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例 1 男性 ,38岁 ,强 5飞行员 ,飞行时间 2 0 0 0h。身体素质好 ,无慢性病 ,不嗜烟酒 ,飞行技术好。惟在间断飞行时间长或空中气流不稳、飞机颠簸剧烈时 ,特别在此时的首架次飞行中会出现头晕、恶心或出虚汗等症状。从当飞行学员开始 ,即偶有此症状 ,至今已 17年。稍事休息后症状消失 ,可继续参加飞行。连续飞行及做各种复杂特技时即再无异常。1999年 5月 2 1日 ,飞行前睡眠、饮食状况好 ,“一问三查”无异常。当日空中气象条件 :能见度好 ,阵风 12m/s。第1架次为航行课目 ,飞行 30min后感觉头晕 ,立即着陆。下机后 ,面色苍…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男 ,2 4岁 ,歼 - 6飞行员 ,共飞行 2 70 h。平素健康 ,飞行前夜睡眠好。 1999年 11月 16日飞高空复杂特技 ,11∶ 0 0加力起飞进入空域 ,上升高度达 10 0 0 m开始做动作 ,11∶ 0 5发现氧气面罩没有戴好 ,有轻微漏气、未予重视。起飞 10 min后 ,因特技动作负荷使氧气面罩脱落 ,11∶ 18返场 ,返航过程中感到轻微头痛 ,11∶ 2 3安全着陆。着陆后向航医汇报空中飞行情况及身体不适反应 ,并自述头痛加重、胸闷、全身疲乏、无力。查体 :血压 12 6 / 78mm Hg(1m m Hg=0 .133k Pa) ,脉搏 90次 / min,面色正常 ,鼻尖有汗珠 ,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飞行训练对战斗机飞行员HR、QTc、QTd的影响。方法:应用12通道同步心电图记录仪,对40名飞行员按不同分组测定飞行训练前后HR、QTc、QTd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飞行员HR飞后10 min、一次飞后10 min、二次飞后10 min、昼航后10 min、5G载荷飞后10 min、5 km飞后10 min与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飞行场次、不同飞行强度、不同飞行载荷、不同飞行高度QTc、QTd飞前后无变化(P〉0.05)。结论:HR的变化取决于飞行员对飞行应激的适应能力,与飞行负荷、飞行时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歼教-5飞行员,34岁,飞行时间1900h。在间断飞行一个月后恢复特技飞行,适逢转场后第一个飞行日,第一架次。飞行前准备充分,无任何不适,此前几天身体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担任双机编队复杂特技僚机,在前舱。进入空域后由后舱飞行员做特技。在退出半滚倒转时,加速度值为4~5G之间,突感眼前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0岁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 ,于 2 0 0 3年 5月14日 11∶2 0空腹进食大蒜 1min后出现剑突下疼痛 ,呈烧灼样 ,伴恶心 ,自觉乏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冷汗 ,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约 1min) ,按压人中后苏醒 ,当时心率 35次 /min ,血压 10 0 / 6 0mmHg ,约 5~ 6min后上述症状好转。当日即送体系医院就诊并住院 ,经各项检查后 ,5月 2 8日出院。诊断为 :血管减压性晕厥 ;窦性心动过缓。飞行暂不合格 ,地面观察 1个月。 2 0 0 3年 7月 9~ 2 5日住空军总医院检查。出院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 :飞行合格。 2 0 0 4年…  相似文献   

6.
前言 去年,我们报道了将非侵人性眼跟踪仪安 装在供训练仪表飞行用活动基座直升机模拟器上的情况。今年我们报道直升机飞行员在模拟器中操作标准的14.5min成套特技时的仪表扫视。方法 受试者为7名有经验的海军直升机飞行教员。标准飞行轨迹包括7个阶段,其复杂性依次增加。从最简单(60s的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总飞行时间1800 h,平素健康,能适应空中生活,抗荷耐力良好,新进连续综合特技课目飞行.第2架次着陆后向航医诉说双臂疼痛.检查见双臂内侧皮下散在瘀斑性小出血点,面积约10 cm×20 cm.询问该飞行员并查看飞行参数记录仪示:飞行员空中反复暴露于3~9 G的加速度下,持续时间5~7 s.  相似文献   

