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下颌前磨牙残根牙体不同剩余量对铸造桩修复后牙根抗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4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根据牙本质肩领的不同分为6组.第1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第2组:具有1 mm的360°包绕的牙本质肩领;第3组:仅颊侧有1 mm的牙本质肩领;第4组:仅舌侧有1 mm的牙本质肩领;第5组:颊、舌侧有1 mm的牙本质肩颌;第6组:无牙本质肩领.所有离体牙均用铸造桩及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并以1 mm/min的速率加载压缩力,直到出现断裂.结果 第2组折裂值为(1383.3±187.6)N,高于其它各组(F=9.33,P<0.01),第1组与第6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铸造桩可用于具有牙本质肩领的前磨牙残根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分析研究不同位置牙本质肩领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的各项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将拔除的上颌前磨牙包埋于甲基丙烯酸树脂块中,结合CBCT扫描技术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5组不同位置的牙本质肩领桩核冠修复模型(A组:环形牙本质肩领;B组:颚侧完整牙本质肩领;C组:颊侧完整牙本质肩领;D组:近中侧完整牙本质肩领;E组:远中侧完整牙本质肩领,所有牙本质肩领高度均为2.0 mm),于颊尖舌斜面顶1/3处施加载荷为200 N,与牙体长轴呈45°的静态侧向力,分析各小组牙体硬组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C组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大,为64.53 MPa,A组等效应力峰值最小,为50.87 MPa。B、D、E组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为55.31、60.61和59.73 MPa;最大主应力分别为43.04、43.60、47.34、45.39 和46.91 MPa。结论:保留完整的牙本质肩领可有效减少牙体组织应力集中,增强患牙抗折性;当剩余牙体组织不足时,保留鄂侧的牙本质肩领可保护粘结层的完整性并提高牙本质与树脂之间粘结层的抗折能力,从而增加患牙的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体外力学测试方法以研究分析上颌前磨牙行桩核冠修复后,不同位置形态的牙本质肩领对患牙抗折性能影响。方法:将拔除的32颗上颌前磨牙于体外完成根管治疗后,建立4组不同牙本质肩领情况的纤维状+金属冠修复模型(A组:环形牙本质肩领;B组:腭侧完整牙本质肩领;C组:颊侧完整牙本质肩领;D组:邻面完整牙本质肩领),模型固定于万能试验机上,在颊尖舌斜面顶1/3处,加载速度1 mm/min,与牙体长轴呈45°施加静态载荷直至牙体发生折断,记录对应的断裂载荷及断裂模式。结果:各小组的断裂载荷分别为(826.3±183.1)、(587.8±142.4)、(406.1±189.7)、(486.3±317.4) N,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小组之间抗折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B、C组和D组(P=0.037,P=0.001,P=0.004),而其余小组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各小组模型的主要折断类型为颈三分之一处由腭侧向颊侧延伸的斜行根折,仅A组中有一个模型根部三分之一处发生折断。结论:保留完整牙本质肩领可有效增强患牙的抗折性;牙体组织缺损较多时,尽量保存腭侧的牙本质肩领可能会避免应力直接作用于牙本质与树脂之间黏结层,提高患牙的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后抗折特性的影响,为临床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并行正畸治疗而拔除新鲜下颌第一前磨牙患者56例(56颗),按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及桩核冠修复方法分为A、B、C、D、E、F、G、H组,共8组,每组7颗,建立重度楔状缺损牙模型后,测试各组经桩核冠修复后的抗折性能。结果 A组抗折载荷高于E组(P0.05),B组抗折载荷高于F组(P0.05),F组抗折载荷高于E组(P0.05),G组抗折载荷高于H组(P0.05),其中B组、F组可修复折裂比例均为42.86%,而其余各组可修复折裂比例均为0。结论 对重度楔状缺损牙体进行桩核冠修复时,保留颊侧悬突牙体组织可提高其抗折性能,桩核冠修复时不建议制备牙本质肩领,同时采取纤维桩核修复能促进牙体折裂后的再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讨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重度锲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后抗折特性的影响状况。方法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口腔科中正畸治疗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72例患者,依据不同桩核冠修复方法和牙体预备方法分组,建立重度锲状缺损牙体桩核冠模型后,测定其抗折性能。结果各组本牙抗折载荷数据存在差异(F=3.5381,P=0.0002),且为正态分布,方差齐;A组抗折载荷比E组高(t=11.2134,P=0.0000),B组抗折载荷比F组高(t=3.1214,P=0.0000);F组抗折载荷比E组高(t=2.3141,P=0.0000);H组抗折载荷低于G组(t=4.8512,P=0.0000)。用确切概率法Fisher方式分析,各组折裂模式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度锲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将颊侧悬突牙体保留,抗折性能可得到提升,在修复桩核冠时,建议无需制备牙本质肩领,并给予纤维桩核修复,对牙体折裂再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桩核冠修复与牙根折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赵柏松  张雪晶 《吉林医学》2014,(7):1385-1387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桩核冠系统修复后导致牙根折裂的可能因素。方法:对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制作的723件桩核冠修复体进行追踪调查,主要检查修复的牙位,桩核冠设计形式及修复完成后的使用情况,分析桩核冠修复体产生牙根折裂的原因。结果:28件牙根折裂的桩核冠修复体,均发生于铸造金属桩核冠,其中存在牙合干扰障碍因素的为22件,占牙根折裂修复体总数的78.57%;无完整牙本质肩领的为10件,占牙根折裂修复体总数的35.71%;牙本质肩领高度小于1 mm的为20件,占牙根折裂修复体总数的71.42%;桩核长度小于根长1/2者为10例,占35.71%;桩核直径大于牙根直径1/3者为8件,占28.57%。结论:在桩核冠的修复系统中,导致牙根折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桩核材料的弹性模量、牙位、牙合关系的调整、牙体的预备、桩核长度及直径的设计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素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22-1023
目的探讨牙根的缺损面位于龈下时,冠延长术在桩核冠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07年1月-2009年2月对66例68颗牙根缺损面位于龈下者,通过冠延长术使牙根缺损面暴露于龈上1mm-2mm,制备出牙本质肩领,桩核冠修复。结果通过冠延长术使牙断面暴露在牙龈上,制备出牙本质肩领,增强了剩余牙体组织的抗折力和固位力,使一些断面位于龈下的残根得以保留,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成功率在90%以上。结论冠延长术使残根缺损面位于龈上,制备出牙本质肩领。可以增强残根的固位力和抗折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不同类型桩核修复三面缺损前磨牙的效果。方法收集左右成对的完整离体双尖牙15对,制备根管治疗后近中-牙合面-远中三面缺损洞型模型后,随机分入3组,每组5对,每对牙分别接受成品桩核冠与铸造桩核冠、复合桩核冠与铸造桩核冠、复合桩核冠与成品桩核冠修复,比较其抗折能力。以1.00 mm/min的速度加载于与牙体长轴成45°颊尖舌斜面中点,记录破坏载荷,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不同类型桩核系统之间的抗折能力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讲,不同类型桩核冠系统修复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可根据临床需求选用。  相似文献   

