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白内障术中前房维持器和分体注吸法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前房维持器和分体注吸法清除晶状体皮质的方法。方法:312例372眼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前房维持灌注、分体抽吸皮质的方法清除晶状体皮质,术后观察视力及散光程度。结果:在所有病例手术中容易将切口位置下方的晶状体皮质清除。此法便于操作,能有效清除皮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简便的完全清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切口下皮质的方法。方法在本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用常规I/A直头注吸皮质,切口下皮质清除不完全的47例,按手术奇偶数顺序改用带角度的超声乳化注吸头注吸24例,用自制钝弯针头干吸23例,观察皮质清出效果。结果 23例用钝弯针头干吸患者皮质全部清除干净。用带角度超声乳化注吸头组中3例患者切口下残余皮质注吸干净,其余21例改用钝弯针头干吸,皮质清除干净。钝弯针头干吸均在2min内完成,2例囊袋裂开,1例后囊膜破裂,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切口下皮质的处理,带角度的注吸头与直头相比无明显优势,用钝弯针头干吸效果明显、安全,可以作为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清除晶状体皮质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清除残余晶状体皮质的方法是晶状体核娩出后将切口暂以缝线缝合 ,注吸器针自缝线间隙伸入前后房清除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植入并固定后 ,前房残余的粘弹剂亦需注吸器再次进入前房进行清除[1] 。据我们观察由于是手法抽吸 ,吸力大小无法均衡掌握 ,加之注吸针多次进入前房 ,可造成术中眼球变形、后囊破裂、术后角膜内皮水肿 ,影响晶状体的植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我们采用了一种注吸器针头不进入眼内清除残余晶状体皮质的方法 ,通过对 179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眼球的观察 ,感到…  相似文献   

4.
表面麻醉在白内障非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观察115例(129眼)白内障在表面麻醉下进行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9例术中轻微痛感不影响手术;有7例冲吸皮质时后囊破裂,经过处理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无角膜水肿及上皮脱落现象;均无其他麻醉式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表麻下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是可行的和安全有效的,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无重要的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梁策  陈小梅  陈洁 《眼科》2003,12(1):8-10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90例(102只眼)白内障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麻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为20.04分钟。术后1天及1周视力≥0.5者,分别占67.65%和77.27%。结论: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和特点,探讨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一种手术方法。方法:随机选择387例405眼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和256例278眼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两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投入少,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倍诺喜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倍诺喜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64例(402只眼)白内障患者在倍诺喜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 所有患者在表麻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为12.35分钟。术后1天及1周视力≥0.5者,分别占62.44%和78.11%。结论:倍诺喜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2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病例均恢复理想视力,系统观察1年,有5例前房轻度纤维素性渗出,4例少量前房积血,均经治疗于5天内吸收,23眼晶状体后囊浑浊,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易行,结果与超声乳化手术相同,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并发症原因,总结防治经验.方法 对166例(202眼)白内障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出现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的对策.结果 手术并发症常见虹膜脱出或损伤虹膜、角膜水肿、隧道切口制作不良,后囊破裂.结论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及在基层防盲治盲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09/11278例278眼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78例278眼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脱盲率100%。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适合于在基层防盲治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过熟期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过熟期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选择过熟期白内障45例(50只眼),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4周后趋于稳定.人工晶状体植入位置良好,并发症发生少.结论 过熟期白内障的复明可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摘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开展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23例362眼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观察比较术中后囊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结果:术中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及术后1wk和3mo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价格低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价格低廉,适于基层医院开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0例380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娩核后应用圈套器向前房及囊袋注水冲洗皮质,少量残余硬皮质应用圈套器托出切口外。结果:皮质冲洗干净,无1例使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时致后囊破裂,对角膜内皮无明显损伤,术后第1d所有患者全部复明,脱盲率100%,脱残率达到90.0%,术后第3d脱残率达到93.2%。结论:应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安全、高效,特别是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欠清晰及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方法:426例(496眼)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月,观察矫正视力及眼部情况。结果:54例(56眼)矫正视力低于0.3(11.29%),其中手术并发症22眼(4.43%),术前原有并发症者24眼(4.845),两者并存者10眼(2.02%)。结论手术并发症和术前原有并发症是术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应力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处理的能力,并应重视白内障患才眼部有原的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瞳孔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用T型钩及粘弹剂扩大虹膜,必要时行瞳孔扩约肌放射状剪开,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5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视力:0.05—0.1者2眼;0.1—0.2者4眼,0.3—0.4者9眼;0.4—0.8者8眼;1.0者2眼。结论小瞳孔白内障采用本手术方法,能获得较好视力,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320例(147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生后囊破裂79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后囊破裂79例(79眼)中,切口不当的2例,撕囊不当的12例,水分离不当的2例,娩核不当42例,冲洗皮质不当17例,植入人工晶状体不当4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37例,睫状沟植入32例,缝线固定10例。结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是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切口方位与白内障摘出术后视力和散光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不同方位角膜缘切口与术后视力和散光的关系。方法:77例(87眼)白内障在12名(A组)或在10点半(B组)行小切口非乳化囊外摘出术,在术后不同时间比较两组间视力及散光的差别。结果:在术后第1、3和6月时B组的视力均优于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为了减轻术后反应、减少术后散光、提高视力,对术前散光<1.0D的白内障患者最好在9-12点方位作切口行摘出手术。  相似文献   

18.
田自景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24-122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方法、预防并发症的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42例944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完成手术。结果:术后3mo回访347例504眼,矫正视力≤0.3者27眼(5.4%),其中2眼为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0.3~0.5者102眼(20.2%),0.5~1.0者305眼(60.5%),1.0以上者70眼(13.9%)。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避免了昂贵的手术设备,可安全地将晶状体核娩出,切口自身密闭性能好,实现了小切口和无缝线。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符合贫困地区医院现状。  相似文献   

19.
Cortex removal, especially at the 12 o'clock position, is more difficult with smal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than with planned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n this study an irrigation/aspiration handpiece with changeable tips was used for cortex removal in a large, unselected, consecutive series of smal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procedures. The instrument provided a saf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method of cortex rem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