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静脉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国外文献[1]报道,通过培训护士对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文献研究,并由此对防止静脉炎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使静脉炎发生率从33.5%降到了20.9%。可见,为了更全面有效地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明确引发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静脉炎评估静脉炎诊断标准[2]:①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行发红、触痛;②硬结型: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2危险因素2.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有输入各种具有刺激性溶液、药物及非生理性pH液体输入。特别是20%甘露醇为高渗透性的组织脱水剂,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而且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液渗透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发生。输入化疗药物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65%[3],如榄香烯...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取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健康大耳白兔21只,以兔双耳外侧的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随机分成第1组(n=22)和第2组(n=20),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以10 gtt/min的速度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1次/d.第1组液体输注完毕用肝素盐水封管1次,与下次输液间隔时间为23 h 15 min;第2组在第1次封管后12 h再封管1次,第2次封管与次日输液间隔时间为11 h 15 min.两组均保留72 h,第1组封管3次、第2组封管6次后拔除静脉留置针.以穿刺点为起点取长2 cm、宽1 cm含静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两组血管壁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均分布在血管周围组织;两组血管周围组织炎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基本相同(均P>0.05).结论相同留置时间,增加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使血液的成份发生变化,诱发炎症介质的出现红、肿、热、痛症状.[1]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静脉输液,但由于个体抵御能力较差,对药物等刺激较敏感加上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皮肤细胞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输液时间过长所致,大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现,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的不适增加痛苦影响患者的体息最重要的是也会影响了患者的抢救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微波静脉腔内凝固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利用微波对组织热凝固效应,将微波辐射器直接作用于静脉腔血管壁,使其在小范围内实现瞬间(几秒内)产生具有一定穿透性的高温将组织凝固,继而使血管腔逐渐纤维化,最终完全闭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老年及成年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用依文氏蓝染色及光镜、电镜方法,观察老年及成年大鼠静脉恒速分别输入高浓度和低浓度异丙酚后,其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1)输入高浓底和低浓度异丙酚1h对老年及成年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无影响;(2)HE染色光镜观察各组脑结构均正常;(3)电镜下见各组的镧离子均在血管腔内,脑组织结构正常。结论能引起脑电图爆发抑制且循环改变不大剂量的异丙酚,对老年及成年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结构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主要生长因子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 方法中国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内毒素组(n=10)和模型组(n=10),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甲泼尼龙诱导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分别取旋股内侧动、静脉,提取组织总RNA,与含有122个兔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涤、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数据. 结果在检测的122个基因中,差异显著的基因动脉有10个,静脉有27个,生物学信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部分与血管生成、炎症免疫、骨化相关. 结论激素在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降低了血管壁中主要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转录,进而影响了其在血管壁中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80%~90%的急性胰腺炎病人仅表现为轻度的水肿性胰腺炎,一般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痊愈;另外15%的病人表现为严重的坏死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的自然病程包括两个时期:发病后的14 d内疾病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释放进入循环系统可以引起心肺及肾脏功能衰竭,但由于稳定的诊断程序和重症监护,只有少数病人死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病后的2~3周,40%~70%的坏死性胰腺炎会发生胰腺坏死物的感染.由于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可以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此类病人的死亡率可高达50%,同时坏死组织感染可以浸蚀邻近的血管和组织器官引起出血,加重病情,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感染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由于药物浓度高、刺激性较强或长期静脉滴注,对血管壁的刺激或静脉置管时间较长等原因,使血管壁损伤、弹性减低,从而影响静脉用药的效果。笔者尝试采用复方赤芍酊溶液在静脉穿刺前涂搽局部静脉,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是补充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恢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措施,而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种,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壁变脆;小儿患者好动、不配合;患者穿刺肢体活动,针头脱出;护士操作技术欠缺、固定不牢等。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严重后果。