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术联合高压氧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细菌清除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龙口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采取保守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32例,采用标准治疗;B组30例,采用标准治疗+高压氧治疗;C组36例,标准治疗+超声清创术+高压氧治疗。第0、7、14、21天采用毫米(mm)方格纸法计算溃疡创面面积的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表面细菌定量培养法计算溃疡创面细菌清除率。多普勒激光血流灌注成像仪测定溃疡创面微循环状况。采用肢体疼痛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肢体疼痛水平。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3组患者经皮氧分压和创面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治疗后经皮氧分压和创面血流量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1 d后,C组患者溃疡面积均明显小于A、B组,而C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21 d后,C组患者溃疡组织内细菌定量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3组患者间歇性跛行和肢体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疼痛和间歇性跛行评分显著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超声清创术能较好的清除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细菌,促进微循环,有利于溃疡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1)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作为微渗漏检测标志物,比较Bicon种植系统的成品基台和个性化基台在细菌封闭能力方面的差异.(2)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测Bicon两种基台与种植体的连接强度.方法 (1) Bicon植体10颗(内径2.0 mm),随机分为A(1-5号)、B(6-10号)两组,向10颗种植体内径滴入等量大肠杆菌液,A、B组分别装入Bicon成品基台和个性化基台,然后将标本分别放入培养液中培养,于6h、24h、48 h和72 h时取种植体周培养液计算大肠杆菌菌落数.(2) Bicon种植体10颗(内径2.0 mm),随机分为A、B两组.A、B组分别装入Bicon成品基台和个性化基台,用MTS Bionix858微力拉扭材料试验机进行拉力和扭矩测试.结果 (1)A组的1、3、4、5号标本在4个时间点种植体周围培养液均未出现菌落.2号标本在24 h以及之后的时间点,种植体周培养液出现了少量菌落;B组种植体周围培养液在5个时间点均出现菌落.两组之间菌落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最大脱位力和扭矩均大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 mm内径的Bicon种植体的成品基台在细菌封闭能力方面强于个性化基台.(2)2.0 mm内径Bicon种植体的成品基台与种植体的连接强度优于个性化基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大肠杆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照射对照组(B组)和IgY保护组(C组),大鼠全腹照射1000cGy。C组自照射前1d开始灌服IgY.4d后处死大鼠观察肠道细菌移位情况,血中内毒素水平及小肠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A组无细菌移位,B组细菌移位最为明显(96.7%),C组细菌移位(13.3%),远不及B组明显;A组内毒素含量极低(0.001EU/ml),B组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0.829EU/ml),C组内毒素含量(0.249EU/ml)明显低于B组;A组肠粘膜正常,B组肠粘膜绒毛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上皮细胞脱落,C组绒毛轻度水肿,未见明显细胞脱落。结论:全腹照射能明显损伤小肠粘膜,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抗大肠杆菌IgY能明显减轻射线对小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A)、增强扫描(方法B)及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方法C)扫描。比较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图像背景抑制、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臂丛神经锁骨上、下段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1±0.42、3.76±0.47、3.75±0.43,方法B和C明显优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法A与C比较P=0.024,方法A与B比较P=0.043),但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B的背景抑制效果最佳,三种成像方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A与B比较P=0.000,方法A与C比较P=0.024,方法B与C比较P=0.010)。方法A与C之间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上段的显示率分别为66.0%、88.0%、84.0%,方法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52.0%、80.0%、74.0%,方法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与常规增强扫描在臂丛神经的显示上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常规臂丛神经平扫。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不适合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低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因临床怀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动态增强CT扫描的332例患者,根据患者首诊时间分为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含碘270 mg/ml)和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含碘350 mg/ml)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别分为3个亚组,BMI≤22 kg/m2为A1组或B1组,22 kg/m2<BMI≤25 kg/m2为A2组或B2组,BMI>25 kg/m2为A3组或B3组.均采用能谱CT设备扫描.A1组采用管电压80 kVp,50%自适应统计迭代(ASIR)重组;A2组采用管电压100 kVp,50%ASIR重组;A3组采用能谱成像模式,管电压为80、140 kVp瞬时切换;B组均采用管电压120 kVp,滤波反投影(FBP)重组.