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连续观察骨缺损愈合早期血管样组织和骨样组织的变化过程,初步了解局部施用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 mesylate,DFO)对血管化及骨再生的作用,验证DFO维持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活性的能力。方法构建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DFO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颅骨缺损后第4天分别局部注射200 μmol/L DFO溶液300 μL或生理盐水300 μL,并于缺损后第5、7、10、14和28天,每组每次处死3只大鼠。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数量,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成骨及矿化情况,以HIF-1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术后第5、7、10、14和28天,实验组血管数量(个)分别为:30.40±12.15、62.00±17.87、73.43±15.63、40.00±7.84和48.71±11.64,对照组血管数量(个)分别为:18.75±6.63、19.13±2.80、51.35±16.21、27.18±7.32和30.88±13.43,各时间点实验组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14和28天,实验组新生骨组织较多,新生骨组织矿化百分比分别为(27.73±5.93)%和(46.53±3.66)%,对照组分别为(11.99±2.02)%和(31.98±4.22)%,这两个时间点实验组矿化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术后第5、7、10、14和28天,实验组相较对照组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86±0.48、1.32±0.26、1.32±0.32、1.28±0.38、1.05±0.34,仅术后第5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在骨缺损局部使用DFO可促进血管化及骨再生,可短暂维持HIF-1α蛋白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男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 PFUDD)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的男性PFUDD患者63例,患者均以以下步骤完成后尿道吻合:(1)充分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在尿道闭锁处切断尿道并切除瘢痕; (2)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阴茎海绵体纵隔; (3)切除耻骨联合下缘,完成无张力吻合。结果6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9.2±15.6)岁(15~72岁),平均尿道狭窄长度(3.85±0.91) cm (1.5~5.5 cm),均采用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完成后尿道吻合,手术时间平均为(160.2±28.1) min (110~210 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261.1±130.3) mL (10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者3例(4.8%)。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和泌尿系感染,均对症处理后治愈。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12~37个月),术后平均最大尿流率为(23.7±7.4) mL/s (15.0~48.2 mL/s)。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治疗男性PFUDD的手术成功率为95.2%(60/63例)。结论耻骨下缘部分切除能够有效缩短远近端尿道间距离,辅助部分复杂PFUDD患者完成无张力吻合,技术要点包括阴茎海绵体纵隔切开充分暴露耻骨联合、游离结扎阴茎背静脉、充分切除耻骨骨质下方与尿道之间瘢痕组织暴露健康尿道近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3年分别进行头盂分离的三维CT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骨块位置、骨愈合以及骨重塑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5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1±3.7)个月。在三维CT扫描En-Face相上喙突骨块中点位于4点钟左右位置(123.8°±12.3°),CT轴位上喙突骨块位置优良率达到95%(53/56),3年随访喙突骨块愈合率达到96.4%(54/56)。术后3个月、6个月及3年喙突骨块的长度分别为术后即刻长度的96.9%±4.9%、91.9%±6.2%、91.6%±6.6%,移植喙突骨块在术后3个月时长度变化并不明显(t=2.12,P > 0.05),而术后6个月时缩短较为明显(t=4.98,P < 0.05),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保持不变(t=-0.75,P > 0.05),在3年随访时所有移植的喙突骨块都保留了90%以上的初始长度。愈合的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骨块吸收;其中25例在CT上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喙突骨块与关节盂之间的新生骨重塑,术后3年随访时关节盂面积平均为(9.72±1.22) cm2,较术后即刻的(9.42±1.11) cm2有显著增加(P < 0.05);最终随访时,所有的病例在CT上均未发现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结论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用于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喙突骨块位置良好、骨愈合率满意。基于榫卯结构以及线袢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稳定性,并促进喙突骨块的术后愈合,同时又可以避免使用传统螺钉固定造成的骨溶解以及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术后喙突骨块和关节盂之间的骨重塑显著增加了关节盂面积,有利于恢复肩关节的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I/R)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以及核苷酸结合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8只/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阻断SMA 1 h后再灌注2 h,II/R+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ex+II/R组)右美托咪定干预后行再灌注,Dex假手术组(Dex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假手术组。