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对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通过构建约氏疟原虫BY265株18S rRNA外标准品质粒,与小鼠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TaqMan RT-PCR分析模型。用不同剂量(0.05×105 、0.1×105、0.5×105、1×105和2×105个)约氏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感染BALB/c小鼠,42 h后处死小鼠取其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反应,以小鼠肝脏虫荷指标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1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CpG组、Cp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CpG组和CpG对照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脱氧寡核苷酸1826(ODN1826)及其对照(ODN1826 control)各30 μg,PBS对照组注射0.01 mol/L PBS溶液 200 μl。24 h后各组每鼠感染100个子孢子,于感染后42 h处死小鼠取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定量分析感染疟原虫24 h前CpG ODN预处理小鼠肝脏虫荷的变化。 结果 构建的约氏疟原虫外标准品质粒所插入的BY265株18S rRNA基因与17XNL株18S rRNA基因相似性为98%,它与小鼠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小鼠肝脏虫荷与唾液腺子孢子感染量的正比关系。感染疟原虫24 h前给予CpG ODN处理,CpG组小鼠肝脏虫荷为CPG对照组的1/5(0.28/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适用于红前期疟原虫(肝脏)虫荷指标的研究。CpG ODN能显著抑制红前期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株(Py17XL)感染小鼠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s)对辅助性T细胞17型(Thl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Py17XL)、Toll样受体4(TLR4)阻断组(Py17XL+TLR4)、Toll样受体9(TLR9)阻断组(Py17XL+TLR9)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Py17XL+TLR4+TLR9),每组3只。感染前1 d,腹腔注射10μg抗-TLR4单抗(TLR4阻断组)或50μg抗-TLR9单抗(TLR9阻断组)阻断DCs的功能,注射体积为0.4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4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10~6 Py17XL感染的红细胞。感染后第0、3和5天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同时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中CD11c+TLR9+和Th17细胞数量变化,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DCs阻断模型构建成功。感染后第5天,感染组、TLR4阻断组、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28.0%、29.0%、31.0%和16.3%;感染后第7天,原虫血症分别为43.3%、47.5%、32.5%和8.0%,感染组和TLR4阻断组小鼠全部死亡,其余阻断组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与感染组比较,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生存期明显延长至11 d和15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TLR9阻断组和TLR4联合TLR9阻断组Th17细胞数量分别为1.2%和1.4%,与感染组(1.9%)相比,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TLR4联合TLR9阻断组小鼠IFN-γ和IL-10水平分别为(232.4±15.5)pg/ml和(1 791.2±58.2)pg/ml,与感染组[(90.7±50.1)pg/ml和(962.6±409.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y17XL感染小鼠过程中DCs调控了Thl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DCs阻断(Py17XL+TLR4+TLR9)后,感染小鼠原虫血症降低,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3.