各组均注射对比剂100 ml,对右肾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图像灵敏度(FOM),记录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比较两组总碘量.A、B两组的3个亚组间(A1和B1、A2和B2、A3和B3)右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CNR、FOM、CTDIvol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4例图像质量不佳不能用于分析,328例患者最终纳入研究,A组169例,其中A1组78例、A2组30例、A3组61例;B组159例,其中B1组63例、B2组35例、B3组61例.A1、A2和A3组右肾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9±0.52)、(4.16±0.65)和(4.13±0.69)分,B1、B2和B3组分别为(3.70±0.69)、(3.91±0.70)和(4.18±0.66)分,A1组评分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4,P<0.01);A2与B2、A3与B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A2和A3组CNR分别为18.35±3.66、14.12±2.78和20.10±6.96,B1、B2和B3组CNR分别为12.02±3.01、11.82±2.77和13.32±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79、3.33和6.11,P均<0.01).A1、A2和A3组FOM分别为68.28±33.78、30.41±10.87和26.78±17.76,B1、B2和B3组FOM分别为18.08±9.05、14.21±7.12和11.72±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91、7.20和5.14,P均<0.01).A1、A2和A3组CTDIvol分别为(5.48±1.33)、(6.87±1.39)和(16.87±0.00)mGy,B1、B2和B3组分别为(9.12±2.87)、(11.02±3.28)和(18.47±5.84) mGy,A1、A2和A3组CTDIvol分别较B1、B2和B3组降低39.91% (3.64/9.12)、37.66%(4.15/11.02)和8.66%(1.60/18.47).A组每例患者检查总碘量为27 000 mg,B组为35 000 mg,A组较B组每例患者总碘量降低22.86%(8 000/35 000).结论 应用低浓度对比剂行能谱CT腹部CTA检查时,可根据患者BMI采用相应的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肝癌化疗栓塞后联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附3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肝癌动脉化疗栓塞(TAE)后联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PEI)的效果。方法32例肝癌患TAE1月后又经PEI2-12次。依据病灶中碘化油充盈状况,将全部病人分为A、B两组,并观察了TAE PEI对患生存率与肿块大小的影响。结果CT示整个病灶或其边缘被碘化油充盈归类于A组(13例)而病灶边缘与中心区均有碘化油充盈缺损归类于B组(19例)。TAE后1、2、3年时生存率A组为100%、84%、61%,B组为90%、63%、44%。A组全部病人的肿块缩小,边缘清晰,而B组有11例的肿块缩小,3例未变,5例增大。结论TAE PEI对肝癌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5例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组(n=45)和B组(n=50)。A组患者接受常规处理和呼吸机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气和炎症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有效率92.0%(46/50)高于A组的7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氧分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前后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治疗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血气和炎症指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慢性缺氧3周大鼠静脉注射钾通道开放剂脱氢表雄甾酮(DHEA)和钙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以对照研究它们对大鼠侵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均给予缺氧3周。I组界分为3个小组(A1,A2,A3),分别按100mg/kg,150mg/kg和200mg/kg给予DHEA,Ⅱ组再分为3个小组(B1,B2,B3),按100mg/kg,150mg/kg和200mg/kg给予nifedipine。大鼠3周低氧后,行右心插管于给药前后分别到定2组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体动脉平均压(mSAP)。结果 2组大鼠在缺氧3周后肺动脉压均明显增高,I组静脉给予DHEA可见A1,A2,A3组大鼠mPAP明显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变化,但平均体动脉压变化不明显;Ⅱ组给予nifedipine后,可见B1,B2,B3组大鼠伴随mSAP明显降低,大鼠mPAP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 钾通道活性的改变在HPH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钾通道开放剂DHEA可有效治疗HPH,且DHEA对体循环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 V、300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100k V、自动毫安,经AIDR3D迭代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颅内血管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1%。结论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100k 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低剂量CT在颅脑-颌面部外伤联合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前瞻性探讨16排螺旋CT颅脑-颌面部联合扫描,不同扫描参数在外伤中的应用效果并降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60例颅脑-颌面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20例/组),在不同扫描参数下行多排螺旋(MSCT)检查。A组:扫描层厚10mm,重建层厚1.25mm和5mm;B组: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A、B两组均采用轴位扫描、16通道、2i、200mAs;C组:对照组(常规颅脑+颌面部扫描);A、B、C3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记录扫描时间(T)、CT剂量指数(CTDIvol)、Z轴范围(L)、剂量长度乘积(DLP)。由2位有经验的CT技师采取双盲法从图像噪声(IN)、对比-噪声比(CNR)两方面分析轴位、重建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图像质量两两比较。