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熹毕生坚持调息静坐,借此来帮助自己进学强身。研究朱熹调息静坐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完善朱熹理学体系,还可为现代养生提供新思路。本文以文献收集的方式,对朱熹调息静坐养生法进行研究,从朱熹静坐观的探讨、调息静坐方法论研究、调息静坐感悟研究等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夙愿,目前认为导致人类早衰的主要原因有先天不足论、阴阳失调论、气血虚衰论、后天失调论、精耗神损论、气数衰老论。中医保健防衰的方法有四时养生法、锻炼养生法、怡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饮食养生法、气功养生法、固精养生法、药饵养生法。  相似文献   

3.
健身气功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健身气功学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以传统哲学、中医理论、养生法则为主,旁及儒、释、道、武中与养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健身气功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相应观、以藏象学说为核心的人体整体观、以动形静神调气为主体的摄养观、以"三说三论"为重点的武术理论体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观点所具有的超前学术思想,以及其神形共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而"神形共养"则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的养生方式.文章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守神全形的养神观以及清静养神的方法论等三面,阐明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以及守神而全形的养生法,以期使传统的养生理论为当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谈谈“气功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维乔先生对于“气功疗法”(古名“养生法”)有多年研究,30年前曾著有“因是子静坐法”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这篇文字是他在首都中医研究院作报告的讲稿。  相似文献   

6.
《气功》2000,(6)
德国医师ReuterI撰文说 ,气功养生这一传统中医保健方法在中国已被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在西方国家也引起了日益增长的兴趣 ,并对30例病情不同的哮喘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练习气功养生法 ,并作半年的病情日志 ,结果显示对消除症状具积极的意义德国医师将气功养生作为哮喘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7.
阿虎 《养生月刊》2012,33(7):671
中国古代文人中,有不少长寿者,他们善于养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位名家的养生法,以资借鉴. 静坐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张静坐养生.他曾在海南儋县建立"息轩",并题诗一首:"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静坐时要坐姿端正,双目微闭,全身放松,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为十五分钟至一小时,这对长期伏案苦读和写作的人,是对大脑良好的休息方法.  相似文献   

8.
气功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等,1955年,正式统称为气功.气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身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中医"调心"技术指导下的气功养生学只有借助现代生理及心理治疗学理论进一步阐明其对心脑功能的认识,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而现代心理治疗也只有在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本土化的移植,提高疗效和适用范围.中医学提出"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腑"学说,并结合调神、情志理论,认为通过气功"调治心神",即可起到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医脑和心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甚为模糊和混淆,给本身的理论发展、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带来了障碍.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中医学理论,将有利于不同心理治疗之间的交流与兼容,为西方心理治疗在中国的移植提供可能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兼有养生与治疗两种作用,尤其是被广泛运用于养生活动中,因此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又被直接称为“养生之道”。气功之“气”,是我国古典哲学概念,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中医学认为,“神是性兮气是命”(《类经》),神与气的有机整合即是“性命”,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就是由神与气构成的。“生命在于运动”,其本质是指气的运行,而气的有序运行又必须由神来统御。神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关键所在。气功养生的过程就是在神的主导下,神与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气功养生是典型的中医心理学养生法。  相似文献   

10.
气功是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强身祛病,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简述了气功的源流与发展及中医气功的基础理论、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已故的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郑守谦先生独有心得的气功功法,包括练体、练意、练气的气功要旨以及郑老平素长期坚持练习的内功静坐养生功法,为今人学习、实践气功功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