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RNA(miR)-23a通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对颈椎后纵韧带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间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OPLL组)、50例颈椎外伤非OPLL患者(对照A组)和50例颈椎病非OPLL患者(对照B组)颈椎后纵韧带组织,培养后纵韧带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组细胞miR-23a、Cx43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ingt检测Cx43蛋白的表达。取OPLL组对数期后纵韧带细胞,分别转染miR-23a agomir质粒(miR-23a过表达组)、miR-23a antagomir质粒(miR-23a低表达组)、agomir NC质粒(转染对照组),未经处理的后纵韧带细胞为空白组。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3a与Cx43的靶向关系;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矿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ingt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A、B组比较,OPLL组miR-23a表达降低,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空白组、转染对照组比较,miR-23a过表达组miR-23a表达量升高、Cx43 mRNA表达量降低,miR-23a低表达组miR-23a表达量降低、Cx43 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miR-23a可有效抑制野生型质粒荧光素酶活性;与空白组、转染对照组比较,miR-23a过表达组矿化面积百分比、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p-ERK1/2/ERK1/2蛋白表达降低,miR-23a低表达组矿化面积百分比、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p-ERK1/2/ERK1/2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OPLL病理条件下,颈椎后纵韧带细胞中miR-23a异常低表达,通过靶向上调Cx43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疾病.该病常见于颈椎,在亚洲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男性多见,可与其他脊柱退行性病变并存[1].目前认为OPLL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及机械应力刺激等.本文就OPLL遗传基因研究做一归纳,并阐述了在机械应力环境下易感基因对OPLL发病的影响;此外,本文又简述了微RNA(microRNA, miRNA)在调节OPLL易感基因成骨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探讨遗传因素(OPLL易感基因及miRNA)在OPLL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附着于椎体后缘的后纵韧带在多因素作用下发生异常增厚和骨化的现象,是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可导致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1]。目前,OPLL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仍然有限。有文献[1]报道,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OPLL的发生。目前已知有多个基因(COL6A1、COL6A6、TLR1、FGFRI、BMP2、Runx2等)与OPLL的发生、发展有关[2-4],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GF-β/BMP)、c AMP/PKA、MAPK、Wnt、JAK/STAT、Pi3k/Akt等[5-10]。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骨化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症术后骨化进展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5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2例,女23例;年龄40~73岁,平均56.3岁;随访时间1~6年,平均3.1年.颈椎前路手术36例,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手术5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X线、CT及MR影像学资料对骨化进展情况进行测量,并通过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涉及C3OPLL、伴胸椎OPLL、骨化类型、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及改善率与骨化术后进展的关系.结果 95例颈椎OPLL术后随访患者中,术后骨化进展39例,男28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41~71岁,平均55.9岁;年龄≤49岁12例,50~59岁12例,60~69岁12例,年龄≥70岁3例.颈椎OPLL后路手术后骨化进展有35例,而前路手术后骨化进展仅4例.以骨化物长度和(或)厚度进展≥2mm为标准,单纯骨化长度进展4例;骨化长度、厚度均进展33例;单纯骨化厚度进展2例.骨化长度进展2~20 mm,平均(7.74±4.71)mm;骨化厚度进展2~6 mm,平均(2.67±1.51)mm.在术后1~3年内骨化进展速度呈下降趋势,4~6年骨化则有部分加速趋势.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在术后3年内达到最佳值.统计结果 显示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以及涉及C3OPLL明显相关.结论 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有相当的发生率,涉及C3OPLL、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手术、年轻的颈椎OPLL患者其骨化进展率相对较高.在中短期(1~6年)随访时间内,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受骨化进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应力的变化.[方法]选择C4/5节段孤立型、混合型和节段型OPLL患者和正常人各1例行CT扫描,采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 10.0和Hypermesh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6.12软件计算在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完整随访手术治疗的颈椎OLF合并OPLL患者18例,一期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术后严密观察6~9个月,一期术后症状改善有限,影像学检查发现前方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切除骨化的韧带+植骨内固定术。术前、一期和二期术后行JOA评分并计算恢复率,测量颈椎前凸值,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前凸值、JOA评分和恢复率。结果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不全瘫痪症状加重者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脑脊液漏3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麻痹2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术前JOA评分(7.2±1.3)分,颈椎前凸值(5.7±4.1)°;一期术后JOA评分(12.6±3.8)分,改善率为(51.6±19.3)%,颈椎前凸值(9.3±3.8)°;二期术后JOA评分(14.8±1.6)分,改善率为(72.7±13.4)%,颈椎前凸值(15.5±3.2)°。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椎前凸值在一期、二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OLF合并OPLL患者术后JOA评分、恢复率和颈椎前凸值,是治疗OLF合并OPLL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压迫脊髓神经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中颈椎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颈椎OPLL首先发现于日本,并被认为是引起东亚患者颈椎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颈椎OPLL好发于50~60岁的东亚人群,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据统计东亚人群的发生率为1.9%~4.3%,北美以及欧洲也有零散报道,但发生率远低于东亚人群,为0.1%~1.7%。目前对于颈椎OPLL的发生机制仍无定论,人群筛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椎管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逐渐发生骨化,并由此引发椎管狭窄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损害,其病因尚待明确。