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骨性后颅凹测量及其放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椎交界区疾病种类较多,头颅平片对颅底凹陷,后颅凹狭窄、枕大孔狭窄、环枢关节脱位、上颈段椎管狭窄和环枕融合畸形等可明确诊断。骨性后颅凹狭窄在临体上并不少见,国内尚未见这方面较全面的报导。?此,我们进一步探讨骨性后颅凹X线测量的意义和头颅平片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颅底卵圆孔、棘孔和相邻结构变异的X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具干颅骨颅底片的调查,卵圆孔、棘孔及其相邻骨结构除一般大小、形状和轮廓有不同变化外,下列5种变异较为特殊:(1)卵圆孔呈圆形;(2)卵圆孔和棘孔间的骨性变异;(3)蝶导静脉孔变异和双卵圆孔;(4)双棘孔和棘孔缺如;(5)卵圆孔和/或棘孔内后缘缺损。本文阐明了这些变异常与颅中凹原始破裂孔和有关动静脉的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这些变异的出现率虽不高,但容易误认为病理性改变,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3.
CT扫描观察及测量国人颅底卵圆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卵圆形穿刺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而了解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径值是穿刺定位的关键。关于国人卵圆孔的形态、径值的CT表现目前报道较少,我们观测了205例颅底CT卵圆孔的形态和径值,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03年3月~2005年9月颅骨卵圆孔CT扫描205例(410侧),男108例,女97例,年龄26~78岁,平均53·8岁。1.2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 Plus 4单层螺旋CT机,听眉线定位,层厚2mm,骨算法sequance扫描,窗宽1500HU,窗位300HU观测图像。在颅底CT片中可以观察颅底卵圆孔,卵圆孔位于颅中…  相似文献   

4.
国人卵圆孔穿刺深度X线解剖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为探讨国人卵圆孔穿刺深度提供X线解剖依据。方法 :35例颅骨 (70侧 )标本 ,将卵圆孔涂钡后 ,摄取球管向头侧倾斜 2 0°角度的头颅侧位片 ,测量卵圆孔与内耳门中心点到前床突尖端连线 (耳—床线 )之间的距离 (孔—线距 )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左右各组孔—线距值均不能拒绝总体为正态的假设 (P >0 0 5 ) ;左右两侧之间孔—线距值有差别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左侧孔—线距参考值为 (14 .71± 1.4 6 )mm ,右侧为 (15 .5 7± 1.80 )mm。结论 :在X线图像上以耳—床线为基线、孔线距参考值为标准 ,可间接测算卵圆孔的位置 ,推算卵圆孔穿刺时穿刺针进针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作者研究了69例水平锯开的成人颅骨颧颌点、乳突点在颅底的分布和跨侧颧颌点──乳突点连线与颞骨岩锥颅内走向之间的关系。在放有标记的颅骨Frankfurt平面水平颅底轴位片上,测量了跨侧颧颌点──乳夹点连线及岩锥轴线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测量结果:两线重合55例(39.9±3.9%);平行43例(31.2±3.9%);相交40例(29.0±3.9%);跨侧颧颌点──乳突点连线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58.10±1.84°;岩锥轴线与颅正矢状面的夹角为53.45±3.10°。表明跨侧颧颌点──乳突点连线与岩锥颅内走向存在相对一致和几何关系,在x线投照学上,可以作为梅氏位和斯氏位摄影岩锥颅内走向的标志线。  相似文献   

6.
经皮锁骨下动脉(SCA)穿刺是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难点之一。对12例成人尸体标本双侧SCA走行及毗临关系解剖学观察表明,SCA的体表投影点(D点)位于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约1cm处。当动脉的穿刺靶点为D点内1.5cm上约1cm处时,在锁骨中外1/3下2~3cm处进针,角度额状面为(20~30)°,横断面为(10~20)°,深度为4~5cm。20例患者穿刺成功并送入导丝后的X线照片测量显示左SCA位于第一肋外缘中点处,可作为透视下定位点和靶点。SCA穿刺先按体表标志进行,困难时按透视下骨性标志进行,不成功则采取经股动脉插管,入左SCA,透视引导下穿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颌面部病变侵犯中颅窝底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CT横断和冠状面检查显示有中颅窝底破坏的颌面部病变50例,所有病变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CT显示中颅窝底破坏方式可分为4型:Ⅰ型:颅底骨质吸收,又分为Ⅰa(颅底骨外板吸收,内板未受侵,18例)和Ⅰb(颅底骨内板受侵,13例);Ⅱ型:颅底的孔、管扩大(6例);Ⅲ型:颅底骨质硬化(2例);Ⅳ型:Ⅰ和Ⅱ型(11例)并存。50例中,CT显示颅底破坏的常见结构为翼突(36例)、蝶骨大翼(31例)、蝶骨体/窦(26例)、翼管(23例)、卵圆孔(26例)及圆孔(23例)。50例中,除5例为病变直接侵犯中颅窝底外,其余45例均是自凳面深部间隙侵犯中颅窝底,这些间隙分别是:颞下间隙(31例)、翼腭窝(34例)和咽旁间隙(11例)。CT上显示有颅内结构(海绵窦、大脑颞叶/脑膜和垂体)受侵者25例,其中表现为Ⅰa型3例,Ⅰb型12例,Ⅱ型4例,Ⅲ型1例和Ⅳ型5例。结论 骨吸收是颌面部病变侵犯中颅窝底的主要CT表现。颌面深部间隙是颌面部病变破坏中颅窝底的主要途径。 颌面部病变的颅内侵犯与颅底内板吸收和中颅窝底孔、管的受侵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侵犯前中颅窝的MRI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鼻咽癌向前、中颅窝侵犯的MRI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9例有颅神经损伤并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病例,用1.0T磁共振机,行头颅、鼻咽部轴位和冠状面T1WI、T2WI和矢状面T2WI扫描,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分别行轴位、冠状面、矢状面T1WI扫描。结果(1)前颅窝受侵13例,筛窦受侵3例,眶尖、球后受侵4例,两者同时受侵6例。(2)中颅窝受侵38例,蝶骨体破坏32例,蝶窦肿块25例,破裂孔异常20例,卵圆孔异常28例,蝶鞍破坏6例,海绵窦受侵35例。结论鼻咽癌经破坏颅底骨质、进出颅腔的自然骨性通道和两者并存的3种途径向前、中颅窝侵犯,MRI能准确显示侵犯途径和程度  相似文献   

