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心电图及心肌酶(CK、CK-MB)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的患者给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每30 min行心电图检查,每2 h查心肌酶,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90例患者于溶栓治疗后2 h出现胸痛明显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8 h;10例患者在4 h出现胸痛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12 h;36例患者则于6 h后仍无任何改变,为溶栓治疗无效者。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心电图及心肌酶(CK、CK-MB)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h以内的患者给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每30min行心电图检查,每2h查心肌酶,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90例患者于溶栓治疗后2 h出现胸痛明显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8 h;10例患者在4 h出现胸痛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12h;36例患者则于6h后仍无任何改变,为溶栓治疗无效者。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第1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瑞通立18 mg(静脉注射时间不短于3 min);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及用法1次,并适量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硫酸氢氯比格雷及其他药物。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76例患者溶栓后2 h临床血管再通69例,再通率为90.8%,2 h内胸痛基本消失,无出血现像,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均有回落,其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I酶(CK-MB)峰值分别前移至12~14 h与10~12 h,7例未通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4例,梗死后出现心绞痛2例,因心力衰竭致死1例。结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能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栓再通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4.
近来我们对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现场早期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65岁(平均6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例,冠心病史2例。 5例患者胸痛持续时间均>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间壁梗死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 h以内给予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492)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结果本组入选66例患者中,溶栓成功者53例,成功率为80.3%;溶栓未通者13例。溶栓成功者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均回落〉50%;胸痛明显缓解或者基本消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出现前移,于14 h内提前出现;患者于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结论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闭塞血管再通率高,临床效果好,在基层医院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6岁,主因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大汗5h于2007年2月5日收住当地县医院。当时测血压为60/0mmHg,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5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并可见病理性Q波,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给予尿激酶100万U溶栓,并予5%葡萄糖500mL+多巴胺200mg+间羟胺20mg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葡激酶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效果。方法入选2005~2009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入选后先予0.9%生理盐水20ml+普通肝素6250U静脉注射,续以0.9%生理盐水100ml+重组葡激酶10mg30min内滴入,后以0.9%生理盐水500ml+普通肝素12500U维持抗凝治疗72h,并维持APTT时间在50~70s之间。在溶栓结束后2h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心电图ST-T演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溶栓后2h观察,38例患者胸痛缓解,其中34例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T波倒置,符合溶栓成功标准。1例溶栓后4h合并肺出血窒息死亡,6例合并齿龈少量出血,未予处理,自行缓解,其他无出血病例。结论重组葡激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65岁。因持续性胸痛3天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86/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5~V8导联ST段抬高0.1~0.2mV,V1~V4导联T波倒置。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后侧壁心肌梗死。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止痛等治疗。入院后查血清心肌酶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X线胸片示主动脉异常增宽,提示有胸主动脉夹层可能。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胸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受累)。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成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MI患者溶栓后RA。结果AMI溶栓后RA发病率40%,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发病率占10.9%,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症(BHS)发病率占12.3%,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10.9%,室颤发病率占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下移后应重视RA的发生,严密监护心电变化,对致命性RA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男,57岁。反复心悸、胸闷、胸痛1年余,2h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心悸、胸闷、胸痛加重,于2009年2月26日入院。行心电图检查平卧后感胸闷、胸痛进行性加重,伴气短、四肢麻木,随之面色发青、口唇发绀、四肢强直、呼吸心搏停止。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电监测示室颤。  相似文献   

11.
高谦  张筠  李成建 《医药世界》2010,(9):985-985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室性早搏摘要如下。 1左氧氟沙星 女,22岁。因急性膀胱炎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l静脉滴注,30min后患者出现心悸,HR100次/min、心律不齐。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性早搏,停药未予特殊处理,1h后复查心电图,早搏消失。本品所致室性早搏较少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傅强  王彦炯  黄宜杰  吴强  路雯  朱瑞华 《江苏医药》2003,29(10):753-754
目的 探讨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对急性肺栓塞(APE)的诊断价值,APE心电图变化特征及溶栓抗凝治疗疗效。方法 43例APE行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造影、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及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40例予尿激酶2万IU/kg,2h内静脉滴注,并于溶栓治疗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结果 同位素肺灌注扫描示大面积栓塞28例(65.1%),次大面积栓塞15例(34.9%);双下肢深静脉造影示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41.9%)。心电图变化以SⅠQⅢTⅢ、Tv1-4倒置最为常见。40例尿激酶溶栓治疗显效19例(47.5%),有效8例(20.0%),无效12例(30.0%),总有效率67.5%,死亡1例(2.5%)。结论 APE行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安全、无创及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心电图虽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对诊断有帮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是APE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无禁忌证APE患应首选。  相似文献   