Sham组和II/R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取夹闭SMA 1 h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肺部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行肺损伤评分;ELISA检测肺部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IL-18、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部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及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相较于Sham组,II/R组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W/D值、MPO活性及肺组织中的TNF-α、IL-18、IL-1β表达显著升高(P < 0.05),肺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P < 0.05),p-AMPK蛋白表达减少(P < 0.05);相较于II/R组,Dex+II/R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轻微,W/D值、MPO活性及肺组织中的TNF-α、IL-18、IL-1β表达明显下降(P < 0.05),肺组织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 < 0.05),p-AM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5)。结论右托美咪定通过对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抑制,减轻炎性反应,进而改善大鼠II/R所致的ALI。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检测APP膜的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hBMSCs)接种于APP膜后第1、3、7天细胞增殖情况; 接种后第5天,通过鬼笔环肽+DAPI(4, 6-diamidino-2-phenylindole)对细胞骨架及细胞核进行染色,观察hBMSCs的增殖及黏附情况。体内实验建立3只比格犬、18个实验位点的牙槽嵴保存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入APP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APP膜)、BG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和空白组(自然愈合),术后4周和12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各组成骨情况,脱钙后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各组愈合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APP膜具有致密及疏松双层非对称及三维多孔超微结构。体外实验证实APP膜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及黏附,在接种后第7天APP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G组(P < 0.05)。体内实验拔牙窝整体成骨情况:术后4周,3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BG组间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组(P < 0.05)。冠方成骨情况:术后4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颊侧骨嵴顶相对吸收量表明:术后4周,APP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各组颊侧骨嵴顶继续降低,APP组相对吸收量仍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P膜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及细胞相容性,其在GBR中起到良好屏障软组织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促进膜下方成骨及减少颊侧牙槽嵴顶吸收,推测其具有潜在的骨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 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 ~ 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 ~ 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 ~ 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首次翻修手术的235例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ACL首次翻修重建信息(移植物断裂时间、失效原因、翻修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和初次ACL重建手术时的信息(初次断裂时间、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初次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活动水平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翻修术后同侧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损伤和手术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按排除标准实际随访纳入166例(70.63%),平均随访时间(4.44±2.40)年(2.03~14.63年)。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从70.51±21.25、3.39±1.77、63.78±15.04提高至术后88.64±14.36、4.67±1.739和80.23±13.31(P<0.05)。3例患者(1.81%)翻修术后出现感染,39例(23.49%)患者在随访期内同侧和对侧膝关节再次接受手术(41例次)。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效相比,因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翻修的患者术后评分显著偏低(P<0.05):Lysholm评分分别低9.90(95%CI:1.49~18.31)、8.53(95%CI:1.31~15.75),IKDC分别低10.35(95%CI:0.17~20.54)和9.39(95%CI:1.03~17.74),Tegner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低1.41(95%CI:0.10~2.72)和1.28(95%CI:0.14~2.43)。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较经前内入路患者低11.18(95%CI:4.73~17.63, P=0.001)。术中同期进行内侧半月板缝合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无半月板合并损伤患者高11.06(95%CI:1.21~20.92, P=0.029)。其他预后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翻修术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的翻修相比,运动损伤导致移植物失效的患者术后疗效恢复更好。内侧半月板缝合和经前内入路钻取股骨骨道对ACL翻修术后的临床功能在统计学上体现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在胃癌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公共数据库GEO、Oncomine及TCGA分析筛选与胃癌分型和临床预后相关的基因;利用STRING、GSEA、DAVID、Cytoscape等软件分析预测与候选基因相关的分子通路,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通过qRT-PCR分析候选基因在28例胃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mRNA的差异表达;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细胞运动实验等分析NNMT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NNMT在多个数据库分析中呈高表达且与胃癌预后负相关;通路分析显示,NNMT高表达与细胞外基质受体和细胞黏附分子等细胞粘附相关通路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等分子通路相关;而NNMT低表达可能与碱基错配修复和核黄素代谢等生物过程相关。