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各37例。常规康复治疗组由专业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专业治疗师常规康复以外,同时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后4周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测评两组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无支撑站立评分和患侧单腿站立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减重步行训练组平衡功能恢复水平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结论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干预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3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还需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结束康复训练后其监视下步行、辅助步行及独立步行的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0 m最大步行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头皮针与现代康复相结合可能是今后临床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7,(3)
正为了评估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躯干功能、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能力改善的有效性,来自于日本Higashisaitama国立医院的Haruyama等设计了相关研究。本研究为评估者盲的随机对照研究,受试者来自于脑卒中康复病房。研究者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6例受试者。研究组的受试者共接受400分钟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不再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训练时间包含在总的训练时间内),而对照组的受试者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结果提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分析80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严格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显著,整体康复效果更为理想,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规范化康复护理在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制定规范化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法,对治疗组29例发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结论按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方法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苏宁 《内科》2009,4(1):145-146
我国脑卒中年新发病例15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必要制定早期康复治疗程序,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站立训练是步行训练的前奏,是坐一站一行康复训练中重要的一环。我科采取早期积极站立训练,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缩短治疗周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反重力跑台的强制性步行训练对长期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习得性废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6例长期住院老年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AlterG反重力跑台进行强制性步行训练,连续治疗12周,并在治疗前后采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量表评估患者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TGA评分、MBI评分和FIM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研究组最大步行速度在治疗4周、8周、12周速度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反重力跑台下的强制性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长期住院老年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对克服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习得性废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施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损害量表、Berg量表、步行功能分级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指标测评。结果经6 w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并且疗效持续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治疗仪结合弹力带对膝关节进行动态稳定性训练的应用价值及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 方法选取瑞盛康复医院康复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刚开始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治疗仪上进行0°~30°蹲起站立训练,平衡杠内利用弹力带进行伸膝抗阻步行训练以及本体感觉滑板上原地踏步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2个周期(1个月为1个周期)。于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10 m步行时间(MWS)、起立-行走测试(TUGT)、以及三维步态分析中的患肢支撑相时间评估。 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FMA评分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TUGT时间、10 m MWS时间、患腿支撑相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治疗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稳定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振动治疗仪结合弹力带针对膝关节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康复早期介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并早期康复介入,包括心理介入及系统的健康教育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分析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患者认知功能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评,患者的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来评估.对所有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早期介入,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包括肢体功能锻炼、理疗),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经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康复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比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与常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10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增加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步行功能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包括Holden步行能力评分、10m步行速度、步行时空相关参数。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和6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vs 83.3%,P0.05;100.0%vs94.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周和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增快,步宽较治疗前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步宽较对照组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较常规功能性电刺激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为主的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CIMT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中的下肢评价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全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15-2717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治疗脑卒中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内固定治疗脑卒中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例,并在围术期至术后12 w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康复干预,指导患者进行综合的康复功能训练。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Harris评分、步行能力较干预前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康复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疗法与综合康复疗法在治疗早期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32例为调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将其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66例,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nthel指数日常生活评分、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对比,总结综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康复组经综合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Ban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并发症改善更加显著。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与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该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70例)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治疗,使用FMA运动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使用MBI(Modified Barthel index)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上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治疗后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5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综合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48h后给予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针灸治疗。住院1d、14d和30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住院30d统计两组感染、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康复组治疗后14d和30d 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能力提高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30d对照组感染发生率、死亡率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可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 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 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运用CIMT进行步行能力的恢复训练,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训练,6周后使用简式Fugl-Meyer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等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