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IgG4相关性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认识,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IgG4相关性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及治疗方面的特点。结果10例IgG4相关性疾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中,垂体受累者6例,硬脑膜受累者4例;单纯神经系统受累者仅2例,其余8例患者均合并其他脏器受累;一半患者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头痛、视力下降等。实验室检查中,9例(90.0%)血清IgG4水平升高,血清总IgE升高者7例(87.5%),部分患者血清IgG、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补体C3、C4下降。8例患者接受了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活检,病理检查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80%)联合了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因病情反复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所有患者中,2例(20%)达到完全缓解,8例(80%)部分缓解,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复发4例。结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垂体、硬脑膜为常见受累部位,大多合并其他脏器受累,但半数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因症状不典型,应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分析其对RA发生骨侵蚀的作用,探讨CXCL9和CXCL10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105例RA患者、90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 HC)血清CXCL9、CXCL10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其与RA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XCL9和CXCL10水平与RA患者骨侵蚀的相关性。结果RA组患者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HC组(P < 0.01、P < 0.01),RA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wollen joints, SJC)、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呈正相关(P < 0.05),血清CXCL10水平与压痛关节数(tender joints, TJC)、SJ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A、IgM、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呈正相关(P < 0.05)。此外,血清CXCL9、CXCL10水平均与RA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呈正相关(P=0.013、P=0.006),且高疾病活动度组(DAS28≥5.1)的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DAS28 < 5.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长、高疾病活动度及血清CXCL9水平升高与RA患者发生骨侵蚀相关(P < 0.05)。结论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的表达水平升高,与RA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及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 Hospital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87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99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1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分别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标准化的WERF EPHect调查问卷,收集4组人群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月经情况、生育情况、手术原因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英国患者中体质量指数、因痛经进行手术、怀孕史、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次数、工作情况等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而中国患者中痛经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结论痛经可能是中国和英国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81例单纯RA及51例单纯SLE作为对照,比较Rhupus综合征与单纯RA组、单纯SLE组关节受累、自身抗体及临床特点。结果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9.43±11.66)岁,高于单纯SLE组患者的(40.59±12.73)岁(P=0.008)。以RA起病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单纯RA组[(32.58±11.14)岁vs. (43.11±11.83),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以RA起病者12例,除2例为男性外,其余10例女性患者在出现SLE表现时均处于围绝经期或已绝经,平均闭经或绝经年龄(44.30±5.33)岁(36~50岁);出现SLE表现与RA起病的间隔时间为10.83年。以SLE起病者2例。就诊时同时存在RA与SLE表现者7例,除1例为男性外,其余6例为女性(3例处于围绝经期)。Rhupus综合征组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与单纯RA组相似,SLE相关表现中肾损害相对少见,但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较高。Rhupus综合征和单纯SLE患者补体C3、补体C4、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upus综合征是一种RA与SLE表现共存的重叠综合征,多以RA起病且RA表现较SLE表现严重。