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显示,NNMT可能与AURKA等1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且与TAGLN、PTRF、AKAP12、IGF2BP2蛋白存在较高的共表达趋势。在临床组织标本中,q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NNMT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5)。在胃癌细胞系中,NNMT的过表达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而NNMT敲除可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NNMT在胃癌中异常高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NNMT高水平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提示NNMT可能为胃癌预后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和经血源性干细胞(MenSCs)联合治疗对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SPF级实验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OF组(腹腔注射120 mg·kg-1·d-1 CTX)、MenSC+POF组(CTX损伤处理后注射移植含2×106 MenSCs的细胞悬浮液)、GnRHa+POF组(造模前14 d注射丙氨瑞林0.1 mg·kg-1·d-1,第15天开始CTX注射)、MenSC+POF+GnRHa组(按MenSC+CTX组和GnRHa+CTX组方案联合用药),每组9只。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和雌二醇(E2)的含量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KI-67、Bcl-2、BAX、caspase 9、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p-PI3K、PI3K、p-Akt及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OF组小鼠卵巢纤维化明显,闭锁卵泡数增多,血清中LH和FSH的含量水平极升高(P < 0.01),AMH和E2含量水平降低(P < 0.01),BAX、cleaved-caspase 9/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1),KI-67、Bcl-2、p-PI3K、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 < 0.01);与POF组比较,GnRH激动剂和经血源性干细胞联合治疗可抑制小鼠卵巢闭锁卵泡的产生,降低小鼠血清中LH和FSH的含量水平(P < 0.01),提高AMH和E2的含量水平(P < 0.05或P < 0.01),抑制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BAX、cleaved-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蛋白的表达(P < 0.05或P < 0.01),促进KI-67、Bcl-2、p-PI3K、p-Akt蛋白的表达(P < 0.05或P < 0.01)。结论GnRH激动剂和经血源性干细胞联合治疗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减少卵巢闭锁卵泡的产生,提高小鼠卵巢的储备功能,从而达到对卵巢修复和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地屈孕酮作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PGT助孕的209例患者,根据在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阴道黄体支持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雪诺同)+地屈孕酮组(n=135)和黄体酮软胶囊(安琪坦)+地屈孕酮组(n=74),比较两种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抗苗勒氏激素、基础窦卵泡数、BMI、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n启动剂量、Gn时间、Gn总剂量、hCG日LH、E2、P及内膜厚度、获卵数、MII卵子数、受精数及可移植囊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冻胚移植周期内膜准备时间、内膜转化日P和内膜厚度、生化妊娠率(69.63% vs 78.38%)、临床妊娠率(62.96% vs 72.97%)、流产率(12.94% vs 11.11%)、早孕阴道出血率(20% vs 27.78%)及阴道出血者的流产率(35.29% vs 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地屈孕酮作为PGT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可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κb(NF-κ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激活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和机制,进而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慢病毒MIF-shRNA感染Bv-2细胞,敲低MI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PP+干预的Bv-2 NLRP3和MIF表达水平、转染病毒后细胞NLRP3、p65、caspase-1表达水平及细胞核、浆蛋白p65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表达水平。将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MN9D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H蛋白表达水平。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PD小鼠模型,向中脑黑质致密部立体定位注射腺相关病毒MIF-shRNA(AAV-MIF-shRNA)敲低MIF表达。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行为学评估,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数目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黑质MIF、NLRP3及TH表达情况。结果感染病毒的细胞MIF mRNA(P < 0.001)和MIF蛋白(P=0.014)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显示,0.2 mmol MPP+使Bv-2细胞NLRP3(P=0.012)和MIF(P=0.019)表达增高。与MPP组比较,MIF-shRNA组NLRP3(P=0.042)和caspase-1(P=0.003)表达减少,细胞总蛋白中p65表达没有差异(P=0.978)。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发现MIF-shRNA组较MPP组IL-1β(P < 0.001)、IL-18(P=0.002)水平降低。与MPP组比较,MIF-shRNA组核蛋白p65表达降低(P=0.016),浆蛋白p65表达升高(P < 0.001)。相较于MPP+的条件培养基,MN9D细胞在MIF-shRNA条件培养基中TH(P=0.01)表达增加。与MPTP组比较,注射MIF-shRNA的小鼠爬杆实验(P=0.024)和旷场实验(P=0.026)评分显著降低,悬挂实验评分显著升高(P=0.001)。