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婚夫妻择偶标准重要性、期待满足和未满足的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对北京市263对结婚三年内尚无孩子的新婚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夫妻均认为配偶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社会经济地位最不重要;丈夫认为生活品味比发展前景重要,妻子反之。2婚姻满意度与择偶标准重要性无关,与期待满足正相关,与期待未满足负相关。3丈夫婚姻满意度受丈夫和妻子道德品质满足、丈夫生活品味满足,以及妻子道德品质未满足的影响;妻子婚姻满意度受妻子道德品质和发展前景的满足,以及丈夫生活品味满足的影响。结论:择偶标准存在性别差异和一致性;婚姻满意度与择偶标准重要性无关,期待满足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比期待未满足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城市新婚夫妻对伴侣的求助表达是否通过伴侣的支持应对影响双方婚姻满意度。方法:选取88对城市新婚夫妻,完成压力情境下的求助表达与伴侣支持应对问卷,以及婚姻满意度问卷。结果:妻子求助表达显著高于丈夫;丈夫和妻子对伴侣的支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丈夫和妻子的求助表达只能通过伴侣的支持应对正向预测双方婚姻满意度。结论:伴侣支持应对在求助表达与双方婚姻满意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夫妻原生家庭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原生家庭支持问卷和关系评估量表对341对夫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夫妻获得最多的原生家庭支持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其次,经济支持最低;夫妻均认为自身原生家庭比配偶原生家庭提供了更多支持。2原生家庭支持水平受居住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夫妻老家所在地等因素影响。3夫妻感知的双方原生家庭情感支持对双方婚姻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丈夫感知的自身原生家庭工具性支持对双方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丈夫感知的配偶原生家庭经济支持对丈夫婚姻质量有促进作用。结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原生家庭支持对夫妻双方婚姻质量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夫妻完美主义的特点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调试量表和改编后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155对夫妻进行测查。结果:①丈夫的自我取向、社会期许、他人取向、伴侣期许完美主义得分显著高于妻子,伴侣取向完美主义显著低于妻子。②丈夫的他人取向完美主义显著高于伴侣取向,社会期许与伴侣期许差异不显著;而妻子的他人取向完美主义低于伴侣取向,社会期许高于伴侣期许。③夫妻双方自我取向完美主义越高,伴侣期许完美主义越低,丈夫的婚姻满意度越高;夫妻双方伴侣期许、妻子伴侣取向完美主义越低,丈夫自我取向完美主义越高,妻子的满意度越高。结论:一般人际完美主义对婚姻满意度无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夫妻人格特质及其匹配类型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夫妻婚姻质量和未来的婚姻指导与咨询提供支持。方法:在全国选取14个省的926对夫妻(年龄19~70岁,婚龄1~45年),使用中国人人格7因素量表(CSPI)和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对夫妻人格特质和婚姻质量进行测评。采用分组回归的方法,探讨人格匹配变量在夫妻人格特质对婚姻质量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夫妻的CSPI情绪性维度得分与双方的MPS总分呈负相关(r=-0.31~-0.41),CSPI开创性、坚持性、德性、宜人性、丈夫的外向性和妻子的传统性与双方的MPS总分呈正相关(r=0.10~0.40,均P<0.01)。夫妻CSPI各维度的9种匹配类型在MPS的高低分组上的人数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夫妻人格匹配类型在人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中充当调节变量(B=-2.50~2.24)。结论: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中度相关。人格匹配类型在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我国文化下原生家庭干涉与夫妻离异倾向的关系,检验婚姻质量的中介及伴侣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原生家庭干涉量表、关系评估量表、婚姻不稳定性量表-简版、亲密关系支持量表对新婚至孩子小学阶段的341对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身原生家庭干涉无显著作用;(2)夫妻双方婚姻质量在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妻子伴侣支持在其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调节作用,高伴侣支持能完全缓冲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的影响。结论: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削弱婚姻质量起作用,伴侣支持在其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新婚夫妻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WFC)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FWC)的特点及其对婚姻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北京市228对新婚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夫妻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都高于家庭对工作的冲突,且丈夫的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都高于妻子的冲突水平。2夫妻双方的两种工作家庭冲突水平都与自身和配偶的婚姻质量显著负相关,且丈夫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和家庭对工作的冲突,以及妻子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丈夫的婚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妻子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和丈夫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妻子的婚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新婚夫妻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存在差异,且两种工作家庭冲突对自身和配偶的婚姻质量存在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夫妻人格特质与其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 (ENRICH)和卡特尔 16种个性因素问卷 (16PF)及访谈法 ,对陕西省部分地区 30 0名夫妻进行调查。结果 :夫妻人格特质与其婚姻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相关 ,其中妻子的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水平的相关更为明显 ,且不同人格特质的妻子和丈夫在婚姻质量评价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论 :夫妻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婚姻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质中不同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同时也影响到婚姻质量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探究婚姻质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婚姻承诺在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性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268对新婚的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丈夫报告的婚姻承诺和婚姻稳定性显著高于妻子;2丈夫的婚姻质量只具有主体效应,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婚姻稳定性。妻子的婚姻质量不仅具有主体效应,还具有客体效应,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和丈夫的婚姻稳定性;3丈夫的婚姻质量可以通过自身对配偶的承诺影响自身婚姻稳定性。妻子的婚姻质量可以通过自身对配偶的承诺影响自身和丈夫的婚姻稳定性。结论:婚姻质量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婚姻稳定性,对配偶的承诺在婚姻质量预测婚姻稳定性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预防性心理干预夫妻暴力高危人群,旨在降低夫妻暴力的发生和升级,并提高婚姻质量.方法: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随机抽取2个市辖区,根据夫妻暴力危险因素,从317对新婚登记夫妻中筛选出93对夫妻暴力高危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42对)和对照纽(51对).干预组主要接受关于夫妻暴力的健康心理教育及预防夫妻暴力发生的心理辅导训练(干预6~7次),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后6个月用夫妻暴力调查问卷和Locke-Wallace婚姻调试问卷评定.干预组完成25对,对照组完成37对.结果:随访6月后,妻子报告,研究组受虐的有14人(56.0%),低于对照组30人(81.8%)(P<0.05);丈夫报告随访6月后,研究组受虐的有12人(48.0%),显著低于对照组29人(78.4%)(P<0.05).丈夫报告对照组在随访6月后妻子受虐频率比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6月后,研究组的婚姻调试问卷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心理干预,可以减少夫妻暴力的发生,降低夫妻暴力的升级,提高婚姻协调程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