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 WG)是一种病情发展迅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肾脏等全身各个器官,未得到早期诊疗的患者死亡率较高。由于WG发病率极低且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常导致临床漏诊、误诊和治疗延误。本文报道1例55岁女性患者,因肺部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原发性WG的诊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发展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无效和获得性耐药人群。为了提高临床获益,已有多项研究对ICIs联合治疗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ICIs联合治疗在临床中的逐步应用,ICIs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论述了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ligand 1, 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CIs联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实践中ICIs联合治疗前评估相关毒性、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x;          &#x;  &#x;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12):847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镜下的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圈套、二氧化碳冷冻、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激光(Neodymium-dopt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 Nd: YAG)、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以上治疗技术通常用于治疗气管腔内肿瘤,但用于治疗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 TC)的研究并不普遍。本研究拟探讨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治疗典型类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应急总医院2010年12月-2020年12月可消瘤的腔内典型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术前支气管动脉栓塞18例(栓塞率56%,95%CI: 31%-79%)。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1.03)分vs(0.25±0.58)分,P=0.003];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0%±13.90%) vs (17.50%±6.83%), P < 0.001];支气管内径治疗后较治疗前扩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8) cm vs (0.84±0.29) cm, P < 0.001]。近期有效率为100%。32例患者中24例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能够完全消瘤,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率为75%。结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治疗典型类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近几年来,随着多个ALK酪氨酸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的出现,ALK融合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也在逐渐延长。现报道1例晚期ALK融合阳性NSCLC患者5余年的治疗经过,分析其治疗过程及效果评价,为后续患者的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赤峰市医院肿瘤内科三病区2015年7月3日收治的1例晚期ALK融合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患者男性,42岁,因“间断咳嗽、胸闷2个月,确诊肺腺癌1天”于2015年7月3日入我科。影像学检查提示左肺下叶占位,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支气管镜病理提示非小细胞癌,考虑腺癌。诊断:左肺下叶腺癌T1bN2M1a IV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提示ALK(2p23)染色体易位。给予多西他赛+顺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病情进展,改为培美曲塞+卡铂方案联合化疗6个周期,后续应用培美曲塞单药维持4个周期,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2016年4月9日给予克唑替尼治疗,2019年8月发现颅内多发转移,给予全脑放疗。2019年9月4日始口服恩沙替尼治疗至今。截至2021年3月1日,患者随访良好。结论该晚期ALK融合阳性肺腺癌患者,一线及二线选用化疗,后线应用ALK-TKI治疗,总OS达68个月,目前随访良好。  相似文献   

5.
Ê       &#x;     ࿜  ࿞ &#x;   ½&#x; 《中国肺癌杂志》2020,23(12):1101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 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小片段环状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已有研究证明癌基因在ecDNA上被扩增是肿瘤细胞中的常见现象,并且具有一些值得研究的特征,如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多种染色体事件参与ecDNA形成,且它的扩增能直接使染色体外癌基因DNA拷贝数增加,加速肿瘤产生和发展。并且,亲代ecDNA细胞不均等传递到子代的分离方式,不仅增加肿瘤异质性,同时增强肿瘤对环境的适应和对治疗的反应能力。本文对ecDNA在肿瘤细胞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抑制剂和多西他赛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标准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有限。多西他赛联合PD-1/PD-L1抑制剂是否能增加疗效并使患者更好地获益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多西他赛联合PD-1/PD-L1抑制剂二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Ⅳ期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就诊的Ⅳ期NSCLC患者118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9)和对照组(n=49),观察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89.9%)高于对照组(73.5%)(P=0.019),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24.6%)与对照组(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随访至2021年6月22日,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7.17个月)长于对照组(4.43个月)(P=0.027)。观察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15.6%,对照组为7.7%,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2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多为1级-2级,均可耐受,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余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 PS)(P=0.020)及年龄(P=0.049)是多西他赛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驱动基因阴性Ⅳ期NSCLC患者应用多西他赛联合PD-1/PD-L1抑制剂二线治疗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ì ෼        &#x;    &#x; Ü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4):299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胸膜瘘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罕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肺叶/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处理起来较为棘手。