本文介绍了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药液外渗处理措施,而新型敷料的出现对药液外渗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瘤( aortic aneurysm,AA)是指由于主动脉壁降解,血管壁对高管腔内压力抵抗力进行性下降[1],最终导致血管腔直径扩张,超出正常的50%.AA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发现其发生常伴随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原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可通过炎症反应导致AA的发生并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现就炎症反应在AA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对AVF成熟不良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其可通过导致被分离静脉炎症反应、缺氧等影响血管壁细胞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及血管壁细胞外基质重构,进而介导AVF的负性血管重构及成熟不良。有研究在利用大隐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时,提出了静脉分离的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NTT),比较静脉分离的常规技术,NTT能够减轻静脉分离过程所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其滋养血管损伤,并提高术后移植静脉的通畅率。近年来,NTT亦开始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构建过程中的静脉分离,为促进AVF术后成熟并降低AVF成熟不良发生率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本文将就应用该技术分离静脉构建AVF能够促进AVF术后成熟并降低AVF成熟不良发生率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发生于中小动、静脉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病变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1].其发病的始动环节为内膜的炎症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炎症反应关系最为密切的分子之一即为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剂受体γ( PPARγ).实验证实PPARγ在每100 mg血管组织中拷贝量在1×109数量级[2].本研究旨在观察TAO模型中PPARγ的表达,探讨PPARγ及其配体在TAO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总结一种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即先慢后快法,介绍如下。方法:拔针前在针两侧绷紧皮肤,顺血管纵轴平行,向外缓慢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平行于静脉压住穿刺点(棉球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即可。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药液污染被褥和地面。优点:用此法拔针患者无疼痛感觉、无出血现象。其机制为,输液时,针头在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本拔针法将漂浮状态的针柄与血管纵轴平行缓慢向外拔出,血管壁不受损伤;且棉球压住静脉穿刺点而非皮肤穿孔处,因而不引起…  相似文献   

14.
肌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1].肌肉组织血管丰富、神经分布较少,故吸收较快,疼痛较轻.但刺激性大的药液必须行肌内注射时,无疑对患者心理及身体是一种痛苦的刺激,有的甚至因为疼痛而不愿接受治疗.无痛注射法现已成为护理人员操作的目标之一.笔者采用口服蔗糖减轻肌内注射疼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即药物酸碱度、药物渗透压、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治措施:根据药物性质、疗程等正确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合理配制药液,调节输液pH值及渗透压;使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加强护理管理及早期发现处理等,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甘露醇注射速度对留置针穿刺部位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秀红 《护理学杂志》2008,23(14):15-16
目的 了解在25℃环境中以不同速度静脉注射20%甘露醇对兔耳静脉损伤情况.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取4只作为对照组,另32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8只.均于兔两耳留置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kg 30 min注入;另四组给予20%甘露醇5 ml/kg分别于5 min(A组)、10 min(B组)、20 min(C组)、30 min(D组)注射完毕.均8 h给药1次,连续3 d.最后1次给药后处死兔,在穿刺点及以上2 cm处取血管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对照组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栓形成情况与其余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实验组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D组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炎症相对较多,A组血栓形成相对较多.结论 注射甘露醇对穿刺部位血管均有损伤;根据注射甘露醇时的速度、持续时间不同,穿刺部位血管的损伤特点不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脑内炎症反应与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UE)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反应因子在脑组织中通过发挥强大的致炎作用,直接损伤脑组织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引起神经、精神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影响着尿毒症脑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就炎症因子参与尿毒症脑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即药物酸碱度、药物渗透压、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治措施:根据药物性质、疗程等正确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合理配制药液,调节输液pH值及渗透压;使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加强护理管理及早期发现处理等,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素E_1(PGE_1)是一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为它具有下列特性:(1)肺内高浓度PGE_1可阻断凝血及炎症反应;(2)PGE_1在肺中降解,近肺端血管输注PGE_1后全身药物浓度不会升高;(3)对炎症的作用与剂量有关,高浓度PGE_1阻断炎症应答,低浓度PGE_1则可加强炎症应答,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和感染的局限。曾有报道用中等剂量PGE_1 (20ng/kg/min)治疗ARDS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手术中患者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不能有效控制输液的上肢外展,易使输液针头刺破血管壁或脱出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需重新穿刺,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会污染手术野,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