8.
加速度耐力不良性空中晕厥直接威胁着飞行安全,应引起航空军医的高度重视。我部发生两例,报告如下: 1 经过 例1 于某,24岁,歼-6中队长,飞行时间565 h,甲类身体。在一次昼简飞行中,计划三个起落:第一个是双机复杂特技,已带飞完毕,无不良反应。第二个是双机复杂特技,于某在歼教-6后舱压座,长机位置。第一套动作是半滚倒转-筋斗-上升转弯。半滚进入条件是:高度5500 m,表速450 km/h,发动机转速10 000转/min。转至反俯冲角45~60度,载荷4~4.5 G时,于某出现黑视,立即鼓肚子做对抗动作(编者注:“鼓肚子做对抗动作”的说法是不正确、不规范的。应该采用正确的L_1或M_1动作。)约3~5 s后,意识丧失。前舱飞行员按正常动作完成一个斤斗,进入上升转弯。在上升转弯后段,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8岁,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总飞行时间788h,飞行耐力好,平时积极参加体能训练。在一次带飞特技时自感右臂外侧麻木,拉杆无力。着陆后航医予以临时医学停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飞行学员入校时及入校6个月后BRS的检测,客观地评判飞行学员运动锻炼对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调查问卷:主要收集飞行学员体育锻炼情况;(2)检测仪器:Portapres逐跳血压记录仪;(3)检测流程:采用主动立位耐力检查方法(即平卧10min后主动直立20min,再平卧10min),全程监测左手中指逐跳血压;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1岁,歼教-5飞行学员,初教-6飞行130h,歼教-5飞行9h。飞行前“一问三查”正常。飞“迫降”课目时,有压耳感,做咽鼓管通气动作后好转。下机后查:鼓膜无异常,鼻无异常。继续飞特技课目,做“斤斗”时感觉双耳痛,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膀胱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关系。方法 抽取 9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腺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为A ,B ,C三组。术后均持续膀胱冲洗 ,每组每天选择不同冲洗速度 ,连续 3d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 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发生有关 ,术后当日速度 >12 0滴 min ,术后第 1天速度 10 0滴 min ,术后第 2天速度 >80滴 min ,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而术后当日速度 10 0~ 12 0滴 min、第 1天速度 80~ 10 0滴 min、第 2天速度 6 0~ 80滴 min ,即可达到冲洗的目的 ,又可减少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结论 每天根据尿液颜色选择合适的冲洗速度 ,可有效预防不稳定膀胱的发生 ,并减轻其症状。  相似文献   

13.
飞行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飞行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在飞行前后即刻,对92名歼-6男性飞行员采耳血进行血小板(PC)与聚集堆(PAGC)计数,同时对其中18名飞行员进行了动态观察(飞行后即刻、10、20、30、60min采耳血,测定血小板与聚集堆个数)。结果表明,飞行后PC与PAGC分别明显减少(P<0.01)和增加(P<0.001),二者呈负相关,这种变化多数人自飞行后20min开始恢复,60min时接近飞行前水平,为可逆过程。飞行后PAGC中的PC明显多于飞行前。上述变化与年龄和飞行时间有关。提示飞行应激是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歼-5飞行教员,男,24岁,飞行时间360h。在西北高原的某次飞行中,高度1500m、速度600km/h,佩戴头盔。为了通风,将座舱内右前方的通风开关全部打开,正对面部吹风约3min。当日下午16:00自感右面颊部麻木。次日上午  相似文献   

15.
王志翔 《民航医学》1992,2(4):29-34
1988年8月28日下午,在联邦德国拉姆施泰因(Ramstein)美国空军基地上空,意大利“三色箭”特技飞行队的10架MB-339飞机正做精彩的飞行表演。突然有3架飞机相撞坠毁,其中一架坠入离主席台不远的观众席,在人群中爆炸,造成飞行表演史上空前惨祸。约有42~84人丧生.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歼-8B飞行员,该机型飞行时间 965 h。平素体健,飞行耐力良好。2002年4月10日进行战术航行侦家飞行。飞行前体检正常。起飞后 45 min,并在 9 500 m飞行20 min,自感心跳加速,操作不灵便,检查氧气压力表指示 80 kg/cm~2,氧气示流器显示正常,未予重视。又 10 min后,出现心慌,烦躁不安,手指、双脚麻木,并向肘部扩展,胸闷,全身疲乏无力,无法保持编队。检查氧气压力 50 kg/cm~2,此时飞行员意识到缺氧,报告指挥员,并迅速下降至2 000 m,症状无改善。在地面指挥下安全着陆。从2 000 m  相似文献   

17.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6岁,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间1747 h,平素身体健康,飞行耐力好.2005年1月(间断飞行2个月后)首次飞行,双座机前舱,课目高空特技,实施高度5000~12 000 m.第一架次飞行下降时,突然出现右侧眼眶及额部剧烈胀痛、头痛,改平飞后症状缓解,无灰视、恶心.遂向指挥员报告,安全返场.回休息室后主诉当时右眼有向外突的感觉,着陆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诉休假期间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相似文献   

18.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3岁,歼-6飞行中队长,飞行时间1500h。1996年12月3日在飞中空特技半斤头翻转时,出现短暂头晕、恶心、出冷汗,平飞后头晕消失。为此中途返航,安全着陆。下机后航医见其面色苍白,一般状况好,神志清醒。检查体温36.4℃,...  相似文献   

19.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6岁,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间1747 h,平素身体健康,飞行耐力好.2005年1月(间断飞行2个月后)首次飞行,双座机前舱,课目高空特技,实施高度5000~12 000 m.第一架次飞行下降时,突然出现右侧眼眶及额部剧烈胀痛、头痛,改平飞后症状缓解,无灰视、恶心.遂向指挥员报告,安全返场.回休息室后主诉当时右眼有向外突的感觉,着陆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诉休假期间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1岁、初教-6飞行教员,飞行总时间3200h,既往健康,飞行耐力强。 飞行前体检时患者主诉:左踝部及左拇趾关节夜间无原因地发作性疼痛7d。取消当日飞行计划。查体:体温36.8℃,脉搏72次/min,血压16.0/10.0kPa。一般情况好,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左踝部及左拇趾关节稍肿及热,余无异常。血、尿、便常规无异常。X线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