常见治疗方案包括内科保守治疗联合外科手术,但由于瘘口迁延不愈导致胸腔持续与外界相通,患者容易合并严重的胸腔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合并症,以至于身体状况无法耐受二次手术。而内镜下治疗,为该合并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2016年6月收治的1例右肺鳞癌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5岁,因“咳嗽伴痰中带血3月余”入院,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气管镜提示右肺中叶及下叶基底段开口可见肿物,活检病理证实为鳞癌。诊断考虑:右肺中下叶鳞癌(cT2aN2,IIIa期)。患者接受了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评效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末次化疗结束4周之后,患者接受了胸腔镜辅助右肺中下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再次气管插管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右肺中间干支气管残端瘘,但由于合并ARDS,患者身体情况无法耐受二次手术。遂于体外人工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支持下,经硬质支气管镜在中间干支气管残端置入一枚定制的覆膜、可膨胀金属铰链支架,并成功封堵。由于患者的ARDS未见好转,出现不可逆的肺间质纤维化,经过系统的抗感染治疗之后,患者成功接受了双肺移植手术。结论内镜下放置覆膜支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支气管残端瘘闭合术。当患者的临床情况不适合立即手术时,内镜下支架植入可作为一种优选的治疗方法,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精准肺段切除术已成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其手术重点及难点则在于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DeepInsight为我中心与东软公司共同研发的精准肺部手术辅助软件,可术前明确肺部精确解剖,定位肺部病灶位置,此次研究即为验证DeepInsight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辅助手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016年8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 020例预行手术治疗患者,所有入组患者肺部结节直径 < 2.0 cm,术前均行肺结节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检查,使用DeepInsight软件术前进行术侧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识别受累肺段、肺动脉及肺静脉,2位胸外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评估受累肺血管的可视性情况,χ2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此外,术侧肺部血管虚拟成像及真实解剖对比,由2名胸外科主任医师最终决定受累肺血管情况。结果1, 020例患者术前运用DeepInsight软件术侧肺部虚拟成像血管与术中受累血管的数量及空间解剖关系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相当满意。结论Dee术中进行pInsight软件肺部支气管血管虚拟成像可精准具化肺部真实血管情况,辅助肺段切除术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 CIP)是严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副反应,急性期治疗手段已有共识,但急性期之后的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手段仍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青岛市中心医院立体定向放疗科收治的1例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单抗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0岁,初始诊断:左肺低分化鳞癌T3N3M0 Ⅲc期纵隔淋巴结转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OS1)/RAF阴性PD-L1(22C3)阴性。一线化疗进展后纳武利尤单抗单药二线治疗过程中确诊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3级。初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影像学和临床症状部分缓解,随后给予吡非尼酮口服(300 mg tid)11个月余,治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和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除1级恶心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期间吡非尼酮与化疗、安罗替尼联合应用安全性好。结论本病例报道为目前吡非尼酮治疗CIP的第1例报道,为CIP治疗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Ü   &#x; ú   ¬     &#x;    Ü       &#x;&#x;  &#x;   Þ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9):623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治疗模式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作为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一线治疗;同时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 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 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PD-1和PD-L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EGFR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7例NSCLC PD-1和PD-L1蛋白表达,同时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EGFR基因突变,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PD-1、PD-L1表达之间以及其与EGFR突变的关系。结果NSCLC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D-1阳性表达53.5%(68/127),肿瘤细胞PD-L1表达57.5%(73/127),PD-1和PD-L1的表达在低分化癌、临床分期Ⅰ期+Ⅱ期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Ⅲ期+Ⅳ期(均P < 0.05);EGFR突变率为46.5%(59/127),EGFR突变的患者中女性、无吸烟史、腺癌、高中分化组分别高于男性、吸烟史、鳞癌、低分化组患者(均P < 0.05);NSCLC患者PD-L1与PD-1蛋白表达存在一致性(kappa=0.107, 5, P=0.487),EGFR突变与PD-1、PD-L1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Φ=-0.209,Φ=-0.221,均P < 0.05);对NSCLC患者随访,在 < 65岁、腺癌、高中分化癌、PD-L1表达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高于≥65岁、鳞癌、低分化癌、PD-L1不表达患者(均P < 0.05)。PD-L1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高表达患者(P=0.04)。