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2):114-116
目的探讨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方法对122例围生期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40.2%。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越高(P<0.01)。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6.43,P<0.05)和无窒息组(χ2=8.46,P<0.01),脑室内出血(IVH)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组、感染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χ2=18.64、5.67、6.46,P<0.01、P<0.05、P<0.05)。结论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重视;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出生时重度窒息及IVH、RDS和感染是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细胞因子变化检测意义。方法选取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儿的55例患者,符合BPD的早产儿20例为研究组,不符合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非BPD)的早产儿35例为对照组,对入选早产儿生后24 h、生后2周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因子水平应用CBA法流式细胞仪上样进行检测。结果从监测动态指标来看,生后24h非BPD早产儿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水平比BPD早产儿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后2周BPD早产儿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增长的幅度与非BPD早产儿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BPD早产儿生后早期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变化,在BPD早期动态监测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海玉  张坤龙  程雁 《安徽医学》2023,44(7):787-791
目的 分析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2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早产儿生后即监测血常规,出生一周后出现一次或多次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1.5×109/L的纳入病例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组,n=60例),另60例血ANC≥1.5×109/L的早产儿按1∶1匹配纳入对照组。收集可能与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胎龄将病例组患儿分为极早/超早产儿组(胎龄<32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6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比较不同胎龄组早产儿出现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差异。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一周内合并败血症(OR=5.123,95%CI:1.341~22.473)和累计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延长(OR=1.345,95%CI:1.187~1.579)与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密切相关(P<0.05)。病例组不同胎龄患儿比较发现,胎龄越小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5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胎龄≤32周且出生体质量≤1500g,存活时间>28d的早产儿110例的临床资料,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75例,其中14例诊断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BPD组),61例为非BPD组。比较分析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胎膜早破史、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等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占所有住院早产儿的12.73%(14/110).BPD组患儿生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与非BP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BPD组患儿的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反复肺部感染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PD组患儿的胎龄、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与非BPD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气吸入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BPD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1年5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出生体质量≤2 000 g,胎龄≤32周,存活时间≥28 d经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72例,其中17例诊断为BPD(BPD组),55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胎膜早破、肺透明膜病、反复呼吸暂停、生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反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的情况.结果:对比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反复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的发生与上述因素有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反复肺部感染是诱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为新生儿诊治及出血倾向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2019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89例,依据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11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17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26例,足月儿(胎龄37~41+6周)35例。所有患儿入院6 h内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4组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  结果  早期及中期早产儿血清PT、APTT、TT、D-D和INR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血清FIB低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早产儿PLT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73%(8/11)、52.94%(9/17)、30.77%(8/26)、25.71%(9/3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70.59%(12/17)、53.85%(14/26)、37.14%(13/35),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血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产儿DIC发生率为22.22%(12/54),高于足月儿的2.86%(1/35)。  结论  胎龄越小,新生儿凝血功能越差,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DI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阳性与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胎龄≤32周的早产儿147例,生后2 h内检测咽拭子UU-PCR,根据PCR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BPD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UU阳性是否为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早产儿UU阳性与BPD的关系。结果147例早产儿中,56例(38.1%)早产儿UU阳性,阳性组和阴性组中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孕周、性别、产前地塞米松使用情况、生后猪肺磷脂注射液使用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阳性组早产儿BPD发病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小孕周(OR=0.481,95%CI:0.279~0.829)、男性(OR=0.304,95%CI:0.093~0.997)、UU阳性(OR=3.870,95%CI:1.176~12.734)、动脉导管未闭(PDA)(OR=5.280,95%CI:1.148~24.280)均增加早产儿发生BPD的风险。结论早产儿UU阳性可能与BPD的发生有关;UU阳性、小孕周、男性、PDA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质量指数,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潜在危险因素,为早产儿BPD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34周,出生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6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BPD 52例(观察组),未患BPD 116例(对照组)。比较分析患儿BPD的发生率,BPD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及宫内发育情况的关系,对各种BPD发病因素,如肺部反复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产前感染、颅内出血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胎龄≤28周、>28~30周、>30~32周、>32~34周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分别为55.88%、39.13%、19.51%和14.89%,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000?g、>2?000?g早产儿BPD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38.46%、20.41%和14.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BPD的发生与患儿产前感染、出生后机械通气、吸氧时间和肺部反复感染均有关(P?<0.05);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宫内发育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肺部反复感染情况及产前感染情况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颅内出血无关(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避免患儿肺部感染是减少BPD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1年再入院的高危因素,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96例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1年内再住院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设再入院组44例,未再入院组52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再入院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未再入院组低,有BP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患儿1年内再入院所患疾病中呼吸道疾病为主,占87.5%,喘息发生率较高,77.8%.