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不同假体的选择策略及临床治疗特点。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8有关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高龄”。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前正确的假体选择很重要,应根据Evans标准分类以及股骨近端骨折情况进行选择。根据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类型,目前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据不同的柄长来选择,即加长柄人工关节与普通柄长人工关节的选择;第二类是全髋关节假体与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的选择;第三类是骨水泥型柄与生物型柄假体的选择。另外应该按照骨质情况选择,骨水泥型假体可获得置换后即刻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高龄不稳定型骨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于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假体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 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 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 h,术中出血量400~600 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 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髋;不稳定性骨折;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4.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呢?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 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 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探讨其临床适应证。 方法:以“人工髋关节,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Hip replacement,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69-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材料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0篇文献为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68例75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方法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多以采用内固定为主,对是否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争议。目前,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主要有钴合金和钛合金、聚乙烯、多孔聚砜类物、多缩醛类树脂、碳素等材料。主要采取的固定方式有:骨水泥型假体、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互补及现代骨水泥技术。经临床验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手术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好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内固定方法(P < 0.05),置换后12个月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置换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近期疗效好的优点,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观察和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3/2005-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3例,男17例,女26例;陈旧性骨折8例,其余35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新鲜骨折类型按Evance分类,Ⅲ型18例,Ⅳ型12例,Ⅴ型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进行置换。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Charnley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43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置换时间60~90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卧床9.4 d。除1例全髋关节置换后由于肺癌死亡外,其余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全部患者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置换后9~12个月Charnley评分优23例,良17例,中3例,优良率达到92.8%。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缓解髋关节疼痛,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做好置换前综合评估和准备。  相似文献   

9.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06-07/2008-11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84岁。其中15例获得随访。假体采用北京蒙太因公司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后常规抗生素治疗5~7 d,并给予镇痛、抗凝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1例于置换10个月后因肺心病死亡,3例存在异位骨化,随访期间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现象。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3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结果提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积极、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 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常用手术方式,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螺钉切出股骨头,导致手术失败。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7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病历资料完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vans骨折分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采用尖顶距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16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者平均年龄77.5岁(63~88岁),较骨折愈合组者年长8.5岁(P=0.03)。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尖顶距值大小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对内固定成败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果提示,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置入位置(尖顶距)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尖顶距值< 25 mm,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12.
彭昊  马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8):8977-898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选用内固定治疗成功率不高。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69例年龄大于70岁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记录置换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周期。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失访,剩余53例。7例以上患者死于置换后1年内。置换后第1个月的Harris评分为66±7,第3个月为72±6,第1年为74±5,第3年为76±6,其中27例5年后的Harris评分为76±8。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8 d。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和植入感染现象。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患者在极低的器械故障风险下能更快地恢复,避免了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的内固定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各有优缺点。 目的:探讨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Medline 、EMBASE、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统计软件Stata11.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章有12篇,Gamma钉组888例,动力髋螺钉组981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与接受动力髋螺钉患者比较:置入后股骨干骨折风险增高、置入时间较短、置入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感染风险、内固定优良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与动力髋螺钉相比,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时间短,出血少但置入后股骨干骨折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 < 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 < 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4-08/2008-04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70~93岁。全部为行走跌倒致伤,骨折类型按Evans分类: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18例,Ⅴ型2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全部患者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置换前患髋Harris评分为差。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48例患者中42例获得随访,6例失访。置换时间50~88 min,平均78.5 min。42例患髋均无明显疼痛,无髋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再骨折等,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一过性精神障碍3例,肠道菌群失调3例,6例双下肢不等长,髋臼磨损2例。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优22例,良18例,优良率达83.3%。置换后1周开始扶拐或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行走,3周后基本能弃拐行走,置换过程中输血200~1 400 mL,平均600 mL,伤口均Ⅰ期愈合。提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可靠,但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