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胸段硬膜外联合全麻对术中应激反应、循环状态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4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Ⅰ组,n=22)、胸段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Ⅱ组,n=22)。测定麻醉前、插管后1 min、手术切皮时、切皮后1 h、拔管后1 min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Glu)水平,记录循环指标、全麻用药量、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Ⅰ组Glu于切皮前高于Ⅱ组(P〈0.05),手术1 h显著高于Ⅱ组(P〈0.01),Cor与Glu变化一致,Ⅰ组E在气管插管后和拔管后明显升高,Ⅱ组术中较平稳;Ⅰ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切皮前及术中1 h波动较大,Ⅱ组术中较平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全麻用药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术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通气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结论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胸段硬膜外联合全麻可明显减轻结直肠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并能有效地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兵  刘炜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7):1170-1172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方法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以期选择较佳的麻醉方法。方法:10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全麻组(A组,n=25),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硬膜外麻醉氟杜镇静组(C组,n=25),硬膜外丙泊酚镇静组(D组,n=25)。分别于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5分钟和切皮后30分钟测定HR、SBP、MAP、DBP、PetCO2,并记录术中麻黄碱阿托品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及入住ICU时间。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切皮后5、30分钟的MAP显著增高(P<0.05),而B、C、D组的SBP、DBP、MAP均显著下降(P<0.05),D组切皮时及切皮后5分钟的HR也显著下降(P<0.05),C、D两组的PetCO2显著增高(P<0.05)。与A组相比,B、C、D三组的SBP、DBP、MAP均下降(P<0.05),D组的HR也较低(P<0.05),C、D两组的 PetCO2显著降低(P<0.05)。与A组相比,B、C、D三组麻黄碱用量显著增加(P<0.05),苏醒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缩短(P<0.05),D组阿托品用量较多(P<0.05)。结论:A组术中血压有增高倾向,苏醒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均长于其他各组。B、C、D三组对血压影响较大,但三者苏醒时间及ICU入住时间较短,其中以D组为显著。C、D两组的呼吸抑制较为明显。因此,硬膜外麻醉或复合全麻的硬膜外麻醉利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恢复,以复合全麻的硬膜外麻醉较为安全,而硬膜外麻醉时需加强循环呼吸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气的影响.[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硬膜外组(B组)每组各54例,分别监测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气腹后10 min(T1)、气腹后30 min(T2)和停气腹后10 min(T3)4个时点的相关指标.[结果]A组T2时血糖浓度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 T2和T3时血糖明显低于B组(P〈0.05),而B组血糖无明显变化.T1时两组的皮质醇比麻醉前降低(P〈0.05),T2和T3时两组皮质醇开始升高,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T2时B组皮质醇高于A组(P〈0.01).两组患者PaO2在麻醉供氧后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B组PaCO2在T2时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3时下降至麻醉前水平.B组在气腹后HCO3-增大,术中的时点与麻醉前及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时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气管插管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均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但在抑制激素作用、控制患者血压、调整呼吸循环功能、维持良好的血气状态等多方面全身麻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血压控制情况。方法28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14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min、术毕拔管各时点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结果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拔管时GA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GEA组(P〈0.05),且GA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GE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的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4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HR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仅在切皮时、探查时较诱导前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B组增快。MA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时间、拔导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复苏快。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开胸术式的高血压患者开展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8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处理,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者于麻醉前、切皮后10 min、1 h及气管拔管后5 min的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值,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咪唑安定使用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芬太尼、阿曲库铵、七氟醚及丙泊酚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麻醉前的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切皮后10 min、切皮后1 h及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的血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9%(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高血压开胸手术患者,能有效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改善循环状态,且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单纯随机抽样分为全麻组(G组,n=30)和全麻+硬膜外麻醉组(GE组,n=30)。