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相较于MPTP组,AAV-MIF-shRNA组小鼠TH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多(P=0.004),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49)。MIF(P=0.033)、NLRP3表达减少(P=0.045),TH蛋白明显增多(P=0.043)。结论抑制MIF表达可以减少MPP+/MPTP干预所引起的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表达和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改善MPTP引起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在帕金森病神经炎症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后移植物应力分布特征,为ACL重建的手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三维磁共振及CT影像,建立完整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ACL、后交叉韧带;建立ACL重建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ACL移植物、后交叉韧带。模型采用线弹性材料属性,骨组织材料属性设置为弹性模量17 GPa,泊松比(Poisson’s ratio)为0.36;完整膝关节及ACL重建膝关节的模型中的韧带组织及ACL移植物的材料属性设置为弹性模量390 MPa,泊松比0.4;将股骨固定设置为模型边界条件,施加胫骨前向134 N的拉力为载荷条件,求解分析完整膝关节的ACL及重建术后的ACL移植物的拉应力、压应力、剪切应力、等效应力的受力状态。结果重建后的ACL移植物的最大压应力(6.34 MPa)、等效应力(5.9 MPa)、剪切应力(1.83 MPa)均在前侧股骨端,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压应力(8.77 MPa)、等效应力(8.88 MPa)、剪切应力(3.44 MPa)位置一致。移植物最大拉应力也出现在股骨端,但位置在后侧,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拉应力位置一致,且ACL移植物最大拉应力的值仅为0.88 MPa,小于完整膝关节ACL的2.56 MPa。结论ACL移植物压应力、等效应力、剪切应力最大值均在前侧股骨端,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股骨端后侧,均与完整膝关节ACL最大拉应力位置一致;ACL移植物的前侧部分承受力较大,后侧部分承受力较小,与ACL的生物力学特性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对腺体唾液分泌功能及炎症的影响。方法选用21只14周龄和18只21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 1周后,检测刺激性唾液流率;取下颌下腺标本,制作石蜡切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腺体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徕卡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淋巴细胞浸润灶的数量,计算灶性指数和淋巴细胞浸润灶的面积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下颌下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IL-13、IL-17F、IL22和IL-23a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检测下颌下腺凋亡细胞;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尿酸(uric acid, 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白蛋白(albumin, ALB)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评估肝肾功能。结果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后,14周龄和21周龄NOD小鼠的刺激性唾液流率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或P < 0.05);14周龄低剂量组NOD小鼠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灶的灶性指数和面积比较同龄对照组显著减少(P < 0.01);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唾液分泌功能的作用相似;下颌下腺整体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下颌下腺凋亡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注射CsA对NOD小鼠肝肾功能无影响。结论局部应用CsA可减轻NOD小鼠的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并改善唾液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RT)前后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0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CRT前后的活检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组织中CD3、CD4、CD8、CD56、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新辅助CRT后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3(21.8% vs 48.8%,P < 0.001)、CD4(16.5% vs 42.2%,P < 0.001)、CD8(8.3% vs 33.4%,P < 0.001)和CD56(0 vs 7.6%,P=0.012)的表达均较前升高;Foxp3(26.0% vs 15.3%,P=0.005)表达较前下降;CD4/CD8(2.7 vs 5.1)比值较前无明显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CRT后CD3(HR=0.16,P=0.028)、CD8(HR=0.03,P=0.001)阳性细胞的增加与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直肠癌新辅助CRT后肿瘤组织中CD3、CD4、CD8、CD56阳性浸润免疫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reg淋巴细胞比例则明显下降,CD3、CD8阳性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的患者其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体内外水平评价一种负载了成骨生长肽(OGP)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纤维支架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支架,一共有4组。对照组:纯PLGA支架(不含OGP的PLGA支架);实验组:0.1%OGP@PLGA(电纺含有0.1%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0.2%OGP@PLGA(电纺含有0.2%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0.4%OGP@PLGA(电纺含有0.4%OGP的PLGA溶液制得的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将材料浸泡在PBS中观察支架中OGP的释放规律,CCK-8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评估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ALP活性检测和ARS染色评估支架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水平,在雄性SD大鼠上制备直径为5 mm大小的颅骨缺损模型,将支架植入8周后利用Micro-CT检测、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缺损处的骨修复情况。