Rhupus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确诊为FD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 MAS)的患者10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分别归类为单骨型、多骨型、MAS型及口腔颅颌面部特有的口腔颅面型纤维性结构不良(craniofacial fibrous dysplasia,CFD)四型,对各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05例患者的男女比为1 ∶1.3,发病年龄0~56岁(中位数为12岁)。本组病例中,单骨型43例(40.95%),其中上颌骨29例,下颌骨12例,颧骨2例;多骨型32例(30.48%);MAS型7例(6.67%);发生在颅上颌部位的FD,经影像学分析确诊CFD型23例(21.90%)。CFD在患者性别、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的FD。病理学上,各型FD的形态特点类似,但多骨型及MAS型患者可能出现以纤维成分增生为主的特征。结论口腔颅颌面部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FD病变,C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发生于颅颌面部的单骨型或多骨型FD也有显著差异,应注意区分,以进一步明确CFD在临床处置及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沉默神经元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磷酸酶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论证它们在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OGD)损伤后的功能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并筛选靶向HIF-1α及PTEN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提取并将原代神经元分为4组:(1)NC组,仅加空载病毒;(2)NC+OGD组,加空载病毒后缺氧;(3)Si-hif-1α+OGD组,加Si-hif-1α病毒后缺氧;(4)Si-pten+OGD组,加Si-pten病毒后缺氧,均在培养第3天感染病毒,第7天OGD损伤模拟细胞缺氧。缺氧后24 h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干扰效率,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及AnnexinV-FITC/PI检测神经元细胞损伤、凋亡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慢病毒介导的shRNA能有效沉默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HIF-1α沉默后,缺氧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加重,PTEN蛋白的表达升高,p-PTEN、p-AKT、NR2A及VEGFa表达降低(P < 0.05);PTEN沉默后,缺氧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有所减轻,p-PTEN、p-AKT表达升高(P < 0.05),HIF-1α、NR2A及VEGFa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hRNA能有效沉默神经元HIF-1α及PTEN的表达,逆转神经元缺氧损伤中HIF-1α升高对PTEN活性的抑制,参与神经元损伤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踝部和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MTP)关节的体征与超声下炎性病变的一致性。方法纳入查体发现双踝和跖趾关节中至少1个部位有压痛和/或肿胀、且接受双足踝关节灰阶(greyscale, GS)和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 PD)超声检查的RA患者,分析各关节部位压痛、肿胀的体征和超声病变的发生率,研究体征和超声下关节腔积液、滑膜炎或腱鞘炎三种炎性病变的一致性。结果纳入113例RA患者,平均年龄(52.5±12.6)岁,中位病程60(13,129)个月,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为5.1±1.7,基于C反应蛋白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C reactive protein, DAS28(CRP)]为4.6±1.5。查体发现在双踝和MTP 1~5关节中,踝关节压痛和肿胀最常见,分别为52.7%和31.9%;而超声发现GS阳性滑膜炎最多见于MTP2关节(34.1%),其次为踝关节(32.7%)和MTP1关节(27.9%);PD阳性滑膜炎最易出现在MTP1关节(14.2%),其次为踝关节(12.4%)和MTP2关节(10.6%)。腱鞘炎的总体发生率为41.1%,其中超过半数为胫骨后肌腱鞘炎,GS和PD的阳性率分别为22.1%和17.6%。关节腔积液最多见于踝关节(9.7%),骨侵蚀最多见于MTP5关节(19%)。踝和MTP关节的临床体征与超声下三种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均较差(κ<0.2,P<0.05)。一致性相对最好的是踝关节肿胀与超声下炎性病变(κ=0.225,P<0.05),其中与滑膜炎的一致性一般(κ=0.231,P<0.05),与腱鞘炎的一致性较差(κ<0.20,P<0.05)。关节腔积液与各关节的压痛或肿胀无一致性(P>0.05)。结论RA患者中足踝部体征与超声下所见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较差,体格检查发现踝关节压痛/肿胀最多见,然而超声下所见病变更多见于MTP关节;超声可以额外发现足踝部关节的异常病变,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诊断明确且组织学不伴有其他类型杂交瘤,并有明确手术治疗史及完善临床病理资料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标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因素,同时随机选取28例临床分期相同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及口底,为11例(11/28,39.3%),其余牙龈6例(6/28, 21.4%)、颊部5例(5/28, 17.9%)、腭部4例(4/28, 14.3%)、口咽部2例(2/28, 7.1%)。患者多为中晚期,12例为Ⅱ期,16例为Ⅲ~Ⅳ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2例,占总病例数42.9%(12/28),局部复发者9例,伴远处转移者1例(转移至肺)。28例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3例,占总病例数46.4%(13/28)。局部复发者5例,伴远处转移者3例,其中2例转移至肺、1例转移至脑。临床分期相同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和传统鳞状细胞癌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53.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实性癌巢,癌巢中心一般不形成角化,常可见粉刺样坏死结构。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均呈现CK5/6、P63强阳性表达,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和Syn阴性表达,其中8例呈P16阳性表达,1例局灶阳性表达SOX10,但CK7阴性。