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利用不同部位的皮瓣移植来修复各种皮肤缺损的手术在各大医院均有开展,如何提高移植皮瓣成活率是医护工作者的共同目的。2002年10月以来,我科应用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皮瓣移植修复11例手部皮肤缺损,均取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查足内侧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不同血管蒂皮瓣用于修复足踝部创伤的效果. 方法 成人下肢标本共30侧,经腘动脉或胫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足内侧皮肤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据此切取内踝前穿支皮瓣及远端蒂足内侧皮瓣对临床16例足踝部创伤患者进行修复. 结果 足内侧皮肤血管来源存在多样性,其主要有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二者发出的前后支与(拇)趾底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而成的动脉弓.依据前二者动脉分布区域的大小,可将足内侧皮肤的血管解剖分为三种类型.临床16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2周~20个月,皮瓣色泽正常,外观良好,有痛温觉. 结论 切取内踝前穿支皮瓣可以很好地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而切取远端蒂足内侧皮瓣可以很好地修复中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带血管腹壁下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巨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分析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2年9月-2006年3月收治的14例足部巨大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吻合血管的腹壁下血管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14例移植皮瓣全部存活,缺损创面得以修复,外观,功能良好。结论 该术式腹壁下血管解剖比较恒定,皮瓣血供丰富,对供区破坏小,可应用于修复足部巨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桥式血管吻合的小腿内侧游离皮瓣修复四肢毁损性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12例,小腿5例,大腿2例,前臂3例,上臂2例,均为肢端无血运且合并软组织大块缺损,根据创伤部位、创面大小均选用小腿内侧游离皮瓣,皮瓣面积最小为10cm×7cm,最大为17cm×12cm,急诊行桥式吻合修复肢体主干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12例断肢及12块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1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血运好,断肢功能及感觉恢复较满意.结论 对于四肢严重毁损性离断伤,应用该术式进行保肢,急诊修复主干血管缺损的同时修复了皮肤软组织的缺损,操作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足背分叶皮瓣携带趾伸肌腱移植同期修复多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10月治疗12例(27指)多手指皮肤合并伸、屈肌腱缺损患者。根据伤指创面大小、形状设计以足背血管为主干的跗内侧、第一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的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三叶或以第一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的第1跖背、足外侧双叶皮瓣移植,切取皮瓣同时携带趾伸肌腱,一次性修复2~3指的皮肤合并1指或2指的屈、伸肌腱缺损。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发生动脉危象,2例经静脉使用抗血管痉挛药物后皮瓣成活,1例经血管探查,切除血栓段血管,重新吻合动脉后皮瓣成活。12例经8~19个月随访,皮瓣外形和质地良好,18指屈伸功能正常,5指屈曲轻度受限,伸直正常,4指屈曲有较明显受限,伸直轻微受限。供皮瓣和肌腱足无明显瘢痕挛缩,行走正常。结论应用足背分叶皮瓣携带趾伸肌腱游离移植方法,一次手术能修复多个手指皮肤合并肌腱缺损,皮瓣外形和质地良好,手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修复多手指皮肤合并腱肌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皮神经营养皮瓣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而游离皮瓣对局部血供的主动改善是皮神经营养皮瓣无可比拟的[1].小腿内侧皮瓣可在止血带下快速切取,含全套深浅血管、皮神经,可用于桥接重建循环,修复方便,针对小儿肢体创伤可进行Ⅰ期修复,具有良好外形及功能修复以及减轻患儿痛苦、经济负担等特殊意义.1999年1月~2006年7月我院对10例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小儿严重肢体损伤运用吻合血管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式交叉吻合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适应证、技巧、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我科2007—04—2012—12所做的桥式交叉吻合游离皮瓣5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所有患者均为一侧小腿或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清创后解剖游离对侧小腿胫后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胸脐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双小腿在合适位置以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皮瓣血管蒂与对侧胫后动静脉吻合,蒂部制成皮管,术后25~30d断蒂。结果:除一例皮瓣远端约1/3坏死外,余皮瓣全部顺利成活。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患肢功能满意。结论:对伤肢无可供血管蒂、常规局部皮瓣转移或交腿皮瓣无法覆盖的创面,桥式交叉吻合游离皮瓣转移修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范启申  周祥吉 《人民军医》1998,41(7):378-379
1 适应证  手部皮肤缺损伴肌腱、骨关节裸露,不能行游离植皮者;手部皮肤缺损伴肌腱或掌骨缺损,须一次修复者;手掌尺侧缺损,须修复重建者;拇指或全手缺损,须再造者。2 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在手战、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手战伤,常使手大部、全部缺损或合并前臂皮肤缺损,因手掌血管弓已遭破坏,或供皮瓣面积小而不适宜应用前臂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应选用吻合血管的较大皮瓣移植修复。下列皮瓣为最佳的选择。2.1 胸脐皮瓣 范启申(1984)等对46具尸体腹壁下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发现此血管在脐旁有一最大皮穿支,与腹中线呈45°,向外…  相似文献   

9.
