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食道癌是胸外科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以往的麻醉均使用单腔气管导管,术中术侧肺部不萎陷,使术野不清,术中需暴露视野而使术侧肺被挤压、揉搓,造成术侧肺充血水肿,影响患者术后复苏.单肺通气技术是现代胸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可选择性地进行单肺通气,防止患侧肺的血液、分泌物等进入健侧肺,使术侧肺萎陷,为施术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单肺通气技术用于开胸手术中,不但为手术提供了理想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1],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能有效地分隔双肺通气,减少因外力挤压造成的肺充血水肿.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是胸外科手术实现单肺通气麻醉的传统方法[2].近年来,各种支气管封堵导管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3-4].本科自2011年将单肺通气技术应于食道癌根治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普胸手术病人均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麻醉。结果全部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无气道损伤并发症。听诊法1次插管成功38例,成功率65.5%,2次成功20例。插管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导管到位率为30例(51.7%);改变体位后14例听诊肺隔离不满意。结论使用双腔管的优点:在胸外科手术时,能使术侧肺(或患肺)与健侧肺的通气完全分开,在胸外科麻醉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胸科手术的安全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 4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组(DLT组)和支气管封堵组(BOD组),每组20例。DLT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听诊器听诊确定导管位置并固定;BOD组先常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气道压(PAW)、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声音嘶哑、咽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盲插DLT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及术后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率较BOD组显著升高(P<0.05);BOD组单肺通气(OLV)30 min、60 min患者气道压比DLT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相比更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可减少术后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盲插支气管封堵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程秀玲 《天津护理》2012,20(6):371-372
总结12例实施分侧肺通气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呼吸机报警,防窒息;护理过程中有效防止双腔管移位,确保患者有效的体位,并防压疮发生;实施有效的气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双腔支气管导管分侧肺通气患者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保障分侧肺通气患者的治疗及安全。  相似文献   

5.
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插管常用于开胸手术,其优点是避免患侧分泌物流入健侧,单肺通气( OLV)方便外科操作以及对于肺通气分布不正常的患者如肺大泡、支气管破裂等可以控制通气分布.但双腔支气管插管技术要求较高,盲插法(听诊法)到位率不高, DLT的位置不正确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低氧、高二氧化碳血症、气压伤等 ,甚至导致循环的不稳定.作者观察了 2002年 6~ 11月 60例开胸肺与食道手术,了解纤维支气管镜在 DLT插管定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胸科手术中实行双肺隔离及单肺通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08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DLT气管插管,并配合纤支镜行DLT定位,术中行单肺通气。根据监测,及时调整DLT的位置,保证健侧肺通气顺畅。结果:106例患者成功置入DLT,8例术中有移位,经纤支镜及时调整。结论:正确的运用DLT插管,不断的提高DLT插管技术和术中管理水平。可为开胸手术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及时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插管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胸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DLT隔离双肺、保证健侧肺通气同时,可防止患侧肺的分泌物、血液流入健侧支气管,有助于充分暴露手术野,方便手术操作[1]。但是单肺通气对肺呼吸生理学、血流动力学、呼吸力  相似文献   

8.
肺隔离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隔离技术是指将左、右肺的通气路径分隔开,对一侧肺进行通气,而对另一侧肺进行气体密封,实现选择性单肺通气,阻止血液、痰液或者脓液等污染物由患侧进入健侧造成交叉感染,同时利于更好地暴露胸腔内术野.  相似文献   