结论口腔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与相同临床分期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患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预后较好;CK7与SOX10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与实性型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名,同时招募1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16S rRNA测序,分析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肠道宏病毒组和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差异。结果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无差异(α多样性:P=0.320,β多样性:P=0.169, R2=0.037),但两者宏病毒组的组成不同,LEfSe分析提示Bacteroides phage B40_8Cronobacter phage CS01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α多样性:P=0.950,β多样性:P=0.005, R2=0.117),LEfSe分析提示卒中患者中Megasphaera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Bifidobacterium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卒中患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Streptococcus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与其宿主呈正相关(r=0.550, P=0.036);而在健康志愿者的肠道宏病毒组中Faecalibacterium、Bilophila和Roseburia的噬菌体的相对丰度分别与其宿主呈正相关(Faecalibacterium: r=0.520, P=0.049; Bilophila: r=0.541, P=0.040; Roseburia: r=0.526, P=0.046)。结论卒中患者肠道宏病毒组的整体多样性与健康志愿者相似,但宏病毒组的组成及其与菌群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同;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健康志愿者存在差异,机会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在卒中患者中升高,但共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流感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D-二聚体与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肺炎的甄别和管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起连续5个流感季(当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流感肺炎的住院患者,年龄>65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比较重症和非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二聚体与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流感肺炎死亡的效能。结果共纳入实验室确诊的老年流感肺炎住院患者52例,男性31例(59.6%),平均年龄(77.1±7.4)岁,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19例(36.5%),约70%病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相比,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9例,73.7% vs. 10/33例,30.3%,P=0.004),重症肺炎组的CURB-65(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age>65)评分、肺炎严重度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PSI)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空腹血糖、D-二聚体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 0.001、< 0.001、0.003、0.038、0.018、< 0.001),重症肺炎组的白蛋白则低于非重症肺炎组[(35.8±5.6) g/L vs. (38.9±3.5) g/L, t=-2.348,P=0.018]。入院首次检测的D-二聚体与P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0, 95%CI: 0.302~0.714,P < 0.001),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559, 95%CI: -0.726~-0.330,P < 0.001)。以患者是否住院期间死亡绘制ROC曲线,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 0.627~0.872),PSI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 0.716~0.929),二者相比,检验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360,P=0.174)。D-二聚体>1 225 μg/L预测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74.36%。结论高龄老年流感肺炎患者的发热症状不典型,呼吸困难是重症肺炎的突出表现,D-二聚体升高与老年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相关,D-二聚体>1 200 μg/L对于老年重症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黑棘皮病(AN)和非黑棘皮病(NAN)人群中的总睾酮水平对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超重患者(体质量指数≥24 kg/m2)639例,根据性别及是否有黑棘皮病分为四组:AN女性137例,NAN女性227例,AN男性129例,NAN男性146例。每组按照总睾酮(TT)四分位数分为4个亚组,比较不同TT水平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无论男性和女性AN组较非AN组胰岛素分泌水平明显增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P < 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HOMA-IR)(P < 0.05),总体胰岛素敏感性指数(WBISI)下降(P < 0.01),但并未观察到随TT变化趋势。NAN女性随着TT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升高,TT升高至Q4水平,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升高(P < 0.01)、WBISI明显下降(P < 0.05);而NAN男性随着TT水平下降,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升高,TT降至Q1水平,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明显升高(P < 0.05)、WBISI明显下降(P < 0.05)。结论总睾酮水平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有明显影响,在男女中具有不同作用,并且在NAN患者中较AN患者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x;   ­         ì 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0):1448