9.
桩核连冠与桩核冠修复中牙本质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在桩核连冠(桩冠一体)与桩核冠(桩冠分体)修复中,不同牙本质肩领、不同载荷条件下牙本质应力的变化.方法 建立了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桩核连冠与桩核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求解牙本质的应力变化.结果 牙本质等效应力峰值的大小,桩核连冠与桩核冠均无明显变化;等效应力峰值的分布,桩核连冠比桩核冠更趋向于牙根部.结论 临床用桩核连冠或桩核冠进行修复时,基牙牙根有不同的牙本质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的箍结构对纤维桩核修复下颌前磨牙后牙体抗力的影响。方法将4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分为6组。第1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第2组:具有1 mm的360°包绕的箍结构;第3组:仅颊侧有1 mm的箍结构;第4组:仅舌侧有1 mm的箍结构;第5组:颊、舌侧有1mm的箍结构;第6组:无箍结构。所有离体牙均用纤维桩、树脂核及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并以1 mm/min的速率加载压缩力,直到出现断裂。结果第1组牙根折裂的加载力值为(1067.6±234.30)N,大于第六组的(668.9±230.90)N(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桩核冠可用于各种情况的前磨牙残根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When there is extensive loss of coronal tooth structure in an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ooth, post and core are often required to retain a complete crown. Metal posts and cores are commonly used because of their superior physical properties. Nevertheless, the increased use of all-ceramic crown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tooth-colored core. Composite post-core, prefabricated post with composite resin core, prefabricated all-ceramic post such as zirconium oxide post, and mask of the metal core with …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角度后倾曲及不同加力方式下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膜应力分布和大小。方法将0.046cm(0.018英寸)澳丝上不同角度后倾曲对下颌第二磨牙的作用力分别加载于牙体相应部位,并分别采用颊侧单独加载和颊舌侧同时加载方式对下颌第二磨牙施加1.0、1.5和2.0N的近中牵引力,模拟牙齿在不同加力方式下近中移动时牙周膜初始应力的分布和大小。结果后倾曲作用下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时,应力集中区位于牙周膜颈缘。后倾曲为15°、20°和25°时,分别相应于颊舌侧同时加载1.0、1.5和2.0N的近中牵引力,牙周膜应力分布较颊侧单独加载均匀,但后倾曲为5°加载2.0N和后倾曲为30°加载1.0N的近中牵引力时,颊舌侧同时加载的应力分布并不比颊侧单独加载均匀。后倾曲为10°、15°、20°时,加载1.0N的近中牵引力牙周膜最大Von Mises应力接近理想牙移动的牙周膜最佳应力范围。结论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时应尽量选择低摩擦力矫治系统,临床治疗中应首先充分排齐整平;以0.046cm(0.018英寸)澳丝作为主弓丝时使用15°至20°弓丝后倾曲匹配接近1.0N的近中牵引力颊舌双侧加载进行加力,牙周膜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应力大小更接近于牙周膜最佳应力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共30例,同一患者下颌左右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结果 实验组关闭间隙速度平均( 0.97±0.03 )mm/月,对照组平均(0.74±0.03 )mm/月(P<0.01);实验组磨牙位置调整较快、未发生磨牙舌侧倾斜、近中倾斜.结论 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速度快,能较好地保持下颌磨牙正常位置,避免舌侧及近中倾斜,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整磨牙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冷热循环次数对复合树脂粘结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选30颗健康新鲜的恒磨牙,分为A、B、C 3组,每组10颗牙,每颗牙利用颊、舌、近中、远中四个面,在相应牙面的冠中1/3的平整处,用复合树脂制作直径2 mm,高3 mm的圆柱体,共40个面的试件。A组作为对照组,B、C组分别经100次和500次的冷热循环,测定A、B、C各组的抗剪切力,计算抗剪切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受检试件断面的断裂类型。结果 3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6.36、12.56和10.91 MPa,A组和B组的剪切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抗剪切强度大于C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断裂模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树脂粘结经冷热循环500次后,抗剪切力的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下颌骨颏部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在颏部正中中线外3.0mm、颏孔前5.0mm之间区域,取切牙或尖牙根尖下5.0mm、7.0mm、9.0mm处三个层面,测量三个横断面上颊侧和舌侧皮质骨厚度。对180名患者(90名男性和90名女性),年龄范围从20岁到70岁,分成6组,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30岁年龄组和35-4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较60-70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与35-4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牙区舌侧骨皮质厚度与年龄变化及与根尖距离无关,前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但与根尖距离无关。