9.
双腔导管支气管插管可以使健康肺和病侧肺的呼吸道隔离通气,以防病变或分泌物经支气管播散或发生急性呼吸道梗阻意外;可独立地进行一侧或双侧肺通气及分别吸引两侧肺内分泌物,避免双肺交叉感染;痰量多时,还可按需通过患侧管腔引流肺内分泌物等。因此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常用取消了隆突钩Robertshaw双腔管,虽然插管时减少了对隆突部的刺激,但是插管的深浅度却不易掌握。另外,由于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影响,在插管深度方面往往难以把握。以致反复调节插管的深浅度,这样就降低了插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我们在插管前结合患者所做的气管支气管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从口腔至气管支气管的长度,并成功应用于双腔导管支气管插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双腔气管导管(DLT)可隔离两肺通气,使手术侧肺萎陷,非手术侧单肺通气,防止单侧肺部病变由于手术操作、机械通气等因素向对侧肺扩散,手术侧肺塌陷有利于手术野暴露,减轻胸腔内操作对肺实质的损伤。据报道,在单肺通气中,有9%~27%的患者可发生显著的低氧血症[1]。因此,低氧血症仍然是单肺通气中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胸科手术实施单肺通气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38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时的Peak、CT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地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预警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胸科手术常需单肺通气,大多通过一些气道管材来实旋,常用的有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由于插管和定位比较方便,对肺的损伤小,以及双肺隔离较彻底且可选择性阻塞一侧肺或肺叶,而被广泛应用。支气管封堵导管须从单腔气管导管内置人到需萎陷侧肺支气管内,为保证单肺通气时准确对位的效果,常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来定位。作者采用盲探法完成多例麻醉,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Univent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Univent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T)在择期胸外科手术中用于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72例,术中均需行OLV,随机分为两组:Univent组(U组)和DLT组(D组).观察并记录:(1)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2)术中导管移位次数;(3)肺塌陷质量;(4)OLV期间气道峰压增加率;(5)气道损伤评分;(6)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在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术中导管移动次数及肺塌陷质量上无显著差异:D组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值增加率明显高于U组(P<0.05);U组气道损伤评分和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Univent导管用于OLV时效果确切,与DLT相比可明显减少气遗损伤,降低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气管内置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是实现分肺通气途径之一。双腔支气管导管有2个管腔,将其用于胸科手术中可达到双肺隔离及分肺通气的目的,避免分泌物阻塞健侧支气管和肺,便于控制通气和手术操作。双腔支气管导管有周定的弯曲,没有嵴沟,可避免气管撕裂,同时又降低了导管扭曲的发生率,还可为外科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可对双肺使用不同的呼吸模式,进行不同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7岁,腹外伤致肝破裂.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肝修补术,术中发现膈肌破裂,被胃网膜填塞,予以膈肌修补及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第三天,病人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脉速,左肺听诊无呼吸音.右肺呼吸音弱,胸片示左肺不张占95%,床边面罩加压给氧,症状无改善,急诊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单腔气管导管),机械通气,1 5 min后左肺仍不能闻及呼吸音.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单腔),遂改行双腔气管插管,阻断右侧通气管,行左肺单侧通气,左下肺呼吸音迅速恢复,5 min后左肺满意复张,SpO2达99%.更换胸腔引流管,见原胸管内有纤维素样物堵塞.X线复查示双肺膨胀良好.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毛振北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1020-102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的麻醉处理、术中安全性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VATS患者68例,静脉快速诱导下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用听诊法和纤支镜进行定位。术中单肺通气,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循环和呼吸。结果:全部68例患者无麻醉手术死亡,平均单肺通气时间55min,全组并发一过性低氧血症11例,复张性肺水肿3例。结论:VATS麻醉应做好术前准备,保持良好的双肺隔离,加强围术期的监测,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7.
单肺通气作为麻醉领域内一个比较特殊的通气方式,在为胸外科手术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肺损伤.为减轻或避免围术期肺损伤,通常采用下列措施,如选择合适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呼吸参数、通气模式及非通气侧肺持续低压给氧、应用药物改善氧合、通气侧肺的保护、浅低温以及其他相关肺保护措施.本文就近年来单肺通气期间肺损伤的机制及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期闻非通气侧肺实施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 方法 40例择期开胸单肺通气行肺叶切除患者,随机分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时A组病人非通气侧支气管导管与大气相通,B组病人非通气侧肺给予5cmH2O的CPAP处理。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抽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 结果 A组病人在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PaO2明显降低,而与单肺通气前比较Qs/Qt则明显增高(P〈0.05)。B组病人PaO2及Qs/Qt虽有改变但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PaO2B组较A组高,而Qs/Qt低于A组(P〈0.0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5cmH2O CPAP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队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18例开胸手术的病人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DLV)和健肺通气 (OLV) 时的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和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气道峰压俊升高,胸肺顺应性降低(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发现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何旭 《华西医学》2007,22(2):292-29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肺修补术麻醉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38例肺大泡患者,ASAⅠ~Ⅱ级,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肺修补术。所有患者均选择双腔管插管(Robertshaw)单肺通气。术中监测NIBP、HR、ECG、Spo2、PETCO2、Paw。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7(42~146)min,单肺通气时间平均58(34~120)min。术中BP、HR、Spo2平稳。结论良好的麻醉前准备、双腔管的准确定位、单肺通气技术、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的配合是胸腔镜肺大泡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