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何首乌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4h、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6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 h;给药2 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何首乌水提组分剂量在(5.5~30.75)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5~24.5)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艾叶不同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ALT、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结果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对小鼠单次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小鼠单次灌服8.0g/kg的艾叶水提组分和0.34 mL/kg的艾叶挥发油组分后,血清ALT、AST值随时间不同造成肝损害程度不同:艾叶水提组分ALT、AST均在药后2 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约达72h。艾叶挥发油组分ALT在给药后4 h、AST在给药后6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约72 h;均可导致肝脏指数明显升高,艾叶水提组分在8.0、5.6、3.92、2.74、1.9、1.33g/kg剂量范围内、艾叶挥发油组分在0.34、0.27、0.23、0.19、0.15、0.13 mL/kg剂量范围内,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剂量的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服艾叶不同组分均可造成一定的急性肝损伤,其对肝损伤均呈现有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 h;水提组分给药6 h后即可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 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水提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个别细胞变性坏死;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出现广泛的气球样变、玻璃样变、嗜酸性变性等,有假小叶形成;72h后肝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仍有个别细胞核固缩;醇提组分给药4 h后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 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醇组分6 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部分肝细胞核固缩;12 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间质细胞变性坏死;72h后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北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46.05~61.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45~15.02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光镜下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病理损伤更严重。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养血生发胶囊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养血生发胶囊,观察给药后小鼠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计算肝、肾、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分别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灌胃较高剂量养血生发胶囊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8h;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药后48h可恢复至正常值.养血生发胶囊剂量在(2.50~12.0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豆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及醇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6h、4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分别在灌胃较高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后6h、4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均升至最高,给药后48h均可恢复至正常值;山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1.789~3.49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2.779~5.427)g·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水平升高显著。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结论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血清ALT、AST、TBI水平均在灌胃较高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后2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给药后72h可恢复至正常值;剂量在(4.46~25)mL·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水平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艾叶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结果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对小鼠多次给药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ALT、AST在给药后1天即有明显升高3,天肝毒性明显,可持续到7天。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后7天之内,水提组分在(1.17~9.0)g.kg-1剂量范围、挥发油在(0.13~0.25)mL.kg-1剂量范围之内,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AKP、TBI升高,ALB降低,肝体比值增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肝毒性作用程度挥发油>水提组分。结论多次给小鼠一定剂量的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8.
半夏水提组分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半夏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62.5 g·kg-1半夏水提组分,按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给药后按处理时间点依次为0(即空白对照组),0.5,1,2,4,8,12,24,48,72h,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设定半夏水提组分82.5 g·kg-1、70.1 g·kg-1、59.6g·kg-1、50.7 g·kg-1、43.1 g·kg-1、36.6g·kg-16个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1次,空白组给蒸馏水,于给药后4h按上述方法测定血清ALT、AST及肝组织镜检.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62.5 g·kg-1的半夏水提组分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4h,持续约48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水提组分在给药后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水提组分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水提组分后,肝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脂肪变性以及部分点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半夏水提组分可造成小鼠肝毒性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连续7天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分别于给药后第1、3、7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总胆红素(TBI)、白蛋白(ALB)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在给药后第1天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低剂量组未对小鼠肝脏造成明显损伤,高、中剂量组会使小鼠血清中ALT、AST、AKP活性升高,TBI含量升高,ALB含量下降;给药后第3天山豆根水提、醇提各剂量组小鼠出现烦躁,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血清中上述肝功能指标变化明显,肝体比值增大,并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点状坏死等病理变化;给药后第7天观察上述症状依次加重.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比醇提组分明显.结论 多次给小鼠高、中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且水提组分的肝毒性大于醇提组分,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体比值,另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2.68g·kg-1、2.14g·kg-1、1.72g·kg-1、1.37g·kg-1、1.10 g·kg-1、0.88 g·kg-1,空白组给同体积蒸馏水,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1.77 g·kg-1 的半夏酸水渗漉液,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2h,持续时间约达72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酸水渗漉液在给药后2~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酸水渗漉液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后,可致肝细胞部分出现灶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可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毒性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体表现为血清ALT、AST值升高甚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且呈明显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结果 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多次给药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ALT、AST在给药后1天明显升高,以AST为更敏感,一直持续到7天.