该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有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等症状。1960年,日本学者Tsukimoto根据尸检结果对此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ama将其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该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疗措施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颇具争议。因此,本刊特邀请了多位在该领域内颇具治疗及研究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专家们从各自经验出发,通过多个角度探讨了手术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希望各位同道阅读之后能加以参考,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病理性异位骨化,多见于颈椎,常独立或合并其他病变对脊髓神经根形成压迫。在年龄≥65岁的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34%。日本学者对该病研究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OPLL是一种基于多基因与环境等其他因素相关的复杂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对OPLL的基础研究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OPLL的基础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病理现象,在其组织学上表现为脊柱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在放射影像学上则表现为位于椎体或椎间隙后方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区。本病多见于颈椎,其次为胸椎,而腰椎发病率很低,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本病的诊断有了明显提高。自1998年3月-2003年11月,共收治15例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467岁,平均55·7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21个月;均经手术及病检证实。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椎间盘退行性改变(IVD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共纳入60名患者的92个骨化相关节段。使用X射线评估颈椎节段运动范围(ROM),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骨化厚度、椎间盘高度,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椎间盘信号丢失和颈椎椎管狭窄的新型MRI分级。根据骨化是否穿过椎间隙分为覆盖组(骨化穿过椎间隙)和无覆盖组(骨化不穿过椎间隙),比较分析两组影像学参数;分析影像学参数与OPLL患者相应水平的IVDD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2个骨化节段分为无覆盖组(仅包括节段型)40个骨化节段和覆盖组(包括局灶型、连续型和混合型)52个骨化节段。两组在影像学参数比较上,与无覆盖组相比,覆盖组的ROM相对较低(P<0.05),骨化块较厚(P<0.05),椎间盘高度较大,椎间盘信号较亮(P<0.05);而在颈椎椎管狭窄的新型MRI分级比较上无差异(P>0.05)。两组影像学参数与OPLL患者相应水平的IVDD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上,特定骨化厚度与椎间盘信号丢失呈负相关(r=-0.443;P<0.05),与特定椎间盘高度呈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7):628-63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C-OPLL),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病理现象,是指颈椎椎体的后纵韧带发生病理变化,导致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并由此引发颈椎椎管狭窄以及颈脊髓、神经根受压等损害的一种起病隐匿、慢性进展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C-OPLL的实验性研究等报道逐渐增多,人们对其认识得到更进一步加深,本文将结合目前研究成果对C-OPLL病因学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黄韧带骨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深化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 (OLF)的认识。方法 复习并分析 1987年 10月至 1997年10月证实为颈椎OPLL合并OLF ,并经过治疗的 9例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9例OPLL合并OLF均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获得显著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颈椎OPLL合并OLF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后路椎板成形手术为治疗此种病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 inal ligam 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OPLL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50(120~180)m 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00(300~800)m l。随访3~18个月,术后15月JOA平均改善率53.35%(18.3%~85.7%),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本组2例术后有节段性神经根麻痹,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其它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神经根,临床上可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根据矢状位影像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局限型及萌芽型。萌芽型是后纵韧带骨化的早期形式。典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MRIT1象上表现为前方椎体骨髓与后方脊髓间低信号或等信号带,在T2象上位于前方椎体骨髓与后方硬膜囊间,在CT上则直接表现为阳性骨化灶。硬膜囊骨化有单层象和双层象两种CT表现,后者更富特异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在椎间孔内有三种形态。骨密度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间有一定相关性,研究骨密度对理解其起因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9):1615-1617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未明、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的进展性疾病,主要以增厚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为特征.由于患者数量有限,病程漫长,因此OPLL大规模研究分析难度较大.近年来,OPLL病因学和病理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发现的OPLL危险因素包括特定易感基因、微小创伤、激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一系列相关疾病等.OPLL病理机制的早日阐明,将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有望为手术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改善疾病预后.现就OPLL的病理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颈前路骨块切除及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优良率达80%。结论:不同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治疗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T-OPLL)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因本病常常导致严重脊髓压迫甚至截瘫,临床症状凶险且进行性加重,而保守治疗常常无效,需选择手术治疗。T-OPLL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可能与基因、饮食及环境因素有关[1]。日本发病率较高,有学者对志愿者的普查显示胸椎OPLL的发病率为颈椎的1/4(颈椎发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