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假体置换术时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 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行假体置换术.结果 92例患者手术时间45~180min,麻醉效果满意,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麻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假体置换术时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安全性高,麻醉效果满意,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在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施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平分为两组:硬膜外组(对照组)和腰-硬联合组(治疗组)。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时间、麻醉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麻醉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人全髋置换术起效快、安全有效,与硬膜外麻醉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n=40)和硬膜外麻醉组(n=40),比较2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后1 d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全麻组术后1 d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术前和硬膜外麻醉组,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于术前和硬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硬膜外麻醉组DVT发生率为10%,全麻组为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不会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且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8例老年高危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以及麻醉处理和术中管理中得出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危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及其对生命体征干扰轻,创伤小,操作简便,是一种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处理。方法将我院接收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分析。结果:甲、乙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骨水泥反应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均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好麻醉处理,静脉全身麻醉更具可靠性、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7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起效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较好,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30例在全麻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对照组)和3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观察组)手术前后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及3 d 2组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同时2组术后1 d均有POCD发生,但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同样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对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小,且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临床观察。方法:80例择期行TURP的患者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n=40),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n=40),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并发症和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CEA短,麻醉完善率CSEA高于CEA(P0.05)。结论:在老年前列腺切术中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施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EA)组,每组16例。两组均采用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CSEA组用25G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回流通畅缓慢注入0.5%布比卡因1.5~2.0ml,然后放置硬膜外导管。EA组直接放置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实验量,然后再注入1%罗哌卡因15-20ml。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CSEA组麻醉诱导时间短,硬膜外局麻药用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术后患者认知障碍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到我院进行全髋骨置换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3 d、5 d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神经心理测试的评分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6 h、12 h、24 h、3 d、5 d的MMSE评分及POCD发生率显著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对全髋置换术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常瑞兰  孙静 《中医正骨》2008,20(12):41-42
全髋置换技术多用于老年病人,麻醉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为宜,麻醉稳定后,常规静脉使用辅助用药,达到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保证病人术中情绪安静、稳定。本文通过观察60例老年病人硬膜外麻醉和使用不同辅助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选用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手术中高龄患者所占比例已达30%左右.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减退,麻醉及手术刺激易加重其功能障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尽量避免麻醉及手术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加强术中监护,对提高老年患者麻醉及手术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笔者观察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与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对对照组患者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和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发生POCD的患者有26例,占52.00%;对照组有39例,占78.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老年骨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对其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采用MMSE量表评价两组患者T1(术前24小时)、T2(术后24小时)和T3(术后72小时)的认知功能、血浆Aβ浓度及T2、T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2时MMSE评分均低于T1时;对照组T2时血浆Aβ浓度明显高于T1时(P〈0.05),对照组T3时MMSE评分、血浆Aβ浓度与T2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T2时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浆A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时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的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低于全麻患者,临床上可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刺复合药物全身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本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针刺复合药物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HR、MAP,术中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术后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5 min、拔除时及苏醒后,观察组患者HR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观察组患者手术期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在术后6h、12h、24h时,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结论:针刺复合药物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生理干扰,降低了术后疼痛,减少了局部麻醉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到20t3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都给予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腰麻方法。治疗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结果:治疗组的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2h与术后48小时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能提供更完善的镇痛效果,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早期患者,是一种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 150 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 75 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 CSE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认知功能与血清神经递质水 平、术后麻醉恢复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Bromage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与各项麻醉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CSEA 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影响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调节持续硬膜外麻醉术中镇静深度能否减少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100例(≥65岁)术前没有谵妄及严重痴呆的全髋置换术患者,在持续硬膜外麻醉过程中采用丙泊酚镇静,术中持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调节镇静深度。将患者随机分为BIS≤50深度镇静组和BIS≥80轻度镇静组。结果轻度镇静组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深度镇静组;轻度镇静组谵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深度镇静组。结论小剂量丙泊酚镇静与大剂量丙泊酚镇静相比,可减少术后谵妄发生率。在老年持续硬膜外麻醉术中调节镇静深度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是一个安全、简单且经济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表评估2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4 h、8 h、1 d、4 d的认知功能水平及2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术后4 h、8 h、1 d 2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降低,其中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评分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而术后4 d时2组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与麻醉前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 h和术后8 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均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均可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能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科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全身麻醉)与观察组(32例,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与术前10 min(T0)相比,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后10 min(T1)、拔管后10 min(T2)中心静脉压与心率均升高,与T0相比,观察组患者T1、T2中心静脉压与心率均降低,此外,T1、T2中心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呼吸机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