分别监测麻醉前(T0)、插管后3分钟(T1).切皮后10分钟(T2)、术中探查时(T3)及术毕气管拔管后5分钟(T4),这5个时点血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各组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T0和T1时MAP、HR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T2、T3和T4时MAP、HR值较GE组显著升高(P〉0.05),而GE组各时点的所测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GE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则较G组要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也较G组明显要短(P〈0.05)。结论全麻插管+硬膜外麻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单纯全麻插管麻醉要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案对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影响,发现更适合LC的麻醉方案。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择期行LC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G组(n=10)为全麻组;GE组(n=10)为全麻+硬膜外麻醉组。G组患者给予芬太尼0.5μg/kg、异丙酚1~2mg/kg、卡肌宁0.6mg/kg诱导插管,术中给予卡肌宁维持肌松;GE组患者在选择T8-9,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行全麻插管,诱导药物剂量及麻醉机参数调节同G组,术中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镇痛。两组均静脉给予丙泊酚微泵静推维持麻醉深度。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腹腔充气后即刻(T2),腹腔充气后30min(T3),放气后10min(T4)及24h(T5)5个时点抽血检测患者的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同时记录各时点血压(MAP)、心率(HR)的变化、各组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选择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手术,且术前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5);除T1和T5外,G组其他时点MAP、HR均较GE组要显著增高(P〈0.05);同时,除T1外,其他各时点的血浆皮质醇含量及血糖也是G组较GE组要显著升高(P〈0.05);GE组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则较C组要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也较G组明显要短(P〈0.05);同时并不增加患者的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结论 全麻插管+硬膜外麻醉对于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浆皮质醇影响较单纯全麻插管麻醉要显著减轻,是更适合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ASAI~Ⅱ级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A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的B组,每组30例,记录2组麻醉前气腹后即刻,气腹后30min,及术毕的平均脉压(MAP)心率(HR),听觉诱发电位(AAI),及未梢血糖Glu,结果2组各时间总的AAI值元显著性差异(P)0.05,气腹后即刻A组MAP、HR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以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单纯的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更有效地抑制术中二氧化碳气腹所得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乳癌手术中病人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Ⅰ组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1.3%利多卡因13ml为首量,15min后接微泵以5ml/h的速率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Ⅱ组改为首量后每隔45min推注2%利多卡因5ml维持。比较两组病人在硬膜外腔推药后5、15、45min相同时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术中牵拉痛发生率。【结果】两种给药方法麻醉阻滞范围都为C4~C6,匀能满足手术的需要;Ⅱ组追加药后15min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Ⅰ组各个时点的血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泵输注给药使硬膜外麻醉给药实现给药自动化,既能维持麻醉平稳,又能减少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BioZ.com,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围术期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9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ASA Ⅰ~Ⅱ级,连接BioZ.com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在麻醉前,麻醉后5、15 min,胎儿娩出前1 min,胎儿娩出后3 min,术毕时记录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量(TFC)、左室射血时间(LVET).结果:围术期各时点HR、TFC、LEVT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后15 min SVR开始下降,术毕时仍显著低于麻醉前(P<0.01),SV、CO、CI在麻醉后15 min开始升高(P<0.05);MAP除在术毕时显著低于术前(P<0.01)外,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娩出前后相比,胎儿娩出后产妇的 HR、MAP基本维持稳定,而SV、CO、CI明显升高,SVR则明显下降(P<0.05);SV、CO、CI与SVR呈负相关(P<0.01),MAP 与SVR呈正相关(P<0.01).结论:应用BioZ.com监测剖宫产围术期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围术期的处理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 ml复合硬膜外2%利多卡因3 ml(A组)、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5 ml(B组)、2 ml(C组)、2.5 ml(D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每组40例。术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麻醉前(T0)及麻醉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观察并记录给药后的麻醉效应,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痛觉消失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B、C、D组与A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比较,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T2、T3时,C、D组HR、MAP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MAP在T2、T3时,C、D组MAP、HR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术中四组产妇的SpO2除D组在T2、T3时有所降低外,均维持在98%以上,四组新生儿出生后各时间点Apgar评分均>8分。