9.
许多头颅外伤、鼻咽癌以及有关颅底疾病的患者常常需要摄颅颌下顶位片,由于这些病人头颅后仰受到一定限制,所以用常规投照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我科近几年来采用坐位投照方法,效果较好,观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根据所用的X线机特制一把木椅,比一般椅子要高10cm,靠背向后倾斜角度比一般椅子稍大,并且使靠背横档呈一定弧形,从而使患者舒适。我科使用的仪器为SIEMENS1000mAX线机,特制木椅的脚高为55cm,靠背离50cm,靠背后倾斜角为14°,横档圆弧半径为60cm(仅供参考)。1.2胶片20cmX25cm(8X10)直放,如滤线器固定于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X线头颅定位投照法拍摄儿童鼻咽侧位片。方法:对3—13岁儿童41例行侧位X线头颅定位摄片,8例同时摄常规鼻咽侧位片。结果: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的摆位简单、准确,可重复性强。对鼻咽部各类结构显示良好。结论:X线头颅定位片显示鼻咽侧位解剖结构清楚,适用于鼻咽部的各类影像学诊断测量,尤其便于对属于软组织结构的儿童腺样体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严金明  刘冬  张兴云  秦波  王波  郭伟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27-1330
目的:提高盆底失弛缓征排粪造影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明确诊断为盆底失弛缓征患者及20例排便正常者的排粪造影X线影像,在侧位照片上测量力排时和提肛时的肛直角(ARA),并计算两组的肛直角差。结果:病例组力排时和提肛时肛直角及其差分别为(96.8±3.9)°、(85.3±2.1)°、(9.8±5.1)°,对照组分别为(120.5±7.8)°、(80.2±6.5)°、(41.6±3.9)°,两组肛直角差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2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力排时和提肛时肛直角变化较小,为(7.6±1.8)°,且力排肛直角〈90°;1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力排、提肛肛直角变化很小,仅(2.8±1.3)°,且力排肛直角≤90°;3例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力排肛直角增大(〉100°),肛直角差较大,为(12.6±4.1)°。三者两两比较肛直角差之间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提肛、力排肛直角及其变化对盆底失弛缓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髋关节正位平片的检查和测量,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病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共69个髋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测量其CE角(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角)和髋顶切线角。结果:CE角最大27°,最小-25°,平均11.2°。sharp角最大59°,最小49°,平均55.6°。髋顶切线角全部为零度和负角,零度28髋,负角41髋。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为髋臼顶及边缘骨质增生硬化,髋臼和/(或)股骨头囊变,以髋臼更为明显。结论:X线正位平片可良好地显示髋关节骨结构,结合CE角、sharp角、髋顶切线角等相关测量,骨盆正位片目前仍是放射科诊断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病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缪一艇  王勇  张浩  邹诣  童凌云   《放射学实践》2012,27(6):661-66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23例,按入路血管分为肱动脉组(5例)和股动脉组(18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达到90min以及60min(P<0.05);但肱动脉组无并发症发生,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11%(P<0.05)。结论:经肱动脉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选择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成荣   《放射学实践》2012,27(2):209-211
目的:探讨床旁DR摄影平板探测器在倾斜X线管进行摄影时,斜射效应与X线管角度的关系。方法:使用Shimadzu Mobile DR(MUX-100)系统,X线管分别倾斜0°、15°、20°、30°、40°对R-1型矩形波测试卡进行摄影,计算X线管不同倾斜角度的调制传递函数(MTF)。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X线管不同倾斜角度的MTF系数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预采样MTF曲线的位置越低,X线管倾斜40°的MTF曲线处于最低位置。斜射效应对低频组织结构影响小,对中高频组织结构影响较大。与X线管倾斜0°的MTF参数比较,倾斜15°的MTF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5,P=0.059),倾斜角为20°、30°、40°时的MTF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为-2.558、-2.688、-2.688,P值均<0.05)。结论:对于床旁DR平板探测器,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斜射效应越严重。X线管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15.