结论参照《非小细胞肺癌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检测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筛选出抗PD-1/PD-L1治疗的优势人群;同时检测出EGFR突变的患者,并且EGFR突变与PD-1、PD-L1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依据PD-L1表达和EGFR突变状态,可能使NSCLC患者在的个体化治疗中获益,同时65岁以下、腺癌、高中分化、PD-L1低表达的患者有相对好的预后,为NSCLC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左右,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突变的患者约占5%。ALK抑制剂阿来替尼的疗效优异,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现报道包头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1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及药物副反应处理,并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 PSP)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良性肺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PSP包括表面立方上皮细胞和圆形间质细胞2种基本细胞类型,有4种组织学类型(出血性、硬化性、实性和乳头状),可发生远处转移,但生长缓慢,术前病理检查易误诊。本研究通过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PS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SP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研究共35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1岁。7例因体检或常规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偶然发现,28例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就诊。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肿块影。本组有12例行经皮肺穿刺组织病理活检术,仅有7例诊断为PSP。本组共28例行手术治疗,24例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切片检查,仅5例提示PSP。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例诊断肺角化型鳞癌伴局部PSP,其余均诊断为PSP。本组手术和非手术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8年,总体恢复好,复查胸部CT无复发和转移。结论PSP为临床上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经皮肺穿刺病理检查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容易误诊,多数病例最终需术后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原发于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对于胸腺瘤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mRNA微阵列分析技术筛选出对胸腺瘤诊断有提示作用的肿瘤标志物,并加以证实。方法前期对31份胸腺瘤和瘤旁胸腺组织进行mRNA微阵列分析,发现胸腺瘤中神经细胞正五聚体1(neuronal pentraxin 1, NPTX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超过4倍。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60例胸腺瘤患者和30例胸腺囊肿患者NPTX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其在胸腺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胸腺瘤组织中NPTX1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88±1.02) vs (1.35±0.47), P < 0.001];胸腺瘤组织中NPTX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 vs 1, P < 0.001);术前胸腺瘤患者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囊肿患者[(1, 018.29±209.38) pg/mL vs (759.95±66.02) pg/mL, P < 0.001];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以842.22 pg/mL为诊断节点,诊断胸腺瘤的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3.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结论NPTX1在胸腺瘤患者中高表达,且对胸腺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x; ý&#x;   ß  Þ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12):829
背景与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的抗肿瘤作用已被大量证实,然而其多肽的抗肿瘤作用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PEDF及其多肽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凋亡及迁移的影响。方法选取肺癌A549细胞和H1299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细胞相同浓度的不同药物作为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PEDF处理组、34肽处理组、44肽处理组及34+44组合肽处理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如蛋白激酶3(RIP3)和半胱天冬酶3剪切体(cleaved-caspase-3)以及各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如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结果显示PEDF及其各多肽分组均可抑制细胞的增殖其中34+44组合肽抑制效果最强(P < 0.05);镜下观察发现PEDF及其多肽对A549细胞及H1299细胞均可起到抑制增殖及间充质转化的作用,且34+44肽组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其他组别相比,34+44肽组细胞内Cleaved-Caspase-3及RIP3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 < 0.05),EMT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升高,α-SMA的表达量降低(P < 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34+44组合肽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其他组(P < 0.05);划痕实验表明,与所有组别相比,34+44肽组的愈合率最低(P < 0.05)。结论34+44组合肽可以更好地促进NSCLC的凋亡,抑制NSCLC的迁移,从而抑制NSCL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且已有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VEGFR-TKIs)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基于国内外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多个VEGFR-TKIs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TKI单药或联合[包括分别与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KIs、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同时探讨了VEGFR-TKIs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及疗效预测指标等,并对未来抗血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展望,同时为肺癌后续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和目的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肺癌早筛技术的普及,肺癌合并其他器官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 MPM)的检出比例不断提高。