吻合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和手部复杂性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小腿内侧与股前外侧皮瓣的串联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创面面积11 cm×8 cm~26 cm×9 cm,皮瓣切取面积13 cm×9 cm~27 cm×10 cm。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8例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整形;4例骨缺损在皮瓣成活后半年施行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前臂的旋转功能和手部功能恢复满意;3例肌腱缺损者术后3~5个月用健侧掌长肌腱或手屈指浅肌腱移植修复,手部功能获得部分恢复;2例尺、桡动脉严重损伤,合并重度皮肤肌肉组织缺损者手部功能获得部分恢复,其余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和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吻合血管皮瓣移植能有效地修复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控制创面感染,有助于骨折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部游离静脉皮瓣用于断指合并软组织缺损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2017年鹤壁市人民医院显微外科收治28例手指离断且接受足部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的患者,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17~55岁,平均37.0岁。其中拇指3例,食指12例,中指5例,环指4例,小指4例,多为断指与手指近节基底部完全断裂且无组织连接,同时离断指体完整,并伴有血管、神经缺损。依据患处的缺损形状设计出比缺损面积大10%的静脉皮瓣,皮瓣轴线需与静脉走向一致。沿设计大小切开皮肤、皮下,于皮瓣深筋膜层游离皮瓣,在皮瓣游离结束后,将切取的远近端静脉倒置移植于患指,桥接固有动脉与指背静脉。若远端指体皮色渐好,皮缘渗血则获得血供,即血管吻合通血,可直接缝合。不能缝合的情况可取上臂内侧或腹股沟处皮片进行植皮。手术完成后将引流皮片置于皮瓣下。结果 28例再植断指及指静脉皮瓣全部成活,运动功能满意。结论足部游离静脉皮瓣应用在断指合并软组织缺损再植中操作简单便捷,成活率高且供区损伤小。  相似文献   

11.
自Daniel和Taylor1973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首例吻合血管的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踝部创面成功以来,已有大量各种吻合血管的皮瓣在临床应用。这些吻合血管的皮瓣,大部分采用符合生理的顺行血供,而吻合远端血管的逆行血供皮瓣报告很少,1995年有个案的成功报告。我们自1993年5月~1995年10月,收治了9例小腿中上段广泛软组织缺损,胫骨外露病人,由于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足外侧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7月我院采用足外侧皮瓣,临床应用8例均获成功。通过124例尸体解剖学研究,证明此皮瓣的供血动脉多数来自腓动脉,少数来自胫后动脉,自外踝后方走向足外侧缘,此动脉称为跟外侧动脉。该皮瓣定为足外侧皮瓣,由小隐静脉引流,腓肠神经支配。供应皮肤范围,其后界可达外踝上方至跟腱的联线,前界可达第5跖骨底或第5趾根部,外侧可达足外侧缘,内侧占足背皮肤的外1/3。此皮瓣的优点是:(1)血管蒂长度在6cm以上,可较自由地与受区血管吻合;(2)解剖恒定,血管蒂口径在2mm以上,适于与受区血管吻合;(3)皮瓣有恒定的神经支配,且与血管同方向进入皮瓣,神经皮支易于从主干(腓肠神经)分出;(4)皮瓣颜色好,厚度适中,较致密,耐压抗磨;(5)供区隐蔽,供皮后不引起功能障碍,是一个较理想的新供皮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解剖以股前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9例足部皮肤缺损,男8例,女1例,年龄24岁~56岁.旋股外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于胫前/胫后动静脉做"T"型吻合,皮瓣切取最大面积20cm×12cm,最小面积10cm×6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个月~24个月,移植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早期吻合的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组、B(72h)组,采用KTY-0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致伤,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除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行光、电镜观察,并且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后1周-3月切取各血管吻合口处标本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距创缘3cm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平滑肌细胞变性,动脉内弹力膜大部分消失;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均失败。