秦晓辉  陈燕 《武警医学》2015,26(2):156-158
 目的 研究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 寻找喉罩全身麻醉下, 颈内静脉穿刺适合的入路, 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喉罩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0例, 应用超声波扫描术,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 在喉罩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结果 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 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 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5), 动脉重叠率逐渐增高(P<0.05)。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位置, 喉罩置入后, 与相同转头角度喉罩置入前比较, 动静脉夹角明显减小(P<0.05), 而动脉重叠率明显增高(P<0.05)。锁骨上窝2 cm位置, 喉罩置入对动静脉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转头与喉罩置入充气可改变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 增加穿刺难度, 了解这一变化规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 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伤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蔡爱群  陈俊伟  陈雪吟  李仰康  周修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6-1098
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对食管憩室并食管及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X线钡餐检查、纤维内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憩室并食管、贲门癌的X线表现。结果:18例中,单发憩室15例,多发憩室3例,其中最多1例有5个憩室。3个有液气平面。11例食管憩室位于肿瘤之上,7例憩室与肿瘤重叠。食管癌15例,贲门癌3例。憩室X线表现为囊袋状或尖角状钡影突出,肿瘤处黏膜不规则中断破坏、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形成,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度差,对比剂通过缓慢。结论: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憩室并食管癌、贲门癌最简单、可靠、安全的方法,并能为内镜提供准确的定位,避免憩室穿孔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显影特点。方法:搜集卵巢肿瘤行腹盆部CT增强扫描患者104例122侧(原发肿瘤72例79侧,转移肿瘤32例43侧),根据肿瘤直径大小进行分组,A组≤4.0cm(28侧),B组3~5cm(50侧),C组≥5.0cm(44侧),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肿瘤供血动脉重建,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不同直径肿瘤的供血动脉显影特点。结果:122侧卵巢肿瘤总的供血动脉显影率为89.3%(109/122)。79侧原发性和43侧转移性卵巢肿瘤供血动脉显影率分别为88.6%(70/79)、90.7%(39/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OB显影率分别为77.9%(95/122)、53.3%(65/1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中,OA显影率分别为53.6%、80.0%、90.9%,OB显影率分别为28.6%、38.0%、86.4%。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卵巢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其特点,随着肿瘤增大,供血动脉显影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群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的MSCT测量,得到国人该距离的正常值及其变异情况,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削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扫描面HR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女性(5.29±2.44)mm,右侧(4.55±2.21)mm,左侧(6.04±2.45)mm;男性(5.54±2.58)mm,右侧(4.99±2.46)mm,左侧(6.09±2.61)mm;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左、右侧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按年龄分组(≤18岁,19~35岁,36—60岁,〉60岁),女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60岁组与19~35岁组、36~6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18岁组与19—3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性别差异统计分析,≤18岁和19~35岁这两个年龄组男、女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获得的数据,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MRI观察健康成年人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71例,女79例。按年龄分为3组行膝关节MRI扫描,其中青年组20~29岁,中年组30~49岁,老年组≥50岁。在MRI T2WI图像上测量髁间窝宽度及高度,并分析髁间窝高度、宽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青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2.36±1.93)mm,髁间窝高度为(30.14±3.39)mm;中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0.98±1.71)mm,髁间窝高度为(28.41±2.51)mm;老年组50例,男21例,女29例,髁间窝宽度为(19.65±2.89)mm,髁间窝高度为(27.27±2.46)mm。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0,P<0.000),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5,-0.378。各组髁间窝高度及宽度的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间窝的宽度、高度与年龄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髁间窝宽度与高度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MRI是测量髁间窝大小的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髂-股动脉解剖学研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350例,所有病例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的垂直距离为(5.71±13.64)mm。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组分别为(121.20±12.87)、(85.38±13.48)、(82.59±14.48)、(42.56±10.91)、(41.38±10.71)mm,女性组分别为(127.35±13.78)、(92.43±13.59)、(89.11±13.10)、(36.27±10.82)、(36.45±11.25)mm。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组分别为(41.63±14.29)°、(25.83±12.31)°、(25.70±12.38)°,女性组分别为(43.40±11.37)°、(24.89±11.15)°、(21.80±10.98)°。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髂-股动脉及其与髂嵴、股骨头的位置关系,是髂-股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和介入治疗前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