目的评价潜伏表达癌调蛋白OCM的HSV-1减毒型载体(1716-OCM)在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体外细胞感染模型中检测重组病毒增殖特性及OCM表达。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1716-OCM注射组和野生型病毒角膜感染组),每时间点3只/组,于感染后7、14、30、60 d免疫荧光法检测OCM基因及病毒蛋白gB在大鼠视网膜和下丘脑中的表达。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治疗对照组,1716-OCM感染组及1716-OCM感染加cAMP增敏组),5只/组。治疗45 d后,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觉电生理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RGCs数量及神经髓鞘蛋白表达。结果重组减毒型1716-OCM在体外细胞感染中病毒增殖远低于野生型病毒,其能够介导OCM有效表达。重组病毒能够介导OCM在大鼠眼部RGC层及脉络膜层表达。相比于野生型病毒,1716-OCM未引发显著的眼部组织结构破坏。在视神经损伤模型中,相比于未治疗组,1716-OCM联合cAMP治疗能够显著促进视网膜RGC存活(P=0.007)并抑制视神经脱髓鞘(P=0.03)。FVEP分析显示1716-OCM联合cAMP显著促进大鼠ΔN1-P1峰振幅恢复(P<0.001)。结论减毒型重组1716-OCM能够介导OCM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玻璃体腔注射1716-OCM重组病毒和cAMP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κb(NF-κ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激活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和机制,进而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慢病毒MIF-shRNA感染Bv-2细胞,敲低MI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PP+干预的Bv-2 NLRP3和MIF表达水平、转染病毒后细胞NLRP3、p65、caspase-1表达水平及细胞核、浆蛋白p65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表达水平。将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培养MN9D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H蛋白表达水平。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PD小鼠模型,向中脑黑质致密部立体定位注射腺相关病毒MIF-shRNA(AAV-MIF-shRNA)敲低MIF表达。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行为学评估,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数目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黑质MIF、NLRP3及TH表达情况。结果感染病毒的细胞MIF mRNA(P < 0.001)和MIF蛋白(P=0.014)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显示,0.2 mmol MPP+使Bv-2细胞NLRP3(P=0.012)和MIF(P=0.019)表达增高。与MPP组比较,MIF-shRNA组NLRP3(P=0.042)和caspase-1(P=0.003)表达减少,细胞总蛋白中p65表达没有差异(P=0.978)。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发现MIF-shRNA组较MPP组IL-1β(P < 0.001)、IL-18(P=0.002)水平降低。与MPP组比较,MIF-shRNA组核蛋白p65表达降低(P=0.016),浆蛋白p65表达升高(P < 0.001)。相较于MPP+的条件培养基,MN9D细胞在MIF-shRNA条件培养基中TH(P=0.01)表达增加。与MPTP组比较,注射MIF-shRNA的小鼠爬杆实验(P=0.024)和旷场实验(P=0.026)评分显著降低,悬挂实验评分显著升高(P=0.001)。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相较于MPTP组,AAV-MIF-shRNA组小鼠TH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多(P=0.004),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49)。MIF(P=0.033)、NLRP3表达减少(P=0.045),TH蛋白明显增多(P=0.043)。结论抑制MIF表达可以减少MPP+/MPTP干预所引起的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表达和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改善MPTP引起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在帕金森病神经炎症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6岁,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M5 6例,M4 5例。起病症状为牙龈肿痛6例,发热5例,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5.5×109/L,免疫分型可见髓系细胞、单核细胞系统及干细胞系列抗原表达。MLL-AF6融合基因水平(实时定量PCR法)为14.2%~214.5%,6/11例(54.5%)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4例患者二代测序检测出合并KRASTET2ASXL1TP53DNMT3AFLT3-ITD基因突变。染色体G显带检查,2例为t(6;11)(q27, q23)伴复杂核型异常,4/9例(44.4%)伴有+8异常,2例为正常核型。给予患者常规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者8/11例(72.7%),3例患者原发耐药。