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是脾胃虚损的常见证候,应及时进行调理。《素问·痹论》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人经常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有些人经常食用生冷食物或过食辛辣肥甘食物,有些人经常饮酒过量,时间久了,就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弱。《临证指南医案》里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意思是说,经常情志不  相似文献   

3.
陈荣东 《家庭用药》2011,(11):42-42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上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素问·痹论》有云:“心痹者。脉不通。”即指明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血脉不通。中医认为,血脉不通乃瘀血和痰浊气滞所致,瘀、痰和气滞则为长期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因此,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强调调理脾胃、养气活血。最终达到通脉护心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初谈顾护脾胃调理与中医养生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一升一降,才能使正常的水液代谢及饮食化物功能正常,东坦据此创之脾胃学说,著书为《脾胃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笔者仅就调理脾胃对抗老强身的意义予以初探,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可以说是投资少,见效快。  相似文献   

6.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具有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的功能,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在防治疾病及摄生延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呆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要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就必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功能,使后天之本健旺,生化之源充足。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不注意饮食营养,饥饱失常,伤及脾胃,就会产生疾病。兹将脾脏的用药原则与特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古人谓之“驻颜”,实质上是颜面抗衰老,永葆“青春容颜”,使人洋溢出健美和活力。面部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丰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素问·痿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还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即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头额属心,下颏属肾,鼻属脾。可见,面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以心与颜面最为攸关。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如果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职,就会造成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病理改变,从而出现腹胀或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从而出现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失健运,则会出现口淡无味、口腻、口甜、口苦等口味异常,从而影响人的食欲。为了调养脾胃,可以经常选食一些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消食健胃等作用的食物。  相似文献   

9.
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是人体气机运动的主要形式。升降运动的基本过程通过取类比象,从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了万物,引到人体的气血生化,脏腑功能活动产生的生理病理等。故《素问·天微旨大论》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进一步揭示了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治瘘独取阳明乃《内经》的治瘘选穴原则,首见于《灵枢·根结》篇,而《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此乃治痿之大法,但对于针灸而言,在此阳明当为手足阳明经,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阳明经,气血生化有源,筋脉得养,关节得养而活动自如,所以说治痿独取阳明也.临床上,肢体痿软无力、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确以肢体外侧无力为多见,在治疗时遵此原则,确实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吕庆鸣 《中国药业》2008,17(14):73-73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与脾胃生理病理特点选用药物,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蔡淦 《家庭用药》2011,(6):46-47
一、胃司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素问·刺法论》云:“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亦有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之说。  相似文献   

13.
从1102例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医案分析中,首先论述汤在临床使用时的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治法,用药等6方面特点。进而说明张仲景把营卫二气与脾胃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营卫统言气血阴阳;营卫不足则易导致脏腑组织,气血阴阳虚损的观点。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特殊意义在于以其调养中焦脾胃为基础,故外可调和营卫,内可调和气血阴阳以理脏腑组织之虚损。  相似文献   

14.
戴媺  陈志雄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0):121-122
肾为五脏之本,性命之根,主骨、藏精、生髓,藏元阴寄元阳.肾气(肾精所化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内经》中已有指出"血"与"骨"、"骨髓"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云:"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还有"血存于骨,而行于脉";《增广补黄帝内经素问》中唐·王冰注释云:"肾之精气,生养骨髓".这些都提示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老年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恢复较慢,在中医治疗上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功能,使臻健旺,则易康复。现将在治疗老年病中运用调理脾胃法的体会简述如下。1 老年病学与中医调理脾胃法的关系 发现祖国医学十分注重对脾胃功能的调理,认为在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原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人体的元气充足,都是由于脾胃没有受伤,经过胃纳脾运…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与治神     
程正合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37-2038
针刺防病治病 ,必以治神为先 ,神形并重。《内经》指出“针刺施术 ,必先从治神入手” ,以治神为本。《灵枢·本神》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素问·刺真要太论》 :“针刺之要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形与神聚”及“有诸内 ,必形诸于外”。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也强调神的重要性 ,即“诊断贵察神 ,治疗本于神 ,摄生重在神”。1针刺中治神的理论基础1 1气血与形神的关系 :针刺作为一种刺激信号 ,通过激发人体固有调节机能 (气血运行 ) ,激发人体内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吴师机《理渝骄文与国人祈外治之疑义》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我国古代医家常用弹琴、观剧、看书,听曲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方法,以治疗疾病。现代医学采用音乐疗法、体育疗法来治疗某些疾病都是此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房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来充实患者的生活,以转移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调理脾胃——儿科论治之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建平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12):936-93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防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就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小儿脾胃的特点以及调理脾胃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等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如何才能美,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医认为,颜面肌肤的柔润与枯槁,与五脏功能及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只有脏腑功能健旺,气血生化充足,肌肤才可得到充分的滋养。反之,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再高明的美容师,恐怕也难掩其憔悴之态。因此,要想美容,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  相似文献   

20.
高静民 《首都医药》2004,11(9):38-38
《灵枢》篇指出“六经调者,谓之不病”即人体经脉疏通,经气畅达,则百病不生,反之,由于“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假如“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必须“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当经气不能正常发挥其输布营养、协调阴阳、保卫机体的作用,百病乃变化而生,治疗必须疏调经气。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皆生于气”。只有重视气血的调理和气机的调畅,才能使经气疏通,益寿延年。在《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对老年出现白天精神不济,夜晚睡眼不佳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壮者之气血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