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点。方法2000年8月至2004年10月间,435例AMI患者中36例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正常,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5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下正常者为36例,占8.2%。结论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1例老年女性AMI的临床资料,对其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发病至就诊时间、镇痛剂的使用、危险因素、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女性AMI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随年龄的增长呈不典型者多见,年龄越大就诊时间越晚,而吗啡用量较少;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及糖尿病多见,并发症以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高.结论老年女性AMI发病症状及并发症临床上有其特殊性,随年龄增长症状不典型,诊治中应考虑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间的关系,并判断病情预后。方法采用分组比较的办法,实验组:45例发病后6h内入院的AMI病人,入院后并动态监测CRP。并以CRP增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分为A、B两组。对照组:选择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健康体检人员49例监测CRP。结果AMI患者中,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AMI病程中,随病程延长,CRP呈现峰值关系;A组病死率33.3%,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及心衰发生率也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CRP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CRP水平对AMI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发病机理、防治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ACVD 362例,分为MODS组86例,无MODS组276例,将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本组362例ACVD并发MODS86例,发生率为23.76%,MODS组病死率45.35%,无MODS组病死率4.35%,两组病死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并发现容易受累的脏器依次为肺脏、心血管系统、脑、肾脏、消化道、肝脏;随着所累及器官越多,病死率就越高,死亡的主要原因系继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跳骤停、脑损害及脑疝、肾功能衰竭.结论 ACVD并发MODS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继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跳骤停、脑损害及脑疝、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MODS的发生率,对ACVD患者应采取早期预防、正确的治疗及严密的观察,一旦发生MODS则应紧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尽快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以免累及更多脏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评价肌红蛋白(Myo)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8例AMI患者的Myo与CTnI浓度,另分别测定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在疼痛发作期和间歇期Myo与CTnI浓度及30例运动试验受试对象Myo与CTnI浓度。结果 38例AMI患者发病后24h内,CTnI和Myo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90.9%,阳性预测值为94.9%,阴性预测值为90.9%。结论 Myo与CTnI联合检测可体现诊断AMI最佳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AMI的早期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成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52-2653
[目的]观察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研究对象68例,其中AMI组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3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Bp)、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的Bp、TC、LDL-C、hs-CRP和瘦素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间TG无明显差别。AMI患者的瘦素水平与hs-CRP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19,P﹤0.05)。[结论]AMI患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它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损伤因子,在AM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取我院1994年12月-1999年间住院急性脑血管病病人1125例,其中并MOF者43例占3.81%,观察MOF发生率与发病部位,病情轻重,性别及糖尿病,肺感染,高血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ACYD患者并发MOF与患者血糖,肺感染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结论:ACVD并MOF与应激反应,血糖,感染密切相关,对于此病的早期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heart stem,AMI)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2例AMI患者发病后12h、24h、48h、96h和7d的血浆HGF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发病后12h、24h、48h、96h和7d的血浆H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呈现明显动态变化,7d血浆HGF水平高于12h、24h、48h、96h的血浆HGF水平(P0.01);AMI患者血浆HGF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64,P0.01)。结论 AMI患者血浆HGF水平升高,且心功能越差,血浆HGF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病死率极高。心律失常是AMI急性期死亡,尤其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院前就地抢救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预后。本文总结了在院前AMI 836例中,伴发心律失常440例的抢救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1月院外救治AMI伴发心律失常440例。2.资料与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有AMI典型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改变,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2000年AMI诊断标准。各种心律失常均有心电图证实。3.患者从发病到得到治疗的时间见表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脑梗死(CI)的特点和护理。方法AMI合并CI的患者52例,其中≥65岁36例,<65岁16例,分析两组发生CI的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总结36例AMI合并C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果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90%CI发生在14d内,两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老年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更易发生CI,预后差,早期明确诊断与治疗,加强护理,防治CI,有助于控制病情和促进康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将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年龄分成3组,进行尿激酶(UK)溶栓治疗。结果12 h内溶栓的47例AHI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14.9%和8.5%;6 h内溶栓再通率老年组(50%)明显低于青年组(80%)和老年前期组(70%)。老年组住院死亡率为25.9%,且有出血并发症发生;而青年组和老年前期组无1例死亡,且无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提示UK溶栓疗效与患者年龄有关,老年人溶栓疗效较差,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与季节的关系。