结果SEM结果显示,支架具有类细胞外基质(ECM)的纤维结构,负载的OGP能持续从支架内缓释长达1月以上,将细胞与支架共培养4、7 d后,负载高浓度OGP(OGP浓度大于2%)的PLGA支架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纯PLGA支架(P < 0.01),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第14天时,在负载0.4%含量OGP的PLGA支架上rBMSCs的ALP活性最高(P < 0.01)。ARS染色结果显示,细胞14后在负载0.4%OGP的PLGA支架上分泌的钙化结节最多。Micro-CT扫描结果发现,负载0.4%OGP的PLGA组材料周围较其他两组有更多的新骨生成(P < 0.01)。此外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结果和以上结果类似。结论负载OGP的静电纺丝PLGA支架有效模拟了体内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分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Mage-D1与活化后p75NTR的结合及对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矿化的调控。方法取孕19.5 d SD大鼠牙胚,组织贴壁法获取E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设置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NC),100 ng/mL NGF刺激组(100 ng/ mL NGF)、慢病毒干扰Mage-D1组(SH-Mage-D1)。邻位连接技术检测Mage-D1与经NGF活化后p75NTR结合的变化,并比较不同分组间的结合强度差异。茜素红与ALP染色观察染色,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ALP、Runx2、OCN、BSP、OPN、Col1、Msx1及Dlx1的表达水平。结果组织块贴壁法获得孕19.5 dE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为CD44、CD90、CD29、CD146,CD105高表达,CD45低表达;邻位连接法检测Mage-D1与经NGF活化后p75NTR的结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结合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与ALP染色结果显示矿化结节与碱性磷酸酶与强度变化一致;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ALP、Runx2、OCN、BSP、OPN、Col1、Msx1及Dlx1在100 ng/mL NGF组最高(P<0.05)。结论Mage-D1在外胚层间充质细胞中可与经NGF活化后的p75NTR直接结合,且二者的结合对EMSCs的矿化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同步记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患者进行单腿位置觉测试时的脑电信号,分析ACL断裂人群未伤侧、患侧分别运动时的脑电差异,明确ACL断裂造成的脑电功率谱变化特征,探究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失稳的中枢神经机制,为治疗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2014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一侧单纯ACL断裂男性患者16例参与研究,使用等速肌力测试设备进行单侧主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同步记录ACL断裂人群未伤侧和患侧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主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的脑电功率谱(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分析ACL断裂侧和非损伤侧单独运动时患者不同频段的脑电功率差异。主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的目标位置为屈膝30°位。结果ACL断裂人群未伤侧运动和患侧单独进行主动、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发现,被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较未伤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 F (1,15)=0.003,P=0.957,ηP2=0.001]、Theta[ F (1,15)=0.002,P=0.962,ηP2 < 0.001]、Alpha [F (1,15)=0.002,P=0.966,ηP2=0.001]、Beta[ F (1,15)=0.008,P=0.929,ηP2=0.001]波在Fz、Cz、Pz 3个脑区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Theta、Alpha、Beta波段在Fz和Pz电极点处显著高于未伤侧。结论一侧ACL断裂带来的中枢变化,在进行对侧(未伤侧)被动运动时仍然存在;患侧主动运动时的脑电功率谱显著高于非伤侧。  相似文献   

18.
 Ú     &#x; ï   &#x; &#x;   &#x;   &#x;    Ïþ  ࿞   &#x;    &#x;   &#x;   ú   »&#x;      ࿊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2):1828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结果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 < 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黑棘皮病(AN)和非黑棘皮病(NAN)人群中的总睾酮水平对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超重患者(体质量指数≥24 kg/m2)639例,根据性别及是否有黑棘皮病分为四组:AN女性137例,NAN女性227例,AN男性129例,NAN男性146例。每组按照总睾酮(TT)四分位数分为4个亚组,比较不同TT水平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无论男性和女性AN组较非AN组胰岛素分泌水平明显增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P < 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HOMA-IR)(P < 0.05),总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WBISI)下降(P < 0.01),但并未观察到随TT变化趋势。NAN女性随着TT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升高,TT升高至Q4水平,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升高(P < 0.01)、WBISI明显下降(P < 0.05);而NAN男性随着TT水平下降,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升高,TT降至Q1水平,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明显升高(P < 0.05)、WBISI明显下降(P < 0.05)。结论总睾酮水平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有明显影响,在男女中具有不同作用,并且在NAN患者中较AN患者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 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CT,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