13.
急性昏迷3例     
案例1.患者,女,44岁。因神志不清0.5h于2014年5月12日15∶15分来我院急诊,患者于0.5h前干活时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口吐白沫,牙关紧咬,四肢无明显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发热呕吐。送至卫生院发现患者心率42次/min,律不齐,心电图示:心房纤颤。予阿托品1mg静推后心率上升到60次/min以上,转来我院急诊。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T)37.2℃,血压(BP)141/70mm Hg (1mm Hg=0.133kPa),心率(HR)65次/min,呼吸频率(R)18次/min。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灵敏,牙关紧咬,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率65次/min,率不齐,无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双下肢不肿,右下肢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阴性。予吸氧,心电血压脉氧监测。辅助检查:随机末梢血糖5.4mmol/L,床边心电图房性心率,室性早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血常规,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行头颅MRI+MRA+DWI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初步诊断为:脑梗死,心律失常转外院行溶栓治疗,治疗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起病2h内的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90min和70min时行溶栓治疗。结果经过半年至1年的随访,本组病例通过早期溶栓及溶栓后二级预防用药,无心绞痛及再梗死发生,同时半年至1年随访,本组病例通过早期溶栓及溶栓后二级预防用药,无心绞痛及再梗死发生,同时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三位片检查也表明预后较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抢救能明显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病死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7岁,因突发晕厥,胸闷,呼吸困难于2004年10月25日入院。于入院前1h突发晕厥,右胸痛,胸闷,发作性晕厥3次,持续时间约1min~2min不等,可自行缓解。查体:T37℃,R30次/min,BP90/70mmHg。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呈右室优势。  相似文献   

16.
溶栓疗法是将溶解血栓的药物尿激酶或链激酶,给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患者从静脉或冠状动脉内输入,溶解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可挽救大量缺血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我院从1994年开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①选择有血栓堵塞冠状动脉的患者。②持续性胸痛超过30min,舌下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③发病时间少于6h,心电图示ST段抬高≥0.2mv者。④年龄在65岁以内。⑤无抗凝治疗禁忌症者如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近期做过大手术、重度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2.2万单位/kg)溶于100ml注射用水,30-6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结束12h皮下注射普通肝素7500U或低分子肝素,共3-5d。同时给阿司匹林300mg嚼服,如无禁忌证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160mg/d、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硝酸甘油等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160mg/d、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硝酸甘油等治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患者半小时胸痛缓解和2hST下降情况,冠状动脉再通率和病死率以及溶栓开始时间与再通率关系。结果观察组尿激酶静脉溶栓54例,冠状动脉再通33例,再通率61.11%,87.04%2h胸痛缓解,48.15%2hST下降>50%,病死率9.26%,对照组54例,冠状动脉再通2例,再通率3.70%,51.85%2h胸痛缓解,9.26%2hST下降>50%,病死率14.81%。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尿激酶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后6小时内38例,冠状动脉再通27例,再通率71.05%,发病后6小时后开始溶栓16例,再通例数6例,再通率37.5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预后效果良好,病死率低,安全性高,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魏承发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32-1633
目的:分析尿澈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别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各20例,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组心电图ST段下降率达85%,胸痛缓解率达80%,常规治疗组ST段下降率为30%,胸痛缓解率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张瑞霞 《中国医药》2009,4(5):348-349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的最佳滴速。方法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204例住院应用重组链激酶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将这些患者按重组链激酶滴速回顾性分为30min组68例、40min组72例和50min组64例。观察3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恶性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min左右滴完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91.18%,但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多在滴完后10min左右出现;在40min左右滴完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8.89%,再灌注心律失常呈一过性,多在滴完后30min至1h内出现,一般不需要处理;在50min左右滴完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7.18%,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在滴完后1h-2h内出现,一般也不需要处理。3组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共3例;40min组和50min组各发生牙龈出血1例,共2例。这些患者经对症处理后1h症状消失。3组未出现脑出血,也无明显过敏症状发生,所有患者溶栓后24h及1周后查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充足重组链激酶进行溶栓,滴速限制在40min左右滴完较为安全,有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溶栓再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1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24、48、72h的值,P〈0.05;溶栓未通患者CK和CK—MB值在溶栓后24h均明显高于溶栓前和溶栓后3、6、14、48、72h的值,P〈0.05;两组患者CK-MB在溶栓后6h/3h比值的比较,溶栓后再通组(2.0±0.65)明显高于溶栓后未通组(1.2±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准确率为90%。结论溶栓后6h/3hCK-MB比值≥1.62作为判定溶栓再通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