再入院组VT、TPTEF/TE、VPTEF/VE降低,RR升高,TE、TI/TE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胎龄、极低出生时体重、出生后合并BP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再入院的原因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为主.以小气道阻塞为主要表现.因此,预防早产及BPD的发生和控制感染是降低≤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年再入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方法 选择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后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相对于胎龄≥32周早产儿,胎龄<32周早产儿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P<0.05);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相对于出生体重≥1.5kg早产儿,出生体重<1.5 kg早产儿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P<O.05);早产儿窒息后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免疫功能越低;窒息缺氧可导致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7-70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感染对胎龄32周早产儿呼吸系统的影响,以期为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早产儿80例(胎龄均32周),将其分为UU感染组与UU非感染组,取早产儿鼻咽部分泌物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UU检测,比较不同胎龄UU感染组中患儿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U阳性检出率,PCR法阳性率为33.75%,培养法阳性率为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在25~26周的早产儿UU感染率,PCR法为61.11%(11/18),培养法为55.56%(10/18);26+1~28周的早产儿UU感染率为35.29%(6/17);28+1~30周的早产儿UU感染率,PCR法为25.0%(7/28),培养法为21.43%(6/28);30+1~32周的早产儿UU感染率,PCR法为17.65%(3/17),培养法为11.76%(2/17)。早产儿胎龄越小,UU感染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系统发病率显示,早产儿胎龄与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呈明显负相关,PROM:R=-0.994;BPD:R=-0.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BPD发病率越高,有创呼吸机应用时间越长。结论 UU感染与早产胎龄有一定关系,UU感染对早产儿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在产前保健中应加强孕妇UU检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早期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并探讨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凝血功能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在早期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聚体(D—dimer,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肝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P<0.05),重度组较非出血组和轻度组DD升高(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随着胎龄的增长逐渐成熟,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是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T延长可能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而DD增高则与颅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尚彪  刘娟  明虹均  何刚  张娟  唐艳  冯丽  黄秀 《西部医学》2023,35(5):719-723
目的 探讨国产枸橼酸咖啡因的早期使用对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南充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的胎龄小于34周的120例早产儿按随机原则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早期组在生后24 h内开始使用国产枸橼酸咖啡因;晚期组在生后24 h以后才开始使用国产枸橼酸咖啡因,通过临床资料数据统计分析两组咖啡因使用天数、给氧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发生率。结果 早期组与晚期组相比,枸橼酸咖啡因使用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需氧时间、BPD及AO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VH、PD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橼酸咖啡因在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24小时内使用,在咖啡因使用天数、用氧需求、呼吸机辅助通气及BPD、AOP发生率方面优于晚期使用,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早产儿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胎龄≤32周的早产儿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n=52)和对照组(n=54)。在第一次肠内喂养后,试验组提供60 mg/(kg·d)的DHA,对照组提供相同剂量饮用水,均到纠正胎龄36周或治愈出院时。比较两组的BPD、NEC、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BPD、NEC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住院、总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补充DHA可降低BPD、NEC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为防治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1个月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水平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并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筛选出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补钙或维生素D水平时长、孕期有无抽筋、胎龄、出生季节、静脉营养时长及有无新生儿败血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与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孕期抽筋、胎龄≤32周、冬春季出生、静脉营养时间长是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OR>1);孕母补钙或维生素D≥3个月是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的保护性因素(P<0.05, OR<1)。结论 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现象较普遍;孕母钙或维生素D的补充、孕期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营养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相关性。方法 对195例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诊断标准分为BPD组46例和非BPD组149例,从非BPD组中抽选胎龄与BPD组相似的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BPD组与对照组开奶时间,第7天、第14天营养摄入及静脉营养时间。结果 单因素分析:BPD组开奶时间较晚,第7天奶量少、热卡低、总氨基酸量低、总脂肪乳量低、总碳水化合物量低,第14天奶量少、总/静脉氨基酸量高、静脉脂肪乳量高、静脉碳水化合物量高及静脉营养时间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开奶时间(OR:0.965,95%CI:0.933~0.999,P=0.043)、静脉营养时间(OR:0.841,95%CI:0.749~0.945,P=0.004)是早产儿防治BPD的保护因素。结论 出生后一周内高热卡、氨基酸、脂肪乳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有利于早产儿防治BPD。早开奶、静脉营养时间短有利于降低早产儿BPD发生风险,应该尽早过渡至全胃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胎龄确诊为BPD的早产儿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16例、极早产儿(28~31+6周)62例、中晚期早产儿(32~36+6周)17例。分别对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亲孕期疾病史、产前使用激素情况及其患儿的性别、出生体质量、窒息、动脉导管未闭、用药情况、输血、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在不同胎龄BPD早产儿中,母亲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对中晚期早产儿影响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中晚期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晚期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6月至5岁之间)45例患儿中,发现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脑部...  相似文献   

19.
李晓华 《中外医疗》2014,(33):130-131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326例新生儿窒息纳入研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疾病转归、住院天数、血常规检查和血气分析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326例窒息新生儿早期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60.7%(198/326),其中早产儿发生率为71.1%,高于足月/过期产儿的56.3%。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生后2 h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血小板正常者高。早期血小板减少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率高。窒息早产儿组和足月/过期产儿组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的病死率均比血小板正常者高,平均住院天数前者亦高于后者。结论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早期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BP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胎龄<37周且存活≥28 d的早产儿共986例,将其分为非BPD组和BPD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肺出血、贫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986例早产儿中,诊断为BPD共138例,发生率为14.00%.非BPD组和BPD组患儿母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特征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比较显示,不同性别、有无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胎龄和是否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贫血及机械通气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合和机械通气均为早产儿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BPD发生率的因素较多,在胎龄<30周的早产儿中,避免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合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