8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2例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阴性,中位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为4.5个月。2例MRD阳性及3例难治复发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均死于白血病进展。随访至2019年12月1日,2例存活,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结论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多为年轻患者,FAB分型以M4、M5居多,常以发热起病,白细胞增高,可伴器官浸润,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多见。本病常规化疗的缓解率不低,但达到分子学缓解困难,极易出现早期复发,持续分子学阴性状态下尽早行allo-HSCT可能获得长期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57雌鼠次级听皮层(A2)对乳鼠叫声(WC)的响应特点及机制。方法使用在体膜片钳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技术,标记和记录A2声诱发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发放情况及细胞类型。对照组:使用纯音(Tone)和白噪音(Noise)刺激小鼠。WC声刺激组:使用WC声刺激小鼠,提取WC声中4, 5 kHz,9 kHz,13.5 kHz的声波,设置为单一频率模拟组:使用4.5、9、13.5 kHz声波刺激小鼠。双频率模拟组:使用4.5 kHz+9 kHz,9 kHz+13.5 khz,4.5 kHz+13.5 kHz的组合声波刺激雌鼠。三频率模拟组:使用4 kHz+7.7 kHz+13.5 kHz和4.5 kHz 9 kHz+13.5 kHz的组合声波刺激小鼠。最后分析A2单个神经元对WC声以及各组模拟WC声的组合声、Tone、Noise的声诱发动作电位的发放模式、发放数、阈值、延时等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次级听皮层神经元对WC声、各组WC声的模拟声、Tone和Noise的响应发放数,发现在次级听皮层存在3种对WC敏感性不同的神经元,其中,对WC声敏感的神经元,它对WC声的平均响应发放数明显高于对各类模拟声和Noise的平均响应发放数,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比较这3类神经元对WC声、Tone、Noise的反应延时和阈值,发现对WC敏感的神经元和对WC不敏感的神经元对WC声的平均反应延时长于对纯音的平均反应延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但与对Noise的平均反应延时比较,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93);对WC声敏感的神经元对WC声的响应阈值低于对Tone、Noise的阈值(P=0.02);通过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分析,发现对WC声敏感的神经元主要是由小白蛋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组成;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提示实验组中对WC响应的A2神经元中,确实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结论在雌性小鼠A2中,存在对WC通讯声敏感性不同的3种神经元。其中对WC声敏感的神经元主要是PV神经元,它对于不同类型声音的响应特性,有助于解释次级听皮层对通讯声音识别响应和修饰加工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叠肌炎(overlap myositis, OM) 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肌炎相关性抗体、肌炎特异性抗体)、生存情况,并比较OM和其他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368例IIMs患者,其中OM患者占23.9% (88/368)。OM患者女性占85.2% (75/88),中位病程13.5个月,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合并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多肌炎(polymyositis, P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 ASS)分别为60. 2%、3. 4%、2.3%、34.1%。OM患者和非OM患者相比,女性比例高(85.2% vs. 72.1%, P=0.016),病程长[13.5(4.5,48.0)月vs. 4.0(2.0,12.0)月,P < 0.001)]。在临床特点方面,OM患者比非OM患者V型疹(25.0% vs. 44.6%, P=0.001)、甲周红斑(8.0% vs. 19.6%, P=0.013)发生率低,雷诺现象(14.8% vs. 1.8%, P < 0.001)、间质性肺炎(88.6% vs. 72.1%, P=0.001)、肺动脉高压(22.7% vs. 7.5%, P < 0.001)、心脏受累(18.2% vs. 9.3%, P=0.033)发生率高。在免疫学特点方面,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比例低(31.8% vs. 45.0%, P=0.035),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高(58.0% vs. 44.6%, P=0.037),抗核抗体(85.1% vs. 63.4%, P=0.001)、类风湿因子(40.2% vs. 17.8%, P < 0.001)、抗Ro-52抗体(71.6% vs. 56.1%,P=0.038)阳性率高。OM患者和非OM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OM出现脏器受累多见,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7.
  ໎ &#x;         &#x;ß      ì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2):1899
目的对一例因不明原因胎儿期水肿的流产组织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该家系产前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孕妇外周血进行血常规、Rh血型和TORCH检测。采集羊水细胞用于细胞培养和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胎儿引产组织基因组DNA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 采用Agilent''s SureSelect XT Human All Exon V6进行文库制备和外显子捕获, 并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对胎儿及其家系成员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s-WES),并利用SIFT、I-mutant2、PolyPhen-2及PROVEAN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功能预测。利用Alpha Fold 2和PyMOL软件对CDAN1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可视化分析; 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和验证。