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基因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符合溶栓条件AMI患者随机分成重组链激酶组(r-SK)和尿激酶组(UK),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及其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76%,显著高于UK组54.2%(P〈0.01),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r-SK溶栓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选择临床应用有效安全的溶栓剂。方法:筛选了5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按治疗时间先后,随机分两组,分别应用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和合资化泰尿激酶(UK)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根据临床冠脉再通间接指征判断再通率。结果:再通率r-SK组为72.4%(21/29),UK组为51.9%(14/27)。两组比较差异须显著性(P<0.05)。副作用,r-SK发热寒战率10.3%,低血压发生率3.5%,上消化道出血10.3%;UK无寒战发热和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7.4%。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及其他部位严重出血。结论:r-SK静脉溶栓治疗AMI效果优于UK。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血管再通率的比较。[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即r-SK(上海医科大学研制)30例,UK(广东天普生物制药厂出品)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和不入选标准,予r-SK或uK各150×104IU于60 min(UK30 min)静脉输入,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结论]在试验组中,30例r-SK血管再通率(24/30,80.0%)与UK(18/30,6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国产r-SK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首发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情况。方法:对40例首发AMI给予尿激酶溶更梗塞上关血管(IRA)再通过组与未通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通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再通组(P<0.05)。未通组各种并发症显著高于再通组,再通组左室射血分数(LVE)显著高于未通组。结论:静脉溶栓梗塞相关冠脉再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47例AMI病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冠脉再通33例,再通率为70.21%,其中6h内再通患者29例,再通率为87.88%(29/33)。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溶栓过程中3例出血并发症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为r-SK组(40例)和UK组(40例),分别用r-SK1.5×10^6U和UK1.5×10^6U静脉输注,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溶栓后120min血管再通率(85.0%)明显高于UK组(62.5%)(P〈0.05);溶栓后各时间段r-SK组再通率均高于UK组(P<0.05);r-SK组于溶栓治疗4周内其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P〈0.05);心原性休克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K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UK组(7.5%)(P〈0.05)。结论:与UK相比,r-SK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8.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9.
国产重组链激酶、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宋梅  陈媛  郭牧  刘慧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6):335-337
目的 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 (r-SK)和尿激酶 (UK)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自 2 0 0 1年 1月 - 2 0 0 3年 12月对 10 0例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 5 0例 ,一组予 15 0万单位r -SK溶栓 ,另一组予 15 0万单位UK溶栓治疗 ,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溶栓再通率r-SK组为 82 .0 % ,UK组为 6 4 .0 % ,r-SK组明显优于UK组 (P <0 .0 5 ) ;(2 ) 6小时内溶栓再通率r-SK组为 85 .7% ,UK组为 6 5 .8%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3)发病 6小时以上溶栓再通率 ,r -SK组6 2 .5 % ,UK组为 5 5 .6 % ,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4 )两组间在 35天死亡率及皮肤黏膜轻度出血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无脑出血及严重出血发生 ;(5 )r-SK组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UK组 (14 .0 %和 4 .0 % ) ,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6 )r-SK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4 .0 % ,UK组为 0 .0 %。结论 r-SK和UK都是治疗AMI的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 ,r-SK的疗效明显优于UK ,溶栓时间越早其再通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梗死相关血管(IRA)的重建,即再灌注治疗是AMI治疗方面的一个突破,在再灌注治疗中,静脉溶栓对住院死亡率下降最显著,且此方法简便易行,已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措施。目前常用的有UK(尿激酶)、rSK(重组链激酶)、rt-PA(重组人组织酶原激活物)等,本文主要观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前,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治疗上以再灌注治疗为主,其中包括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由于PCI只能在有条件医院开展,同时费用较高,故溶栓仍为首选。现将我科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病人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3.
虞红  李伟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9):595-596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闭塞的再通可降低AMI病死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死面积并保持其收缩功能.对我院2002-2003年50例AMI患者应用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在静脉溶栓前后及时判断、观察、护理,对于评价溶栓效果及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已被证实为安全、有效、肯定方法,溶栓治疗可使管腔再通,但局部血管壁的损伤、残留血栓的存在使其表面容易再形成血栓而发生再梗死。笔者通过尿激酶(UK)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单纯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疗效和再梗死发生率,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AMI患者冠脉再通26例,再通率65%,住院期间死亡率7.5%,较常规治疗明显减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时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AMI186例患者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临床表现中再通率,KillpⅡ-Ⅳ级,CK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观察AMI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ST段抬高,对判断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冠脉痉挛及相关血管再闭塞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MI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溶栓辅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接受瑞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再通率、病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30 min,两组溶栓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60、90、120 min观察组溶栓再通率分别为45.0%、77.5%、87.5%,高于对照组的17.5%、47.5%、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120 min,两组发病距溶栓≤6 h的患者溶栓再通率均高于发病距溶栓6~12 h的溶栓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发病距溶栓≤6 h观察组溶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对AMI患者溶栓再通率高,安全性好,且发病时间越短,溶栓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虞红  李伟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9):595-596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闭塞的再通可降低AMI病死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死面积并保持其收缩功能。对我院2002—2003年50例AMI患者应用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在静脉溶栓前后及时判断、观察、护理,对于评价溶栓效果及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267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测定梗死相关血管(IRA)、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狭窄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按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80例)及未通组(87例),前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未通组,而TIMI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后者(P均〈O.05)。结论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存在较严重的冠脉病变,溶栓未通患者病变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