B组距创缘3cm处血管内膜较完整,平滑肌细胞基本恢复正常,内弹力膜大部分恢复;1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成功12例。结论:颌面部爆炸伤后3d,伤区外3cm血管开始恢复正常,此时行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腕部高压电烧伤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采用小腿内侧皮瓣移植、血管桥接 ,修复腕部电烧伤后组织缺损 ,重建手部血运。结果 本组 3例均有效修复了创面 ,改善了手部循环。结论 小腿内侧皮瓣移植、血管桥接是修复腕部严重高压电烧伤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相关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结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F)移植技术,设计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肢端创面. 本组10例,应用该皮瓣修复大腿创面1例、小腿创面2例、踝前跟后创面各2例、足端创面3例,面积7 cm×5 cm~14 cm×11 cm,切取皮瓣面积15 cm×6 cm~25 cm×12 cm. 结果 1例因人为因素致皮瓣坏死,其余皮瓣成活,全部创面获修复. 结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逆行筋膜皮瓣血运恒定,皮瓣面积大,是修复膝部以远难治性创面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35例口腔颌面部因创伤或术后缺损,应用各种游离组织瓣移植进行缺损修复或重建。全部成活31例(88.6%),部分成活1例(2.9%),失败3例(8.6%)。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缺损27例(包括24例游离前臂皮瓣、2例足背皮瓣、1例上臂内侧皮瓣),全部成活25例,成活率为92.6%。22例应用于修复口腔内缺损,仅1例失败,口内应用成活率为95.5%。本文对有关游离组织瓣适应症选择、成功因素及口腔环境与皮瓣成败的关系作了讨论,并提供了某些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胸脐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其中11例伴胫前或胫后血管节段损害)采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创面面积12cm×6cm~32cm×12cm.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3例足跟部缺损的病人术后因长期磨擦形成足跟部慢性溃疡;3例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整形.其余病例外观和足踝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胸脐皮瓣为腹壁下动脉供血,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且易于切取,适宜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尤其适用于缺损面积大、胫前或胫后血管之一长节段损害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逆行足背动脉蒂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瓣,以足背动脉足底穿支为旋转点,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内侧创面,将足背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残端吻合。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术后第1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皮瓣出现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皮瓣成活。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本组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无臃肿,无磨损及破溃,穿鞋无影响,患者步态正常。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10mm;未吻合神经者皮瓣仅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结论逆行足背动脉蒂跗外侧动脉皮瓣厚度适中且耐磨,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大,血供充分,而且可重建受区皮肤感觉、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皮管(瓣)带蒂移植在创伤后鼻缺损美容整形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笔者应用上臂内侧带蒂皮管(瓣)修复创伤后鼻缺损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8~43岁),其中一期皮管(瓣)成形同时转移修复8例,其余3例采用一期上臂形成皮管(瓣)、二期带蒂转移修复鼻缺损、三期皮管断蒂完成鼻再造。结果本组11例患者鼻部转移皮瓣血运良好,鼻腔通气功能良好。随访9例,1~3个月时颜色与周围皮肤相差较大,1年后颜色相近,两侧鼻孔对称,鼻外形良好,基本达到美容修复的目的。结论上臂内侧带蒂皮管(瓣)设计相对不受限制,提供的组织量多,成活率高,在患者不接受面部遗留新瘢痕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