本研究就发病率、病理特征、诊疗特点和预后情况进行探讨分析,为完善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研究依据。方法2011年9月-2015年9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共收治5, 570例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1例肺癌合并其他器官MP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研究中肺癌合并其他器官MPM的发病率为1.1%,其中同时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PM, SMPM)15例,异时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PM, MMPM)46例;结直肠癌、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占肺癌合并其他器官MPM的前三位;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39.3%,有71.4%的患者死于肺癌转移或复发,多因素分析发现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肺癌与其他肿瘤发生的先后顺序、合并肿瘤的治疗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肺癌合并其他器官MPM的发病率并非罕见,相较于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肺癌是主要致死原因,中晚期肺癌、SMPM、肺癌先发、合并肿瘤仅获姑息治疗和无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术式,本研究旨在分析单手术组连续VATS肺叶切除术1, 350例中转开胸83例的中转原因,以期对常态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规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更好地把握中转开胸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1日-2020年6月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单手术组连续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 3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73例,女性577例,年龄8岁-87岁,中位年龄61.3岁。全组良性疾病83例,肺转移瘤38例,原发性肺癌1, 229例,其中Ⅰ期: 676例,Ⅱ期: 323例,Ⅲa期: 230例。全组行左肺上叶切除术301例(22.30%),左肺下叶切除术231例(17.11%),右肺上叶切除术378例(28.00%),右肺中叶切除术119例(8.81%),右肺下叶切除术262例(19.41%),右肺中上叶切除术16例(1.19%),右肺中下叶切除术43例(3.19%)。结果单手术组连续1, 35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有83例(6.15%)因不同原因中转开胸。良性病变的中转开胸率高于恶性肿瘤(P < 0.05);病理分期为Ⅲa期的中转开胸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 < 0.05)。联合肺叶切除术的中转开胸率明显高于单肺叶切除术(P=0.001);左肺上叶切除术的中转开胸率显著高于其他单肺叶切除术(P < 0.001);右肺中叶切除术的中转开胸率低于其他单肺叶切除术(P=0.049)。中转开胸主要原因为血管损伤(38.55%)、淋巴结干扰(26.51%)、胸腔致密粘连(16.87%);中转开胸组总体手术时间为(236.99±66.50)min,总体失血量(395.85±306.38)mL。其中淋巴结干扰组患者手术时间(322.50±22.68)min,长于其他原因中转开胸组(P < 0.05);血管损伤组术中出血量(560.94±361.84)mL,多于其他原因中转开胸组(P < 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验的积累,在手术前、中、后期血管损伤例数逐步下降(P < 0.05)。结论在胸腔镜手术中,肺部良性病变和较晚期恶性肿瘤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和中转率。不同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率不同,左肺上叶切除术中转率较高,而右肺中叶切除术中转率较低。血管损伤、淋巴结干扰、胸腔致密粘连仍是常态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中转开胸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和手术出血量增加。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率有持续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肺血管的处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8.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疗效仍待进一步提高,而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广泛,不仅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还能使血管正常化,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与其他抗肿瘤治疗方式协同增效,共同抑制肿瘤生长。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其他抗肿瘤治疗联合应用的机制,回顾关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其他抗肿瘤方案的临床研究,汇总其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ENB)是以电磁定位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支气管镜、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和呼吸门控技术的新型支气管镜检查手段,该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国产电磁导航系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在肺外周病变诊断、定位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验证,为优化和标准化国产ENB技术操作规范,指导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产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专家组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0.
Ú        &#x;   û ú   ຮ   &#x;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3):167
背景与目的肺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肺癌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其倍增时间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迅速耐药,且复发后病情迅速恶化。目前除拓扑替康外,缺乏有效的二线单药化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伊立替康(irinotecan, CPT-11)二线单药治疗难治性复发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吉林国文医院肿瘤内科2012年4月-2020年3月确诊的一线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经单药CPT-11二线化疗的SCLC患者107例,末次随访至2020年11月。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观察单药CPT-11化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中位PFS为3.8(3.4-4.4)个月,中位OS为8.1(6.5-10.9)个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16.82%(18/107),DCR为55.14%(59/107),3级-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为13.08%,迟发性腹泻为7.48%,恶心呕吐为17.76%,肝功能受损为6.54%。影响单药CPT-11二线化疗患者PFS的因素有性别(P=0.001)、NSE(P=0.029)以及积液状态(P=0.040),影响OS的因素仅为NSE水平(P=0.033)。结论针对于难治性复发的SCLC患者,CPT-11单药二线化疗方案有一定疗效,耐受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