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藏药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aeflorum Bur.et Franch.)的嫩枝和嫩叶中的酚类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樱草杜鹃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nnabichromeorcinic acid(1)、苔色酸甲酯(2)、苔色酸(3)、苔黑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5)、lyoniside(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结论 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华北耧斗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华北耧斗菜(Aquilegia yabeana Kitag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 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3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4-二羟基苯乙酸(Ⅰ, 羟基酪醇(Ⅱ,邻苯二酚(Ⅲ,对羟基苯乙醇(Ⅳ, 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Ⅴ, 原儿茶酸(Ⅵ, 没食子酸(Ⅶ, 5,7,4′-三羟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Ⅷ, 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Ⅸ, 5,7,4′-三羟基-6-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Ⅹ, 5,7,8,4′-四羟基-6-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Ⅺ, 槲皮素-3-O-β-D-木糖-(1→2-β-D-半乳糖苷(Ⅻ, 芦丁(ⅩⅢ。 结论 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思茅豆腐柴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民族药物思茅豆腐柴(Premna szemaoensis Pei)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 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2),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醇(3),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醇(4),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6),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醇(7)。结论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思茅豆腐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藏药圆穗兔耳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藏药圆穗兔耳草(Lagotis ramalana Batalin)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确定。方法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超导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结果从其乙醇(体积分数95%)室温提取物中获得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Ⅰ),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Ⅲ),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Ⅳ),5,6,4′-三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6-O-β-D-葡萄糖苷(Ⅴ)。结论黄酮类化合物I~V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薰衣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新疆产薰衣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ladanein(2),芹菜素-7-O-β-D-(6′-对羟基肉桂酸基)-甘露糖苷(3),木犀草素(4),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7)。结论: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薰衣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哥兰叶(Celastrus gemmatus Loe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并结合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5,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半乳糖醛酸苷(1),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2),木犀草素(3),芹菜素-8-C-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香青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香青Anaphalissinica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6个黄酮类化合物 ,山柰酚 (kaempferol,Ⅰ ) ,3-O-β-D吡喃葡萄糖-(6-O-香豆酰基 )-山柰素苷(tiliroside ,Ⅱ ) ,槲皮素 (quercetin ,Ⅲ )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3-O-β-D- glucosides,Ⅳ ) ,黄芩苷(scutellarin ,Ⅴ ) ,5 ,7 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 (5 ,7 dihydroxy-8-methoxyflavone,Ⅵ )和 1个吡喃酮化合物helipyrone(Ⅶ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花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高朦胧木素(alphitonin,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3,4-dihydroxybenzoate,2),罗布麻宁(apocynin, 3),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4),1,3,5-三羟基苯(1,3,5-trihydroxybenzene,5),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methoxyellagic-acid-4-O-β-D-glucoside,6),山柰素-3-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8),山柰素(kaempferol,9)。结论:化合物2,4,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灯盏花中两个新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硅胶色谱分离纯化 ,IR ,MS ,NMR及 2D-NMR鉴定结构。结果 :从全草的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个苷类化合物 ,为 5 ,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和 3 ,5-二甲氧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 结论 :2个化合物均为新的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阮姝楠  卢燕  陈道峰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129-2135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广藿香进行抗补体活性导向分离与鉴定,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5个黄酮、1个三萜和2个酚酸类成分,包括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2)、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3)、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4)、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5)、木犀草素(6)、槲皮素-7,3',4'-三甲醚(7)、岳桦素(8)、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9)、槲皮素(10)、芹菜素(11)、山柰酚(12)、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13)、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苷(15)、齐墩果酸(16)、香草酸(17)、对甲基苄醇(18),其中化合物5,7,8,12~15,18均为首次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体外抗补体活性测定,并利用补体缺失血清鉴定活性最强化合物的抗补体作用靶点,结果表明,化合物3,7,10,12,16对经典和旁路途径的补体激活均有抑制作用(CH50 0.072~1.08 g·L-1,AP50 0.39~0.49 