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致龋微生物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致龋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PCR技术在口腔致龋徽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的分离、表达、测序、应用范围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在口腔微生物(特别是致龋微生物和牙周病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定性,任意引物PCR指印技术,半定量及定量PCR技术,及在检测致龋菌,牙周炎致病菌等口腔微生物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龋病是口内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微生物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致龋微生物的种类、致龋机制及其多样性是目前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的研究中,早期检测及预防对降低儿童龋病发病率有重要作用。本综述着重论述常用分子检测技术在儿童龋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儿童口腔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蛋白组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蛋白组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目前,蛋白组学技术在口腔科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致病微生物及口腔肿瘤研究方面。本文就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蛋白组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人类口腔微生物的定量分析,本文对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在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密螺旋体和致龋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低龄儿童龋(ECC)的发生发展不仅仅是某几种特定致龋菌作用的结果,而是与整个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关。在健康的生理状况下,口腔微生物群与宿主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共同维系宿主的健康;若这种平衡若遭到破坏,口腔内某些健康的微生物将转变成致病微生物,导致龋病、牙周病和黏膜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个体与个体之间,同一个体唾液和牙菌斑之间,微生物种群明显不同。无龋儿童的细菌多样性和复杂性高于重症低龄龋(SECC)儿童,而SECC儿童在龋发生前微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即龋病可能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ECC儿童在治疗前后,其微生物群落构成会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可抑制致龋菌的活性,降低患龋率。了解口腔微生物菌群组的结构和组成,建立不同患龋风险儿童的微生物图谱,控制与管理儿童口腔微生态,ECC的防治将会呈现出一片曙光。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人牙菌斑微生物致龋性的研究发现,龋病活动性增加与菌斑中富集较耐酸和产酸能力强的细菌有关。本文进一步探讨菌斑下牙面龋、几组菌斑微生物水平与菌斑pH值的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探针技术已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它能从DNA分子水平鉴定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其标记技术已从同位素标记发展到非同位素标记。本文拟对DNA探针的制备、生物素标记、杂交检测及其在口腔致龋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龋病动物模型在龋病病因学、病理学以及龋病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致龋微生物和致龋饮食共同作用下,可对几种动物(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诱发龋病形成。本文就实验性动物龋病的形成条件、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以及几种特殊的龋病模型研究作...  相似文献   

10.
仵楠  赵今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0):1080-108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人体口腔环境中检出的共生微生物超过700种[1].龋病是口腔常见疾病,龋洞中的微生物都是以牙菌斑生物膜的形式定植在龋洞中.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在龋洞中的检出率很高,其中变形链球菌是龋的优势菌,另外也检出多种革兰阴性球菌和杆菌,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优势,如在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的龋齿中自色念珠菌的检出率都很高,而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龋齿损害部有时并没有变形链球菌的存在.因此对于白色念珠菌与龋齿其他致龋菌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的关注,成为目前研究牙菌斑粘附及信号传导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探针技术已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它能从DNA分子水平鉴定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特异性强等优点。其标记技术已从同位素标记发展到非同位素标记。本文拟对DNA探针的制备、生物素标记、杂交检测及其在口腔致龋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老年根面龋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根面龋菌斑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进一步了解根面龋的致龋机制。方法 :选择 15例老年根龋患者 ,分别对其根面龋、冠龋、无龋根面的菌斑微生物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变形链球菌在根龋和冠龋中的检出率高达 10 0 % ,占总链球菌 6 4 78± 2 2 36 %和 77 17± 14 2 6 % ,明显高于无龋根面 ;放线菌在根龋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龋。结论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是根面龋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13.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1,28(5):323-324
作者对人牙菌斑微生物致龋性的研究发现,龋病活动性增加与菌斑中富集较耐酸和产酸能力强的细菌有关.本文进一步探讨菌斑下牙面龋、几组菌斑微生物水平与菌斑pH值的动态变化关系. 出版日期:2001年9月20日 请看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变形链球菌由蔗糖合成葡聚糖的能力与其致龋性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合成葡聚糖的葡糖基转移酶的遗传工程,包括研究动态、DNA重组技术和在抗龋中的具体应用等近十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龋病作为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生态菌斑学说的提出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者们能够从微生物角度对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的种群分布、菌群多样性、菌斑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儿童龋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菌群多样性的降低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早于龋病发生前的6个月就可以检测到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这为龋病监测和患龋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差异菌属如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等有可能作为儿童龋病生物标记物,判断儿童患龋风险。目前研究表明在龋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进程中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中优势菌属不同,各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仍未清晰,菌斑微生物群落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致龋机制尚未阐明。探究龋病发展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变化,筛选特异性的龋病生物标记物,仍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病因在广义上说,龋齿的病因学可以看作是致龋因素和抗龋因素之间的斗争,而这些对抗力量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龋齿的发生一定要有细菌,并且需要口腔里存在可发酵的醣。对于釉质的脱矿,致龋微生物在牙齿表面的繁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龋病是一种常见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基于患龋危险因素进行龋风险评估是现代龋病防治的基础。口腔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公认的最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被纳入多个龋风险评估模型。本文综述了口腔微生物应用在龋风险评估模型中的最新进展和其预测龋风险的能力,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使用口腔微生物作为龋风险预测指标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菌斑在龋齿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牙菌斑是引起人类两大口腔疾病———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多年来 ,对牙菌斑的形态结构、生化代谢以及牙菌斑的致病性有关问题有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菌斑在龋病中的发病作用作一综述。1 菌斑的细菌学牙菌斑是口腔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伴随着这些细菌活动 ,牙齿发生龋坏。菌斑内细菌种类和含量不同 ,决定了它们致龋能力的差异[1] 。现公认的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近年来 ,远缘链球菌 (又称茸毛链球菌 )的致龋性受到重视 ,它可能具有更强的致龋潜力 ,对龋病的发生和活跃性可能更为重要。动物实验[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无龋(caries free,CF)儿童和重型早期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儿童集合牙菌斑内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无龋儿童和SECC儿童各34例,牙菌斑基因组DNA等量混合后,制备无龋和SECC儿童牙菌斑基因组库,进行全基因组放大。分别以放大前后的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的V2-V3区,DGGE分析,切取SECC样本的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核酸序列比对。结果:基因组在放大前后DGGE图谱一致,SECC组样本的条带数多于CF组的条带数。切取的SECC样本的4条特异条带测序后证实为3种未培养微生物和嗜沫嗜血杆菌。结论:利用DGGE技术发现了SECC儿童菌斑与CF儿童菌斑细菌组成的差异,并在SECC样本中发现了区别于CF样本的未培养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致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低龄儿童龋(ECC)是一种早期累及幼儿上颌乳前牙的严重龋损,预防其发生发展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龋病预防的重要工作。致龋菌在ECC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变异链球菌是ECC重要的致病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类微生物的定植、传播和基因型;放线菌和乳杆菌是ECC儿童口腔的优势菌群,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定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