约氏疟原虫对小鼠具有高度的感染力,每鼠接种5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时,66.6%的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伯氏疟原虫的接种剂量如低于1×10~6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只能使部分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两种鼠症原虫用相同剂量接种小鼠后,原虫血症的出现时间前者早于后者。接种约氏疟原虫的阳性小鼠能自然转阴,不引起小鼠死亡;但接种伯氏疟原虫后的阳性小鼠则不能自然转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脂多糖(LP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L,Pyl7×L)感染早期的调节作用。方法 6~8w、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 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d2静脉给予LPS(25μg/只)。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小鼠脾脏树突亚群及其表面TLR4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约d15均自愈,LPS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在感染后d5-8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d3和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3,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细胞培养初始活化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P.y17×L感染早期,LPS可通过激活TLR4强化DC成熟进一步强化Th1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原虫血症,这将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单抗敲低或过继自然杀伤(NK)细胞,探讨NK细胞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24只C57BL/6健康小鼠取肝脏,制备NK细胞,用白细胞介素-15 (IL-15)、IL-2、IL-18活化NK细胞。40只C57BL/6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单抗组、IgG组、生理盐水组、NK细胞组、PBS组等5组,每组8只,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单抗组、IgG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于感染前1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抗NK1.1单抗(100μg/鼠)、IgG (100μg/鼠)、生理盐水,每次200μl/鼠;NK细胞组和PBS组小鼠于感染后4周开始,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次活化的NK细胞(1×10~5/鼠)、PBS,每次200μl/鼠。感染后6和8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肝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NK细胞比例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Ⅰ-C)、Ⅲ-C、Ⅳ-C、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 mRNA相对转录水平等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感染后6周,单抗组肝NK细胞比例为(2.56±0.47)%,低于IgG组的(4.75±0....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疟原虫感染小鼠后对亚硝酸钠诱发急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影响,用5周龄雄性健康小鼠作实验对象。将饲养于同样条件下的小鼠分成2组,一组在感染NK65株伯氏疟原虫后2~6日内,逐日采血观察血中高铁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一组为非感染的对照组。结果提示感染组在原虫接种后第5日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达4.22%,第6日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本刊2017年第35卷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题名为《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对Th17分化和功能的调控作用》的文章所陈述的方法——用抗TLR9抗体来阻断小鼠体内树突细胞功能,提出异议,因为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显示,TLR9总体上是一个细胞内受体,注射抗TLR9抗体无法有效阻断体内TLR9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感染早期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 17XL,Py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待全部小鼠自愈后用同种疟原虫株再次攻击。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被动转移实验评估免疫血清的保护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中T、B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2/3小鼠能够完全抵御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仅1/3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原虫血症,且于再感染后第8d自愈;免疫血清显著抑制初次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并延长其生存期;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早期脾CD4+T细胞、B220+和B220lowCD138+(浆细胞)亚群数目显著增加。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宿主抗再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记忆性T、B细胞可能为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用鼠疟模型实验表明,母体抗疟原虫的IgG类抗体可被动转移给子代,对初次感染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性,但这种抗体可抑制疫苗产生获得性免疫力。本文报道用IgM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增强鼠疟血液期疫苗的免疫应答。以感染约氏疟原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P3-X63-Ag8.653骨髓瘤细胞加聚乙二醇融合,获得对约氏疟原虫特异的IgM类单克隆抗体。对正常BALB/c×C57BL/6小鼠的子一代进行单次静脉注射5×10~7福尔马林固定的约氏疟原虫(FFPY)加百日咳杆菌产生一过性的原虫血症后出现完全无虫的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瘦素(leptin)蛋白转基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li)对感染小鼠体质量的影响。方法设计并构建含小鼠瘦素基因的疟原虫CRISPR/Cas9重组质粒,该质粒两端带有约氏疟原虫17XNL株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5′和3′同源序列,将外源的小鼠瘦素基因经同源重组插入至MIF基因编码区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YC-MIF-Leptin。将该重组质粒电转入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内,通过尾静脉注射该裂殖体感染雌性昆明小鼠1只,经乙胺嘧啶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克隆。将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各1只,取眼球血和尾静脉血,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瘦素在疟原虫内是否成功表达。将含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1×104接种量)的200μl PBS尾静脉注射感染C57BL/6小鼠各5只,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每两天记录并统计小鼠原虫血症及体质量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了含瘦素基因和疟原虫MIF同源重组序列的重组质粒PYC-MIF-Leptin。转基因疟原虫DNA测序结果证实,瘦素基因整合入MIF基因下游,并在疟原虫中成功转录。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疟原虫能够表达小鼠瘦素蛋白。转基因疟原虫组17 d体质量下降尤其明显,为(17.26±1.40)g。野生型疟原虫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而转基因疟原虫组体质量下降达10.7%(P0.05)。两种疟原虫都在原虫血症达到10%左右时开始下降,但是转基因疟原虫增殖速度较快,最终在23 d左右均消失。结论表达瘦素基因的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可降低感染小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