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二病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236例患者进行发病季节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11—1月、2—4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气候有关,多发生于寒冷天气及季节转换时期,了解其发病规律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康玉香  程哲 《职业与健康》2011,27(15):1694-169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个性特征、负性情绪和生活方式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60例正常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生活方式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2组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研究组中有81.67%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有明显心理刺激因素;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外倾性、神经质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生活方式占有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因子分和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抑郁及焦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良个性倾向、负性情绪和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在控制生物病因的同时,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调整情绪,加强心理治疗,改变不良认知模式和应激情绪反应方式,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监测20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的QTd和QTcd。[结果] AMI发病24小时内QTd、QTcd显著高于梗塞后第4天(P<0.01),梗塞后第4天与第4周QTd、QTc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P>0.01)。[结论] AMIQT离散度增高发生于梗塞后早期,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心律震荡(HRT)与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5例早期AMI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对TO、TS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规定12导心电图中病理性Q波导联数≥4者为大面积梗死,≤3者为小面积梗死。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死亡组TO≥0且TS≤2.5ms/RR间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大面积AMI组TO≥0且TS≤2.5ms/RR间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面积AMI组(P﹤0.01)。[结论]TO,TS值的变化与AMI患者早期的心源性死亡及梗死面积密切相关。HRT的减弱或消失可作为预测AMI患者早期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石伟艳  张勇  王兆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02+2604
[目的]了解急性脑干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ECG)的变化情况。[方法]用MAC-1200型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对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进行ECG观察。[结果]101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中有79例患者在发病24h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偶尔可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肌梗塞。[结论]急性脑干梗塞早期常伴随有继发性各种ECG改变,其中以ST-T的改变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刘广芝 《中国医师杂志》2003,5(8):1032-103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选择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126例,追踪描记12导联心电图,予以分析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前壁心肌梗塞61例、前间壁心肌梗塞26例、前壁及下壁心肌梗塞9例、下壁心肌梗塞22例、正后壁心肌梗塞8例、伴有急性损伤阻滞者56例,其心电图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特点。结论 心电图ST段、T波、R波的改变及假性正常化等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筛选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4~2004年中山大学和昆明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的2173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CS为应变量,以患者的病史、性别、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和入院时的体检指标、治疗情况等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筛选出与CS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结果]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心梗部位、外周动脉疾病、既往心梗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不接受溶栓治疗是与CS相关的9项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发生CS的风险比无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升高约43倍。未接受溶栓以及溶栓不成功者发生CS的可能性比溶栓成功者高15倍。在溶栓成功者中,41%的人在症状发作后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而在溶栓不成功者中,56%的人在症状发作超过12h才开始溶栓。[结论]AMI症状发作后早期接受溶栓治疗能大大减少CS的发生,早期溶栓治疗可作为中国老年人群CS第三级预防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林云  姚震  顾申红  杨新玮  张光星  崔开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97-1598,1601
[目的]研究他仃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患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的影响。[方法]将91名冠心病患者分成4组:(1)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5例,(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8例,(3)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3例,(4)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15例,AMI组和UAP组合并为ACS组,为冠脉急性病变(A组);SAP组和OMI组合为慢性冠脉病变(B组),两组同时给予氟伐他仃胶囊。患者在入组时、服药后1周、第1月、第12月内抽取静脉血,PMN Elastase Kit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NE浓度。同时观察患者在12个月内心绞痛发病率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A组和B组在入组时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503,P﹤0.000 1),(2)给予氟伐他汀干预后,发现A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7,P﹤0.05);B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523,P﹥0.05),(3)A组和B组在应用氟伐他汀治疗1年,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浆NE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症有相关性。在氟伐他仃的干预下,血浆NE浓度在急性病程不同时段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病程中变化不大;再次发生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氟伐他仃可以减少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