结果胎儿17周超声提示胎儿全身皮下广泛水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肝脾增大,胎盘增厚,心包缺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均正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CDAN1基因:c.2140C>T(p.Arg714Trp)和c.1264_1265delCT(p.Leu422Glyfs*16)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先证者父亲和母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可能致病性突变,对应的疾病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1型。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胎儿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CDAN1基因突变)导致的胎儿期非免疫性水肿,其中CDAN1基因c.1264_1265delCT为首次报道的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我国西藏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腹型HSP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前长期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3组,对不同海拔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腹痛是腹型HSP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海拔地区的HSP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海拔地区过敏性紫癜患者更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P < 0.01),海拔越高越容易合并肾受累或关节受累。高海拔地区腹型HSP患者的血小板为(512.1±55.0)×109/L,C反应蛋白为11.2 (5.7, 19.4) g/L,显著高于于中海拔、较低海拔患者[分别为(498.3±76.9)×109 /L, 9.5 (4.6, 13.5) g/L和(456.4±81.2)×109 /L, 3.7 (0.2, 8.9) g/L]。HSP治疗有效率为98.9%,不同海拔地区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次住院的患者均合并肾受累且初始治疗未加用免疫抑制剂。结论高原地区HSP并不少见,不同海拔水平发病年龄、性别差异不大,腹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腹部症状且病情更严重,肾受累可能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早期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其与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OAB)患者之间的差异,探索影响IC/BPS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就诊于北京医院等全国多家医学中心门诊的女性IC/BPS患者人口学资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多角度问卷调查并与OAB患者资料进行对比。根据生活质量影响程度,将IC/BPS患者分为轻-中度组与重度组,分析影响IC/BPS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09例IC/BPS患者,平均年龄(46.4±14.3)岁,平均病程(39.4±51.6)个月。与OAB患者相比,IC/BPS组患者的平均病程较长(P=0.008),初次因本疾病就诊的患者比例较低(P < 0.001),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 index, AUA-SI)评分较高(P < 0.00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P=0.016),便秘发生率较低(P=0.006)。IC/BPS对患者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出行社交。IC/BPS相关症状对患者家庭生活的影响程度评分显著高于OAB组(P=0.003),困扰IC/BPS患者的症状前三位分别是疼痛(45%)、尿频(28%)、尿急(17%),IC/BPS患者储尿期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分显著高于OAB患者(P < 0.001),咖啡因摄入(P=0.034)、便秘(P=0.003)可能是影响IC/BPS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IC/BP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咖啡因摄入、便秘可能是影响IC/BPS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泌尿科医生可以建议患者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非活动组99例(SLEDAI≤4)。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及血清25(OH)D水平。结果(1) SLE组25(OH)D水平[10.4(5.6, 15.8)μ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5.5(22.8, 32.3) μg/L,P<0.01];SLE活动组25(OH)D水平为[6.2(3.7, 13.8)μg/L],非活动组为[12.3(7.2, 16.7) 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6.7(4.4,12.9) μg/L]明显低于SLE无肾脏损害患者[13.3(7.4, 18.7) μg/L,P<0.01]。(2)SLE患者中25(OH)D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pro)升高均呈负相关(r=-0.35和-0.39,P<0.01);与补体C3降低呈正相关(r=0.24,P<0.01)。(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抗双链DNA抗体(anti-ds DNA antibodies,ds-DNA)、抗史密斯抗体(anti-Smith antibodies,Sm)、IgG、C3、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4h-pro以及25(OH)D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相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降低是SLE患者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的下降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有相关性,而且可能与LN相关,在SLE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