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一种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鹅型外固定器.方法 该固定器由手部部分和肘部托板部分组成.通过牵引鹅嘴使第一掌骨头背伸,鹅颈的压迫使第一掌向骨折块靠拢,达到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复位和腕掌关节脱位的复位.肘部托板作为牵引的支点.固定4~6周后去除鹅型外固定器锻练活动.1990~1997年应用鹅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17例.Bennett’s骨折4例.结果 21例全部复位良好.随访3个月以上的16例,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 该外固定器的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使用方便,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经皮钳夹复位外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6例Bennett骨折均采用手法骨折复位经皮钳夹外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5年,56例均在术后4~8月骨折临床愈合。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43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2.9%。结论经皮钳夹复位外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可显著提高Bennett骨折愈合优良率。  相似文献   

3.
微型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外固定器牵引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31.6岁。骨折未累及腕掌关节,则直接于骨折近端固定骨针,Bennett骨折或Rolundo骨折的近端进针点选在大多角骨。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9周,平均6.7周,无骨折移位、固定松动及严重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照TAM系统评定:优24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0.6%(29/32)。结论:外固定器有调整、拆除方便,固定可靠,创伤小,能早期功能康复活动的优点,是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46例,术后随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按照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价掌指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无并发切口及针道感染,X线片显示全部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 12周,平均6.8周.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5%.结论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调整拆除方便、固定可靠、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用于指导临床骨折术后拆除外固定器时间判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27例因外伤致胫、腓骨骨折患者。男21例,女6例;年龄19~63岁,平均45岁。闭合骨折7例,开放骨折20例。X线片复查示:螺旋型不稳定骨折4例,粉碎型不稳定骨折23例。一期行外固定器固定。其中3例外固定术后出现感染致骨不连,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行二期胫骨截骨延长术。外固定后待正侧位X线片复查明确骨折处均有连续性高密度骨痂形成后,行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当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10%时,拆除外固定器。结果经外固定治疗21~85周(平均44周)后,行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26例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10%,拆除外固定器;拆除外固定器后随访6周,患者下肢完全负重,恢复正常生活,无再骨折发生。1例术后85周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为14%,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成角畸形未完全愈合,拆除外固定器后发生再骨折,改行髓内固定术。结论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力学测试可以客观反映并定量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可用于指导外固定器拆除时间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滑动加压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报告股骨粗隆间骨折滑动加压外固定器的设计和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在单侧成角外固定器和动力髋螺钉(DHS)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滑动加压外固定器。自2003年5月~2005年12月,用此新型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结果获随访20例,时间2~3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3周,平均12周。术后针孔感染4例,无深部感染发生,无骨折不愈合及髋内翻,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滑动加压外固定器使用方便、灵活,兼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能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动静力固定转换,使固定更合理,能防止髋内翻及固定针滑脱或穿越股骨头等情况发生,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手外固定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治疗掌、指骨骨折,特别是粉粹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0年8月起采用手外固定器治疗掌、指骨骨折30例。手法复位后,将手外固定器固定于皮肤外侧,以4枚克氏针从侧方斜穿至骨皮质内,针尾固定在固定夹内。结果临床应用30例.随访2~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周,手功能恢复按TAM标准.优2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结论手外固定器设计比较合理,操作简单,固定掌、指骨稳定.能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轴向载荷分担比用于胫腓骨骨干骨折术后指导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外固定器治疗的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下行外固定器轴向动力化治疗,对照组未行动力化,随访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6.5个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固定针断裂、松动及再骨折等并发症,观察组1例骨搬移患者轴向载荷分担比5%,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连续性骨痂通过,拆除外固定器连接杆后发生移位,恢复原数值行轴向加压再动力化,现已愈合。观察组除外1例骨搬移患者,其余49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为[(24.4±4.7)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2.4±4.7)周],与对照组50例患者外固定器固定时间[(29.3±5.6)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7.3±5.6)周]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器轴向载荷分担比指导胫腓骨骨干骨折外固定术后轴向动力化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但不适合骨搬移截骨端已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9.
单边外固定器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回顾分析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的效果。方法 1997年10月~2002年10月33例肱骨干下1/3骨折,年龄18~70岁(平均31岁),其中横形骨折3例、斜形骨折1例、螺旋形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20例。15例行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固定,10例行切开复位、外固定器固定,8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固定。9例桡神经损伤者均行桡神经探查。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22周,平均14周。术后有2例桡神经损伤,与术前的9例桡神经损伤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恢复功能。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有7例外固定针孔感 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针道清创后好转。结论 单边外固定器结合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在肱骨干下1/3骨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及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三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胫腓骨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6岁。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骨折16例。上段骨折4例,中段骨折8例,下段骨折9例。斜形骨折10例,粉碎骨折8例,多段骨折3例。采用三维复位固定器进行治疗。结果: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对位11例,近解剖对位9例,功能对位1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3~85d,平均62d。随访4~12个月,功能恢复优13例,良8例。多功能复位固定器拆除时间6~12周,平均8.5周。结论:三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使固定器与骨折端形成三维立体固定,适合小腿的生物力学要求,为胫腓骨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既无偏心应力,又无应力遮挡,结构稳固利于骨折愈合的弹性固定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