男性和女性在根尖下9mm颊侧平均皮质骨厚度随年龄变化呈负相关的可信度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疗前拆除修复体,更换为愈合基台。常规牙周及植体周非手术治疗后,进行植体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植体周翻瓣后进行机械清创,彻底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擦洗植体表面,生理盐水冲洗后,骨缺损内植入骨替代材料,覆盖胶原屏障膜,采用非埋入愈合方式,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的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植体周袋底与黏膜边缘之间的距离)和骨水平(bone level, BL,植体周骨缺损最根方与植体颈部平台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受累植体基线时最深PD范围6~10 mm,最大BL范围3.2~8.3 mm。相比基线水平, 术后6个月植体周平均PD从(6.2±1.4) mm降低为(3.1±0.6) mm, BL平均改善为(3.0±1.5) mm,治疗前后PD和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将术后6个月无PD≥6 mm位点及探诊出血,且实现1 mm以上骨高度增加作为再生治疗成功的标准,8例患者的9枚植体治疗成功,另有一枚植体因术后6个月PD仍达6 mm,且有明显探诊出血,未达到治疗成功标准。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再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二维有限元法,比较在功能状况下,上颌中切牙3种不同直径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的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后,桩核及牙根的应力分布情况,为CAD/CAM一体化全瓷桩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用上颌中切牙分别建立直径1.5 mm、2.0 mm、2.5 mm的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修复后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基牙分为无肩领和2.0 mm高肩领两组,共6种模型。用100 N力,通过牙长轴与切缘垂直向加载和切缘下腭侧2.0 mm与牙体长轴45°角斜向加载,模拟上、下切牙相对时和下颌前伸运动时的两种受力情况。结果:在100 N垂直向加载下,直径为2.0 mm的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牙根的应力集中区位于桩末端的根管内侧壁,其力值随着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在100 N 45°角斜向加载下,所有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和牙根的最大应力值是垂直向加载下的3倍以上,桩核的最大应力位于根管内桩的唇侧中1/3,应力集中不明显,牙根的应力集中区位于桩末端的外侧壁及根尖孔区。在2.0 mm肩领存在时,相同直径的桩核和牙根的最大应力较无肩领设计时减小。结论:在一体化CAD/CAM氧化锆全瓷桩核根管预备时2.0 mm的直径有利于应力的均匀分布,末端牙体预备要防止应力集中,前伸侧向力对牙根及桩核的影响较大,根尖1/3是可能发生根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restal bone loss along the dental implant surface deranges its prognosis and is known to occur with implants having 02 mm smo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Implants with rough coated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are said to reduce crestal bone loss. Comparison of crestal bone loss with b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s of implants needs to be done.

Methods

Twenty cases were selected. Each case received one implant with smooth collar design (Group-A) and one implant with coated rough collar design (Group-B). All the 40 implants were prosthetically loaded after a healing period of six months. Crestal bone loss was measured on mesial, distal, buccal and lingual side of each implant using maxillofac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t six, twelve and eighteen months time interval after placing the implant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round each implant using Gingival, Plaque and Calculus Indices, six and twelve months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Result

After 18 months i.e. one year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Group-A implants showed an overall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of 1.53 mm and Group-B implants showed average bone loss of 1.42 mm,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was maximum on the buccal side, followed by mesial, lingual and distal side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the tissues remained healthy till the end of study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Conclusion

Crestal bone loss was less among implants with rough collar design as compared to smooth collar design.Key Words: Crest module design, Implant, Cres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