环醇,对照组应用葡醛内酯(肝泰乐).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在降低ALT方面.继续抗结核治疗后中断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环醇对初治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进一步减少继续治疗时的停药机会,具明显的安全性,减少了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  相似文献   

4.
2001年以前,我院对因抗结核治疗致肝损害的患者常规采用停用抗结核药,同时给予护肝降酶治疗使肝功能正常后再次给予抗结核治疗,往往易出现耐结核药病例,造成结核病难治.自2001~2006年我院抗结核治疗患者中选择36例致肝损害的患者给予常规护肝降酶治疗,100%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核病合并慢性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后HBV再激活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抗结核治疗前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对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15例结核病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分成两组:治疗性用药组9例,为抗结核治疗后HBV再激活致肝功能异常者,均停用原有化疗药物,给予拉米夫定100mg/日及保肝药治疗.预防性用药组6例,抗结核治疗前即予以拉米夫定100mg/日治疗,待血清HBVDNA水平降至〈10^3拷贝/ml之后再行化疗。随访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水平及预后。结果:9例抗结核治疗后HBV再激活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后才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例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7例经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但推迟甚至终止了治疗6例在抗结核治疗前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未观察到HBV再激活现象,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需要抗结核治疗的HBV携带者,预防比治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7.
初治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引起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和 《西部医学》2005,17(6):590-591
目的总结抗结核治疗肺结核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863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者104例,发生率12%,肝损害轻者在抗结核同时加保肝治疗;中、重度者暂停抗结核药并静滴保肝药治疗.病人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者占90.4%,并完成抗痨疗程.结论了解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和防治措施,保证肺结核病人化疗方案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结果:化疗全程中肝功能异常率21.8%(14例)。11例加强保肝的情况下继续抗结核治疗,半个月至3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完成疗程治愈;3例全部或部分停用抗结核药,保肝治疗,待肝功正常后,继续HR(E)治疗,肝功未见异常。71.4%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在用药后的2个月内。14例肝功能异常者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结论:当抗结核药物使用中肝功能发生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法,并使用价廉有效的护肝药,以减轻患者负担,坚持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携带抗结核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小儿肺结核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抗结核治疗探讨,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43例小和肺结核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结核治疗前检测肝功能均正常。HBV标志物(HBVM)阳性者采用2HRZS(E)/4HR或2HRS(E)/4HR短程化疗。结果:治疗前2个月中13例出现肝功能扣迪及症状。结论:肝损害多发生在治疗开始的前2个月,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对已有肝损害者,禁用R.Z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结核性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318例抗结核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轻度损害者加用保肝治疗,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中、重度患者改用或停用肝毒性药物,并加保肝治疗,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肝功能进行性恶化,导致抗结核治疗终止。结论加强对抗结核治疗患者肝功能损伤的观察,并在早期加以保肝治疗,这是保证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在抗结核治疗中造成药物性肝炎及其严重损害程度。方法:收集2000~2009年于我院规律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82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3296例肺结核病患者中982例发生肝功能损害,总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29.8%;982例肝功能异常者中,轻度598例,占60.9%;中度342例,占34.8%;重度42例,占4.3%。结论: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等是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不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出现ALT升高、黄疸,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宁  刘旭东 《当代医学》2011,17(8):103-104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需要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肝病科收治的66例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害的初治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治疗中出现中重度及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及老年患者经抗结核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较重,预后较差。结论提示年龄因素和乙肝病毒感染是抗结核药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付留俊  周忠民 《中原医刊》1999,26(10):54-54
近十年,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出现严重反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随之增多,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病例也明显增多。以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联合作用为主的化疗方案是目前推荐给初治患者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但这三种药物对肝脏均有一定影响,可导致药物性肝炎,甚至出现致命的急性肝坏死并肝功能衰竭[1],为了降低肝功能损害,我们于1997年1月~1998年10月对148例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的同时加黄芪保肝治疗,并设对照组138例未加黄芪的患者,了解黄芪在抗痨治疗中的保肝作用。1 临床资料1.1 …  相似文献   

14.
林剑光 《右江医学》2005,33(5):469-470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肺结核合并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病人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把220例肺结核合并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118例),两组强化期均采用2HREZ方案抗痨治疗,治疗组加用GSH注射液,对照组加用肝泰乐等进行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现肝损害和被迫中断化疗的情况。结果在强化期治疗中,治疗组出现肝损害14例(13.7%),而对照组出现肝损害34例(28.8%),由于肝损害严重而致使化疗中断的,治疗组有4例(3.9%),对照组有21例(17.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肺结核合并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病人可推行一般抗结核药物加用GSH进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对乙肝活动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59例初治肺结核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HBV-DNA定量阳性病人,所有病例在抗结核前查肝功能均正常,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结核及护肝治疗过程中,加用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对照组:没用任何抗乙肝病毒药物;分别在抗结核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复查肝功能,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及肝损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抗结核治疗4周后复查HBV-DNA定量,对比两组间HBV-DNA定量下降例数。结果治疗组的肝损发生率仅20.5%,对照组病人抗结核治疗后肝损的发生率为53.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肝损出现时间多为大于4周,而且多数是轻度肝损。治疗组出现肝损中断抗结核治疗的病例数低于对照组。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复查HBVDNA定量降低例数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乙肝合并肺结核病人的肝损发生率并减轻肝损严重程度,提高病人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使用初治肺结核短程标准化疗方案对病人肝功能的影响,为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72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全程中肝功能出现异常率达18.0%,36例在加强保肝的情况下继续抗结核治疗,15~30d内肝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效果;13例停用抗结核药保肝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肝功再出现异常2例,给予停止抗结核治疗转住院治疗。93.9%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在用药后的2个月内。结论对肺结核患者进行短程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同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相应的保肝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西利宾胺对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218例初治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2HRZS(E)/4HR.”抗结核方案,观察组加用西利宾胺,对照组加用肌苷片。结果 观察组化疗药物肝损害发生率为6.36%,中断化疗为2.73%,重新调整化疗方案为1.82%;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为20.4%,中断化疗为13.9%,重新调整化疗方案为9.43%,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发生后观察组继续并稍加大剂量服用西利宾胺,对照组采用强力宁静点,显示两组对肝损害所起的保护作用相似(P〉0.05)。结论 西利宾胺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化疗药物肝功能楣窖发生率.从而减少因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律化疗。  相似文献   

18.
曾广忠 《广州医药》2002,33(2):16-17
目的:总结结核病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68例结核病合并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异常及肝功能异常加重4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及心包炎抗结核并用激素治疗病例均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肝功能异常加重,发生率(9/9)高于不用激素治疗病例(36/59),据肝功能情况选择肝毒性较小的结核化疗方案结合护肝治疗,同时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合并丙型肝炎病例肝功能恢复正常,结核病灶吸收好转;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结核性疾病合并乙型肝炎病例可减轻肝功能异常,与未作抗病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核性疾病合并病毒性肝炎抗痨治疗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尤其是并用激素治疗时。可选择肝毒性相对较小结核化疗方案结合护肝支持治疗,同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水平较高的结核性疾病合并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合并丙型肝炎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中加用保肝药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寻求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最佳方案.方法 1、对于ALT80单位,停用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待ALT正常后,再逐渐加用抗结核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2、ALT在40-80单位,无临床症状者,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降酶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结果 本组107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伤,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肝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为肝毒性反应,主要引起ALT升高、黄疸,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为进一步了解,在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炎及其严重程度,我们对接受抗结核治疗并在肝功能未发现异常之前,不同保肝药的肺结核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中作肝功能化验检查及随访,以观察其肝损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