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次75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81例(90.0%),对照组67例(7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77例(85.6%),对照组66例(6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61例患者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61例患者同时给予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再住院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观察组TC、TG、LDL—C、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95.1%、心电图总有效率8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60.7%,观察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与硝酸盐、卢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用药治疗存在明显正相关性。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临床病症,降低再住院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地尔硫卓治疗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8.8%,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2.7%,均明显大于对照组(67.8%,56.7%,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尔硫卓3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冠状动脉扩张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服用曲美他嗪及稳心颗粒8周,其他措施两组患者均完全相同,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与稳心颗粒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李伟 《西南军医》2011,13(6):1001-100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改善脑循环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综合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脑卒中的发生比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反馈主要是胃肠道不适,病例数和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评价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医院心内科收治92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6周后对比临床疗效、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分别为60.9%、37.0%、2.2%,43.5%、43.5%、13.0%优于对照组50.0%、32.6%、17.4%,30.4%、34.8%、3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CRP低于治疗前、同期对照组,HDL-C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率39.13%,对照组2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有助于增进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单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用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1周时进行两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1)。两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87例,随机进行分组行不同方式治疗,给予其中43例患者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另44例给予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对照组为83.72%,观察组为9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3例(6.97%)、4例(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中,联合使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较单纯的曲美他嗪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通道拮抗药及阿司匹林;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5ml,静脉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舒血宁注射液20ml。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变化情况,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唐微  闫翔  刘芳  沈桂林 《武警医学》2020,31(9):782-785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9至2016-09西部战区总医院18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凝集率(PA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进行2年的随访,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PT、APTT、LVEF、SV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FAR、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AR、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发现,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平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降低凝血系统活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柳青  李慧芳  刘丽凤  董瓅瑾 《武警医学》2012,23(8):671-673,677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和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实验组应用硝酸甘油和盐酸地尔硫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48 h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血压、心肌耗氧指标、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无并发症,无死亡,并且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心率及心肌耗氧指标(率压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PR间期和QT间期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联合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并能显著降低心肌氧耗,提供更佳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成药复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8例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5例使用硝酸异山梨醇酯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症状,前后我痛分级,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心绞痛分级,改善缺血心电图以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P<0.001),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联合运动治疗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联合运动疗法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和心电图的疗效情况均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联合运动疗法组患者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对于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较单纯硬要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桂哌齐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桂哌齐特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按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且对其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且随着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联合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与硝酸甘油疗效的对比。方法:将11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丹参酮注射液50 mg,葛根素注射液0.5 g分别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1次/d。2周为1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心绞痛症状缓解,观察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100%。心电图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64.5%,对照组总有效率68.0%。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酮联合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可以作为不能耐受硝酸甘油的替代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及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