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满茹 《开卷有益》2013,(6):45-45
升麻又称周麻、绿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升麻的根状茎。同科植物兴安升麻及三叶升麻(关升麻)亦载入《药典》,作为正品使用。其每年春秋季节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全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晾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甘辛微苦,  相似文献   

2.
山慈菇是一种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 ,目前常用于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但其应用品种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 ,山慈菇何为正品 ,学术界意见不一 ,鉴于上述情况 ,有必要对山慈菇的品种作进一步探讨。1 考 证山慈菇之名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其后各种主要本草均有记载 ,但不甚一致。陈藏器曰 :“慈菇生山中湿地 ,叶似车前 ,根如慈菇”[1] 。此叙述较为简单 ,准确考证为何种植物尚有一定难度 ,但可从“叶似车前”考虑 ,车前纵叶脉明显 ,据此植物特性 ,可认为是兰科或百合科植物是说得通的。据谢氏考证认为…  相似文献   

3.
梁洁  唐春风  彭玉德 《广西医学》2006,28(6):940-942
银杏,始载于《日用本草》,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L除去外种皮的种子。种仁既可入药,又可食用。《本草纲目》中谓银杏:“原生江南,叶似鸭脚,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起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银杏在地球上已生存了1.5亿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一向被称为“活化石”。银杏为叶、果、材多用之优良物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5.
“摶”之俗体作“(摶)”,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摶)”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摶)”,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摶)”,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用姜五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民间常用有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汁、姜皮,习称为“姜六药”。吴瑭谙其性宗其法.但又有所发挥.临证时善用“姜五药”,具独到之处.值得探折。  相似文献   

7.
从《周易》探"天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癸”一词 ,出《素问·上古天真论》 ,在中医理论中是个颇人费解的概念。后世注家有指精血者 ,有指真水者 ,有指真阴者 ,众说不一。然而不明确“天癸”的含义 ,则无法深入阐明人体生长、衰老的机理。由于中医理论与“比类取象”为特征的《周易》学有密切联系 ,能相互启发。本文试从易学角度对“天癸”的概念作些浅显的探讨 ,以就正于方家。首先从命名分析 ,“天癸”当有其特定含义。天者 ,在卦为乾。《周易·系辞上传》曰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大始 ,即天地万物的开创。《乾》卦象辞曰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云行雨施 ,品…  相似文献   

8.
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的干燥块根,又名人参果、长寿果,藏医称“卓老沙僧”。始载于《西藏常用中药材》,《中药大辞典》、《青海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均有记载。《中华藏本草》中记载其块根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鞣质、黄酮  相似文献   

9.
梁建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2-173
有关阳痿病因病机的问题 《内经》称阳痿为“阴痿”、“阴器不用”、“宗筋弛纵”,并认为其病的主要原因是“气大衰”和“热”。隋、唐时代,通过研究,明确提出它的病因是劳伤和肾虚。明·王纶《明医杂著》指出阳痿之病除命门火衰之外,还有郁火所致者。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认为阳痿之病不但有命门火衰所致者,而且有湿热、惊恐、思虑等所致者。清代医家通过研究,认为阳痿的病因除了前代医家所述的房劳、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道"论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道”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观、整体恒动观,并用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以“道”为主线,对《内经》全文进行层层剖析,归纳总结其核心思想。结果:《内经》之所以被后世奉为圭臬,是因为其“道”论贯穿于始终,其指导思想就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整体观和恒动观,是自发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结论 《内经》因以其“道、为核心,使之至今仍然作为祖国医学的精髓,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从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 ,共载仲景方 2 0 5首 ,其中有半夏者计 30首[1] ,约占《金匮》仲景方的 14 .6 % ,近年来笔者对《金匮》中所含半夏方进行了研习 ,试图探索其中的用药规律 ,本文试将笔者的研习结果整理陈述如下。1 对半夏的炮制要求在《金匮》使用半夏的 30方中 ,注明用“水洗”者有 3方 ,注明水煮者有 1方 ,其余 2 6方均未注明炮制加工方法。“水洗”属于修制要求 ,其目的是清除泥沙 ,杂质。“水煮” ,是将半夏用水煮后 ,去滓取汁与馀药同煮 ,其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这一制法 ,以甘遂半夏汤中显得尤为重要。其…  相似文献   

12.
“摶”之俗体作“(搏)”,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搏”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搏”,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搏”,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1]”。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4.
理瀹     
《中国全科医学》2011,(4):39-39
代指医药。《子华子·北宫意问》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日:‘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典》规定,升麻药材是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为毛茛科金莲花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北升麻、窟窿牙根、苦老菜根[1-2],主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兴安升麻幼苗可食,通常根茎入药.研究发现,兴安升麻地上部分富含三萜皂苷成分,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明显[3-5],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由于同属植物众多,为有效区分兴安升麻,本研究对兴安升麻地上部分茎、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以期为兴安升麻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漫谈当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1.1来源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Diels)的干燥根,自古以秦陇为道地,特称为黑水当归和马尾当归(《本草经集注》、《店本草》),《本草纲目》始有秦归(现时别称岷当归或西归)之名,谓其“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又名干归、秦归、西归、云归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产品形状以根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中药木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考察多种本草文献,发现《神农本草经》中的木香可能不是现代菊科木香类植物,而是沉香,因为从形态、气味、功效等方面综合判断,沉香与《本神农草经》中的木香相吻合。《神农本草经》中只有“木香”,而无“沉香”,陶弘景将“木香”与“沉香”一并记载于《名医别录》中,为后人的误识埋下了伏笔。自《唐本草》始认为“木香”主要为菊科的木香类草本植物,这种认识一直影响至今。马兜铃科藤本青木香在《唐本草》和《本草图经》等本草著作的“木香”条中均有记载,但不做“木香”药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四逆汤为《伤寒论》[1]中经典方,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仲景对四逆汤“四逆”的文字论述颇多,后世医家对其解读亦众多,大多以“四肢厥逆”来解.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本经主旨,发现“四逆”不仅仅是“四肢厥逆”之意.本文试对四逆汤中“四”、“逆”解释阐述如下. 1“四”字释义 《说文解字》[3]懈释“四”字:口,四方也.八,别也.口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4]解释说:阴数次三也.《正韵》[5]:“倍二为四.”可以看出“四”字有方位、数量等含义.对于仲景书中关于“四”字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药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中药典籍中,就有关于该属植物的记载。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verticilata L.又名土人参,为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其根人药,性温味甘,微苦,大补元气,生津安神,强心。多用于治疗气血虚损、疲劳多汗、虚脱衰竭、血压降低等症状[1]。巴音布鲁克地处天山中段,分布着大量的轮叶马先蒿,其资源丰富,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鉴于轮叶马先蒿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天山中段轮叶马先蒿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述,为今后在不破坏新疆…  相似文献   

20.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