结果A、B、C3组扫描时间(T)分别为12s、22.8s、18.53s,有效剂量(ED)分别为2.05mSv、2.19mSv、2.61mSv;A/C、B/C、A/B的CTDIvol值分别是48.34%、54.40%、88.85%;A/C、B/C、A/B每两组之间的DL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能谱单能量(60 keV)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方案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行腹部CT增强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例),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370 mg I/mL).A组行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60 keV),对比剂用量为0.9 mL/kg;B组行常规CT增强扫描(120 kVp),对比剂用量1.3 mL/kg.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A、B两组的门静脉CT值、噪声、肝内、外门静脉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质量评分、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辐射量(E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门静脉主干、左支及右支的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A组的门静脉主干、左支及右支的噪声均低于B组(P均<0.05);A组的肝内门静脉CNR高于B组(P=0.03<0.05);A、B组肝外门静脉CNR无统计学差异(P=0.90>0.05).A组的主观评分(4.49±0.64)稍高于B组(4.35±0.6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A、B组的CTDIvol及ED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P=0.58),A组的对比剂碘摄入量[(23.06±3.18)g]较B组[(30.49±4.99) g]约较少25% (P<0.001).结论:在辐射量相当的条件下,单能量GSI结合低剂量对比剂在门静脉成像中优于常规CT增强扫描,且对比剂碘摄入量减少约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模型迭代重组技术(IMR)在低剂量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小肠间质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A组和低剂量B组,将门静脉期数据作为观察对象。A组门静脉期管电压固定为120kV,B组为80kV。重组得到A1(120kV,FBP),A2(120kV,iDose4),A3(120kV,IMR),B1(80kV,FBP),B2(80kV,iDose4),B3(80kV,IMR)。测算病灶的CT值及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五分法进行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并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A3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A1、A2组,SNR和CNR均明显高于A1、A2组;B组评价同A组。A3、B3组评分均优于同组的FBP、iDose4组;除A1与A2组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外,余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ED较A组降低68%。结论基于IMR技术的低剂量CT小肠造影扫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8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性霉素B治疗组(A组)和伊曲康唑治疗组(B组)各42例, 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炎症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A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B组(73.81%), 发热持续时间短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均高于治疗前、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治疗前, 且A组CRP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均低于治疗前, 且A组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与B组(28.57%)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化疗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儿的安全性相近, 但前者可显著缩短退热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期丙硫氧嘧啶摄取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A组(n=29)和B组(n=61)。A组不进行药物治疗,B组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疗,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及孕产妇、新生儿的甲状腺功能。结果治疗后,B组孕产妇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早产率、剖宫产率及畸形率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血清TT3、TT4、FT3、FT4、TSH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硫氧嘧啶治疗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有效改善母婴的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比较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肺部MRSA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132例,分成四组:A组(利奈唑胺组)29例,B组(替考拉宁组)34例,C组(夫西地酸组)32例,D组(万古霉素组)37例,对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有效率:A组86.21%、B组73.53%、C组62.50%、D组83.78%,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方面:A组89.66%、B组70.59%、C组65.63%、D组89.19%,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组34.48%、B组35.29%、C组25.00%、D组48.65%,C组显著优于D组(P<0.05)。结论对于MRSA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疗效显著优于夫西地酸;而夫西地酸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此类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两种治疗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提高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治疗水平。