g·L-1),而化合物5,6仅对经典途径有抑制活性;活性最强的槲皮素-7,3',4'-三甲醚(7)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C5和C9组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红花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红花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红花药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红花药材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6-羟基槲皮素-3,6,7-三氧葡萄糖苷(1,6-羟基山柰酚-3,6-二氧-7-氧葡萄醛酸苷(2,6-羟基山柰酚-3,6,7-三氧葡萄糖苷(3,6-羟基山柰酚-3-氧葡萄糖苷(4,6-羟基山柰酚-3-氧芸香糖苷(5,6-羟基山柰酚-6,7-二氧葡萄糖苷(6,6-羟基芹菜素-6-氧葡萄糖-7-氧葡萄糖醛酸苷(7,6-羟基山柰酚-3,6-二氧葡萄糖苷(8, 6-羟基山柰酚-3-氧芸香糖-6-氧葡萄糖苷(9,(2S-4′,5-二羟基-6,7-二氧葡萄糖二氢黄酮苷(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铁皮石斛中一个新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法、HP2MGL型大孔树脂色谱法、Sephadex LH-20、Sephadex G-25凝胶色谱法、RP-HPLC制备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1), 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2), leonuriside A(3),(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4),左旋丁香脂素(5),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6),(+)-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icariol A2-4-O-β-D-glucopyranoside(8),(+)-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9),裂异落叶松脂醇(10)。结论 1为新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檵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采用丙酮提取,利用大孔树脂柱、ODS反相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Dglucopranosyl(Z)-3-hexenol(1)、ampelopsisionoside(2)、红景天苷(3)、2-hydroxy-5-[3-hydroxybut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6″-O-galloylsalidroside(6)、绿原酸甲酯(7)、绿原酸(8)、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9)、alangionoside-A(10)、benzyl-α-L-rhamo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4、6、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毛冬青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锋  朱明晓  谢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0):732-736
 目的研究江西产毛冬青根的化学成分,阐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反复的硅胶、反相硅胶以及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冬青根中分得14个化合物,并鉴定结构为3-O-β-D-吡喃木糖-3β,19α,24-三羟基取代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O-β-D-xylopyranosylspathod-icacid28-β-D-glucopyranosylester,1),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mono-β-D-glucoside,2),广玉兰赖宁苷C(magnoleninC,3),丁香脂素-4,4′-O-β-D-双葡萄苷(liriodendrin,4)、ilexsaponin A1(5)、ilexsaponin B1(6)、ilexsaponinB2(7)、ilexosideA(8)、ilexoside O(9)、ilexgenin A(10)、ilexgenin B 3-O-β-D-xylopyranoside(11)、肌醇(myoinositol,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和鉴定杭白菊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利用系统溶剂萃取法、聚酰胺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IR、UV、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并以氟尿嘧啶(5-FU)作为阳性对照,比较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结果 分离得到8个黄酮化合物单体,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 (6″-O-丙二酸单酰) -葡萄糖苷(Ⅲ),芹菜素(Ⅳ),芹菜素 7-O-β-D-葡萄糖苷(Ⅴ),芹菜素 7-O-β-D-(6″-O-丙二酸单酰)-葡萄糖苷(Ⅵ),香叶木素(Ⅶ),香叶木素 7-O-β-D-葡萄糖苷(Ⅷ)。MTT法测定木犀草素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 和肝癌SMMC-7721细胞的IC50分别为56.67和72.92 μmol·L-1结论 化合物Ⅲ和Ⅵ首次从杭白菊中分离得到。木犀草素能抑制MDA-MB-231和SMMC-7721增殖,阻滞其细胞周期于G2/M期,且对正常细胞无毒性。  相似文献   

16.
岩青兰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冬梅  娄红祥  季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2):1695-1696
 目的对岩青兰地上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白桦脂醇(Ⅱ),白桦脂酸(Ⅲ),间羟基苯甲酸(Ⅳ),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Ⅴ),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Ⅵ),柚皮素(Ⅶ),胡萝卜苷(Ⅷ),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Ⅸ)。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厚藤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药用滨海植物厚藤[Ipomea pes-caprae(Linn.)Swee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从厚藤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这7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这7种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黄酮(3)、胡萝卜苷(4)、山柰苷(5)、栎皮苷(6)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杨梅黄酮、胡萝卜苷、山柰苷、栎皮苷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荔枝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荔枝草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运用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荔枝草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异黄酮(1)、高车前素(2)、泽兰黄酮(3)、高车前苷(4)、(2S)-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假荆芥属苷(6)。结论化合物5为新的二氢黄酮苷,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荔枝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藏药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湿生扁蕾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柱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 个化合物,分别为三十烷醇(Ⅰ),齐墩果酸(Ⅱ),熊果酸(Ⅲ),1-羟基齐墩果酸(Ⅳ),kaneric acid(V),木犀草素(Ⅵ),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Ⅶ),7,8-二羟基-3-甲氧基(?)酮-1-O-β-D-葡萄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Ⅱ,Ⅳ,Ⅴ,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Ⅷ为首次从扁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Ⅴ为首次从龙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Ⅳ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栀苷甲酯(1,6,7-二羟基香豆素(2,咖啡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5,丁香酸(6,木犀草素(7,连翘酯苷 B(8,花蕊酯苷(9。结论 化合物2~6为首次从独一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