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因1962年10月由日本人川崎富做首次报告,故取名川崎病,我国于1976年报道了首例患儿。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结缔组织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并发冠状动脉瘤,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之一[2]。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  相似文献   

2.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80%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1,约15%-20%患儿未经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约占KD的20%,由于各种临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系原因未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日本川崎博士于1967年首先报道该病,现全世界均有报道。日本,4岁以下的小儿年发病,率约47.5/10万,可高达214.2/10万;美国8岁以下的儿童,亚洲人发病率是黑人的3倍、白人的6倍。日本、欧美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川崎病是儿童继发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  相似文献   

4.
自从1967日本报道第1例川崎病[1]以来,陆续有50多个国家报道了该病。随着对川崎病的不断认识、研究和随访,川崎病再发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川崎病再发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现对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再发性川崎病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易延误诊断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 node syndrome,MCLS)[1],它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幼儿.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e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博士首先描述,以后在世界各地及各种族人群均有报道.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道,其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总结了1994~2002年收治的56例川崎病,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再发15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该病有增多趋势,目前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再发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1990年1月  相似文献   

9.
37例川崎病X线表现湖南省儿童医院王海,朱允治川崎病(KawasakiDiseu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LS)于1967年在日本由川崎富首先报道。近年来国内亦有不少本病的报道,但...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因1962年10月由日本人川崎富做首次报告,故取名川崎病,我国于1976年报道了首例患儿。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结缔组织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并发冠状动脉瘤,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例,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阿司匹林进行抗炎和抗凝,但起效较慢,且不能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近年来国外均有用大量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川崎病的报道。现将我院儿科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以下简称丙球组)和单用阿司匹林(以下简称ASP组)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共42例,诊断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修订标准[1]。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男女之比为…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在国内外报道越来越多[1-7].而年龄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不完全型川崎病更易误诊.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川崎病共72例,其中小婴儿不完全型川崎病19例,9例曾发生误诊,占12.5%.现对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文献报道不完全川崎病为10%~20%,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由于川崎病的特点即多系统受累和症状体征的多样性,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我院2008—01/2009—10川崎病误诊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我院收治小儿川崎病24例,针对川崎病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后天性心脏病,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是危害患儿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目前治疗川崎病最常规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根据2007年Sakata报道认为单剂量lg/kg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较其它治疗剂量更有效。本研究在川崎病患儿不同的病程时间给予静脉注射单剂量lg/kg丙种球蛋白,比较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7.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性血管炎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福作首次报道。其多发于婴幼儿,小于3岁患儿占80%,男多于女,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导致死亡[1]。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3例,经过  相似文献   

18.
陈赟  唐晓华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239-124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近年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国内外的报道逐年增多。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2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涉及多个系统的自限性炎性病变,好发于婴幼儿[1-2].炎症进展常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导致其瘤样扩张和狭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减少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生存至成年的川崎病患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有时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的典型改变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狭窄交替出现,称为"串珠样"改变.成人川崎病的治疗只有少量的个案报道[3-4],我院于2005年收治1例成人川崎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现将术后监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是一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败血症和川崎病通常被作为相互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和鉴别诊断。我院近年收治2例败血症合并川崎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