方法 :6 3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依抗细菌方案的不同分为A、B两组 ,A组抗生素由高档到低档 ,B组与之相反 ,其余治疗不变。结果 :A组治愈率、ARDS救治成功率为 87.9%、76 .9% ,B组为 5 6 .7%、12 .5 % ;治疗中发展为ARDS、混合感染及多器官感染的例数A组为 2例、4例、4例 ,B组为 7例、10例、13例 ;A组住院天数 ( 31± 7)d ,住院费用 ( 7.3± 2 .2 )千元 ,B组为 ( 5 3± 9)d和 ( 13.9± 5 .7)千元。两组相差显著。结论 :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治疗A方案优于B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低剂量基于模型迭代重建(MBIR)图像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图像质量,探讨MBIR对改善低剂量腹部CT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能谱CT(GE Discovery CT 750 HD)腹部检查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常规剂量噪声指数(NI)(NI为10)扫描,40%ASIR;B组采用低剂量NI(NI为20)扫描,40%ASIR(B1亚组)、MBIR(B2亚组)。分别测量肝脏、脾脏、胰腺、右肾实质、左肾实质及同层面皮下脂肪CT值及客观噪声(SD)值,计算各参数的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主观评分。同时记录2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B组CTDI_(vol)、DLP、ED较A组明显减低(均P=0.000),且B组ED降低约74.7%。B1亚组、A组和B2亚组图像主观评分依次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2亚组图像SD值较A组、B1亚组明显减低,SNR、CNR值较A组、B1亚组明显提高,且SD值、SNR值及CNR值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与常规剂量腹部CT比较,MBIR可有效改善低辐射剂量条件下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不同密度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8例行PET-CT的SPN患者,依据是否含实性成分分成A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B组(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C组(实性结节)。计算区分密度前后诊断恶性SPN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的截断值,将诊断结果与病理、随访结果对比。结果:A、B、C组的SUV_(max)截断值分别为0.60、1.35、3.56,未区分密度的SUV_(max)截断值为2.65;A、C组内恶性结节的SUV_(max)均大于良性结节(均P0.05);C组恶性结节的SUV_(max)均大于A、B组(均P0.05),而A、B组的恶性结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C组恶性结节的最大截面长径(R)大于良性结节(P0.001),A、B组组内良恶性结节的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绘制SPN是否区分密度时的ROC曲线,得出AUC均 0.5;不区分密度时的R值及SUV_(max)的AUC分别为0.748和0.764(均P0.05)。区分密度时,A组仅特异度降低。恶性实性结节病理亚组分析显示,鳞状细胞癌的R值、SUV_(max)均大于腺癌(均P0.05)。结论:选择PET-CT的SUV_(max)诊断恶性SPN,区分密度时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全方位M型(free angle motion mode,FAM)超声测量左心室Tei指数及等容收缩指数(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射血时间,ICT/ET)、等容舒张指数(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射血时间,IRT/ET)等相关参数,评价早期酒精性心肌损害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45例不饮酒健康男性作为A组(正常对照组);另收集91例饮酒者分为3组:B组36例,每日饮白酒80~150g或啤酒1 000~1 500mL,每周3~5d,饮酒史10年;C组30例,饮酒史10年,其他条件同B组;D组25例,每日饮白酒≥150g或啤酒≥2 000mL,每周3~5d,饮酒史10年,饮酒量符合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对4组行常规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比值(E/A)及FAM参数,获得左室Tei指数及ICT/ET、IRT/ET等相关参数。结果:各常规超声参数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LVDd、LVDs、IVSTd、LVPWTd、LVEF与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E/A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组各常规超声参数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ei指数在A组及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组与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D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A、B组间ICT/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C、D组ICT/ET、IRT/ET值均大于A、B组(P均0.05),同时D组ICT/ET、IRT/ET值亦大于C组(P均0.05)。结论:应用FAM技术测量左室Tei指数并结合ICT/ET、IRT/ET等相关参数可作为全面评价早期酒精性心肌损害左室功能变化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联合DWI序列鉴别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超急性期(A组)和36例急性期(B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MRI图像。在梗死最大层面测量3D-pcASL序列脑血流(CBF)的异常灌注面积(SCBF)和DWI图上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并计算理论缺血半暗带(IP)。比较梗死核心(IC)、IP区CBF和ADC与对侧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相对值(rCBF、rADC)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IC区高灌注3例(A组0例,B组3例),IC区等灌注9例(A组1例,B组8例),IC区低灌注44例(A组19例,B组25例)。SCBFSDWI 41例(A组19例,B组22例),SCBF≈SDWI 15例(A组1例,B组14例)。IC区的CBF和ADC值在两组中均较对侧降低(P0.05)。两组理论IP区的CBF值和A组理论IP区的ADC值均低于对侧(P0.05)。A组IC区的rADC高于B组,相反,A组理论IP区的rCBF、rADC低于B组(P0.05)。结论临床可联合应用3D-pcASL和DWI序列对发病时间不具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有助于及时合理的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