A组与B、C、D组比较,患者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追加2%利多卡因例数、麻黄碱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0.5%左布比卡因1.0 ml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患者循环影响最小,并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颅内动脉瘤择期手术病人(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乌拉地尔联合硝酸甘油组(Ⅰ组,28例)在诱导前2 min静脉注射乌拉地尔0.2 mg/kg、硝酸甘油2μg/kg,插管后5 min用微量泵输注乌拉地尔2μg/(kg.min)、硝酸甘油0.5μg/(kg.min);尼卡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组(Ⅱ组,28例)在诱导前2 min静脉注射尼卡地平15μg/kg,美托洛尔20μg/kg,插管后5 min用微量泵输注尼卡地平2μg/(kg.min)、美托洛尔4μg/(kg.min)。观察两组诱导前、插管后2 min、插管后10 min、夹闭动脉瘤时、手术结束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Ⅰ组插管后较诱导前SBP、MAP、DBP均明显降低,而HR则明显增快,差异有显著性(F=6.147~10.142,P〈0.05、0.01)。Ⅱ组插管后SBP、MAP、DBP、HR较诱导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7.247~18.136,P〈0.01)。Ⅱ组HR明显低于Ⅰ组(t=7.28,P〈0.01)。结论尼卡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降压安全有效,并能增加降压期间重要器官的灌注和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218例ASAI~II级足月单胎头位妊娠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109例和B组(对照组)109例。选择L2~a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无脊麻征象后,A组分次追加含2“g/ml芬太尼的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B组则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根据阻滞平面可再追加相应局麻药,直至元痛平面达T8后开始手术。记录阻滞平面达T8所需时间、初次剂量、最高阻滞平面及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于切皮、进腹、取胎及缝皮时记录VA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5min、15min、30min、术毕时SBP、DBP、HR、Sp02i观察进腹及取胎时的牵拉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结果A组在切皮和进腹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取胎和缝皮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两组相当,而阻滞平面达Ts所需时间和初次剂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作用持续时间A组明显比B组长(P〈0.01),牵拉反应A组明显轻于B组(P〈0.05),而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增强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16.
刘志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790-1791,1793
目的研究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重大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未服用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的药物且行择期骨科大手术的老年(≥65岁)患者150例,按所采用的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和全身麻醉组(全麻组)。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BP)和心率(HR),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最大评分为30分,≤23分即可认为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min时、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的B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的24h,硬膜外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发生率在麻醉后6h和12h硬膜外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分别为13.3%与6.7%、24.0%与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中,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均可发生POCD,而全身麻醉在术后24h内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比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CEA)、腰硬联合麻醉(CESA)、连续腰麻(CSA)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 Ⅰ~Ⅲ级,分成CEA组、CESA组、CSA组,每组20例。CEA组选择T11-12硬膜外向尾置管3~4cm,仰卧后2%利多卡因3mL作为试探量,继以0.5%左旋布比卡因4~6mL。CESA组和CSA组选择L2-3,蛛网膜下腔穿刺,分别予0.5%左旋布比卡因2、1.2mL。CESA组硬膜外向头端置管3~4cm,CSA组蛛网膜下隙置入Spinocath管1~2cm。3组麻醉平面控制在T9以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最低值、麻醉后30min、麻醉后60min、术毕的MAP、HR、SpO2。记录3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MAP在30min内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CSA组下降又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HR、SpO2差异无显著性,CESA和CS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等方面相似,明显优于CEA组。CEA和CESA组在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于CSA组(P〈0.05)。结论:CSA与CESA的麻醉效果相似,CSA较CESA和CEA的副作用更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全麻拔管期呛咳反应影响。方法在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UPPP)OSAS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术毕前0.5h泵注右美托嘧啶0.8μg/kg(10min泵注完),后以0.4μg/(kg.h)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记录病人入室后(T0)、泵注右美托嘧啶即刻(T1)、泵注5min(T2)、泵注10min(T3)、拔管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病人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Ramsay评分和呛咳反应程度。结果 D组HR、MAP的变化较C组平稳,T3、T4时间点HR、MAP较C组明显降低(t=1.968~6.558,P〈0.05)。D组苏醒及拔管时间较C组长(t=3.551、3.743,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t=5.765,P〈0.05)。D组呛咳发生率及剧烈程度明显低于C组(χ2=8.076,Hc=6.778,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啶,可减少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拔管的安全性和病人的配合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术中及拔管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血糖浓度。结果:A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B组血流动力学稳定,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B组内分泌各测定值无显著变化,A组则显著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