药后7天之内,水提组分在(0.78~15.0)g·kg-1剂量范围之内、醇提组分在(0.78~ 6.0)g·kg-1剂量范围之内,与正常组比较,香加皮水提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ALP、TBI升高,ALB降低,肝体和肾体比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作用程度>水提组分.结论 多次给小鼠一定剂量的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北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给小鼠灌胃北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1、3、7天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清蛋白(AL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水平,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可致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增高,ALT、AST在给药后1天明显升高,以AST为更敏感,一直持续到7天。肝脏重量和肝体比值增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水平增加,血浆清蛋白(ALB)降低;上述变化随给药次数和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多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即肝功指标的改变,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损伤的作用程度。方法连续7天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观察小鼠一般状况,于给药后第7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总胆红素(TBI)、白蛋白(ALB)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高、中剂量组在药后第7天可致小鼠体重增长缓慢,血清中ALT、AST、AKP活性升高,TBI含量升高,ALB含量下降,肝脏指数增大,并出现肝细胞病理组织学变化,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比醇提组分明显。结论多次给小鼠高、中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既可致肝功能指标的改变,又可致肝细胞器质性病变,且水提组分的肝毒性大于醇提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及柴芩清宁胶囊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在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组、复方氨酚烷胺片组、美扑伪麻片组、柴芩清宁胶囊组,各给药组根据给药后取血时间随机分为给药后1、2、4、8、12、24、48、72、96 h 9个亚组,3种西药给药剂量均为425.98 mg/kg(以对乙酰氨基酚水平换算),柴芩清宁胶囊给药剂量为3 680.50 mg/kg;在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3种西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66.24、425.98、681.57 mg/kg,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 437.70、2 300.31、3 680.50 m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于给药后12 h取血。给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在相应时间点取血及脏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计算肝脏、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柴芩清宁胶囊1 437.70~3 680.50 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水平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425.98 mg/kg后,随给药后时间延长,小鼠出现怠动、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12 h最为明显,24~72 h消失;血清ALT、AST和ALP水平不同程度增加,均在给药后12 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分别约达72、24和24 h;肝脏、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 3种西药266.24 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3种西药425.98和681.57mg/kg剂量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且呈剂量相关性;681.57 mg/kg剂量可导致肝脏脏器系数明显升高,脾脏、胸腺脏器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单次ig柴芩清宁胶囊3 680.50 mg/kg对小鼠不造成肝损害;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和美扑伪麻片均可对小鼠造成一定的急性肝损伤,且肝损伤均呈现一定的“时-毒”和“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发挥抗炎药效剂量下出现的伴随毒副作用进行观察与研究,为阐明其"毒性-功效"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小鼠巴豆油耳肿胀模型和琼脂肉芽肿模型,并分别给小鼠灌胃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连续3天和7天,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肌Of(Cr)、尿素氮(BUN)含量变化并取肝、肾称重计算脏体比值.结果 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药效剂量的鸦胆子水提和醇提组分均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和琼脂致小鼠肉芽肿,且水提组分的肿胀抑制率高于醇提组分,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给药后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体比值均无明显变化,Cr、BUN含量及肾体比值升高,醇提组分的升高幅度大于水提组分,"量-毒"、"时-毒"关系较明显.结论 药效剂量的鸦胆子水提、醇提组分对急慢性炎症均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同时可对肾脏产生一定的伴随毒副作用,其毒副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DPPD)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可卡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C57BL/6N小鼠,DPPD(200,400,800 mg·kg–1/d,ig)预给药4 d,末次给药30 min后,sc可卡因70 mg·kg-1造模,24 h后处死,测定血清ALT,AST,LDH的活性及肝脏MDA含量,观察肝脏病理变化。DPPD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采用♂ICR小鼠,DPPD预给药3 d(给药剂量同前),末次给药30 min后,sc可卡因20mg·kg-1造模,记录小鼠0-180 min的活动次数。结果:可卡因70 mg·kg-1致部分小鼠死亡(5/7),存活小鼠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MDA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病理损伤明显,而DPPD预给药组无死亡,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肝脏损伤明显改善,呈剂量-效应关系;DPPD抗可卡因神经毒性研究发现,DPPD预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DPPD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蓉  黄伟 《中国药物警戒》2012,(11):641-645
目的对吴茱萸水提组分发挥镇痛药效剂量下出现的伴随毒副作用进行观察与研究,为阐明其"功效-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扶他林组、吴茱萸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7天,末次药后90min采用小鼠腹腔注射醋酸致痛法及小鼠热板法疼痛模型,观察吴茱萸水提组分对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及热痛阈值的影响;除观察小鼠毒性症状外,检测血清和肝脏组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计算肝、肾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和明显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值,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给药期间,小鼠出现腹泻、怠动、烦躁、体重增长缓慢等毒性症状,血清和肝组织内ALT、AST活性均升高,肝体比值明显增大,血清BUN、Cr含量无明显变化,肾体比值只有高剂量组出现增大;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结论连续给小鼠灌服一定剂量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其在发挥镇痛药效的同时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益肾乌发口服液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10.56~25mL·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 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2.50~12.00g.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在抗炎作用下伴随出现的毒副作用,为其"功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复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和琼脂皮下注射致小鼠肉芽肿模型,分别给不同剂量的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连续3天和7天灌胃,观察药物对急、慢性炎症的作用,末次给药后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计算肝、肾脏体比值。结果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可明显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和琼脂致小鼠肉芽肿,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且醇提组分肿胀抑制率高于水提组分;水提、醇提组分大鼠血中AST、ALT活性升高,Cr、BUN含量增加,肝、肾脏体比值增大,随剂量增加以上指标变化幅度增大,且肉芽肿模型小鼠的以上指标增加幅度大于耳肿胀模型小鼠,醇提组分对以上指标的增加幅度大于水提组分。结论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在1.2~4.7mg.kg-1剂量范围内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呈现"量-效"关系,随给药时间延长,抗炎作用增强,醇提组分抗炎效果大于水提组分;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在1.2~4.7mg.kg-1剂量范围内给药3天、7天可对小鼠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同时北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在4.2mg.kg-1剂量下给药3天、7天亦可对小鼠肾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以上指标具有"量-时-毒"关系变化,且醇提组分对小鼠的肝、肾毒副作用大于水提组分。因此,北豆根的"功效-毒性"具有一定的依赖于剂量和时间的"相关性",究竟这个"毒性"的作用机制如何?在机制上两者是否也相关?这个"毒性"究竟是严格的"毒性"还是"副作用"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