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情况,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2)、正常组(BMI 18.5 kg/m 2~<25.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 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妇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正常组、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并观察调整孕期增重范围后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预测早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12,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度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正常范围孕期增重值调整为10.5~15.0 kg时,增重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孕前BMI超重和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均会增高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可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单位为kg/m2)分组的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按期完成产前检查并分娩的5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2018版《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提出孕前及孕期体质量增加建议,将样本分为四组: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各组按其不同总增长幅度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记录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出血的人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孕前低体重及正常体重组的孕妇孕期不同体重增长范围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不同体重增长范围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组的孕妇孕期体重不同范围的增长致分娩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的孕妇孕期体重不同范围的增长致分娩后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研究超重组、肥胖组孕前BMI数值过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均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性。方法收集4 614例分娩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不同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新生儿死亡、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耐糖量异常、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病率。结果低体质量组占13.5%,正常体质量组占70.5%,超重组占13.4%和肥胖组占2.6%。随着孕前BMI的增大,妊娠期的不良结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除新生儿死亡以外,在其他妊娠不良结局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发病率要明显要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的产后出血、耐糖量异常、新生儿死亡、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孕前BMI对妊娠不良结局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孕妇的孕前BMI控制,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不同体重指数下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状况。方法对本科室2014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40例双胎妊娠孕妇实施观察研究,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是否正常分组:偏低组8例(体重指数18.5kg/m2)、正常组22例(18.5kg/m2体重指数25.0kg/m2)、偏高组10例(体重指数25.0kg/m2),分析总结孕妇孕前及孕期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体重的关联。结果偏低组、正常组、偏高组孕妇剖宫产发生率、妊高症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低组、正常组、偏高组新生儿体重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妊高症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数明显高于无妊高症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数与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体重指数将影响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正规产检、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16例为研究对象,孕前BMI<18.5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3为正常组、23≤BMI<25为超重组、BMI≥25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前BMI≥25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组,顺产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前BMI与妊娠结局有关,做孕前检查,控制孕前BMI<25,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重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系统产检并分娩的500例单胎孕前体重指数(BMI)超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修订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低体重组(BMI18.5)、正常BMI组(18.5≤BMI≤24.9)、超重组(25≤BMI≤29.9)和肥胖组(≥30)。超重组孕期总增重范围(7-11.5Kg)。超重组按照孕期增长幅度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出血的人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体重增长≥11.5kg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不足组及体重增长正常组(P0.05)。三组对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多将增加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孕前及孕期宣教、控制孕期体重及营养干预,将会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的高加索人种及蒙古人种的产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和睦家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高加索人种(C组,346例)和蒙古人种(M组,692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高加索低体质量组(C1组,BMI<18.5kg/m 2)、高加索正常体质量组(C2组,BMI 18.5~24.9kg/m 2)、高加索超重组(C3组,BMI≥25kg/m 2),蒙古低体质量组(M1组,BMI<18.5kg/m 2)、蒙古正常体质量组(M2组,BMI 18.5~24.9kg/m 2)、蒙古超重组(M3组,BMI≥25kg/m 2),分别比较高加索人种及蒙古人种不同孕前体质指数患者产程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不同孕前体质量内高加索人种第一产程及总产程产程时限普遍高于蒙古人种(P<0.05)。2)正常体质量及高体质量组高加索人群孕妇并发症高于蒙古人种(P<0.05)。结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相比,无论在产程时间、速度以及并发症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建卡产检的孕妇,排除内、外科合并症和代谢异常性疾病,测量身高、记录孕期体重、回顾的孕前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检测结果。跟踪分娩时体重和分娩结局。随访登记完善并且单胎分娩的孕妇共1930例。结果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发生有明确影响,孕前BMI≥24kg/m2时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为10.48%,明显高于孕前BMI<18.5和18.5~23.9的孕妇(P<0.01或P<0.05)。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与<15kg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明确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395例足月初产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情况的数据,评价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按孕前体重指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4.9 kg/m2),超体重组(BMI≥25.0 kg/m2);按孕期体重增加值11.0kg、11.0~17.9 kg、18.0~24.9 kg、≥25.0 kg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按出生体重2500 g、2500~3999 g、≥4000 g将观察对象分为低体重出生组、正常体重出生组、巨大儿组;按产前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及高血压组。结果①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孕期体重增加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期体重增加值增大,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应增加。③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加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前体重指数增加及孕期体重增加值增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结论合理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加体重,可以在保持新生儿体重正常的情况下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体质量增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常规产检的1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水平将其分为低体重组12例、正常体重组45例、超体重组28例、肥胖组15例,并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幅分为≤12.5 kg、12.5 kg两个组段。分析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与GDM发病情况的关系。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体重组及肥胖组GDM发生率分别为8.33%、22.22%、53.57%、80.00%,GDM发生率随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与BMI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1 1、0.266 9、0.226 4,P0.05;除低体重组外,在同等BMI范围内,孕期体质量增幅12.5 kg孕妇的GDM检出率显著高于孕期体重增幅≤12.5 kg的孕妇,P0.05;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与GDM的发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51 1、0.160 7,P0.05。结论: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与GDM的发生呈正相关,孕前超重及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均可增加GDM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建卡并行常规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281例。其中体重指数≥24kg/m2的孕妇100例,为高BMI组;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范围内的孕妇181例,为正常BMI组。并将两组孕妇按照孕期增重分为三个亚组<9kg、9~18kg、>18kg。分析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高BMI组HDP、GDM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BMI组孕期增重的三个亚组的产后出血、GDM、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BMI组各亚组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GDM、巨大儿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呈现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孕前及孕期体重对于改善妊娠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量、孕期增重(GWG)及其他相关因素对产前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55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前体质量情况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孕前低体质量(BMI<18.5 kg/m2)、孕前正常体质量(BMI 18.5~<25.0 kg/m2)和孕前超重/肥胖(BMI≥25.0 kg/m2), GWG情况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OM)GWG推荐标准分为GWG不足、GWG适宜和GWG过多,分析孕前体质量、GWG及其他相关因素与孕妇产前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559例孕妇中,孕前低体质量54例(9.7%)、正常体质量427例(76.4%)、超重/肥胖78例(13.9%), GWG不足96例(17.2%)、GWG适宜191例(34.2%)、GWG过多272例(48.7%);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中,GWG过多者占65.4%(51/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孕妇的产前EP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 GWG不足、GWG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肥胖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分析体重指数(BMI)、年龄、窦卵泡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本研究包含596例患者,根据BMI将其分为4组,即Ⅰ组(BMI<18.5kg/m2),Ⅱ组(18.5kg/m2≤BMI<25kg/m2),Ⅲ组(25kg/m2≤BMI<30kg/m2),Ⅳ组(BMI≥30kg/m2)。妊娠结局指标、患者反应参数、IVF助孕结局的相关指标采用ANOVA、卡方、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BMI对临床妊娠结局存在重要的影响,Ⅱ组的临床妊娠率为66.5%,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在年龄、BMI、基础窦卵泡数目的相互影响方面,BMI与年龄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的反应以及IVF反应指标方面,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启动剂量分别为(264.1±4.2)IU,(276.5±11)IU,远高于正常体重组(234.8±2.2)IU,其他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BMI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郭玉惠  徐薇 《临床医学》2020,40(12):33-35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260例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和高BMI组(BMI>24.0 kg/m^2)。计算孕妇孕期BMI增速第25及第75百分位数,将P25-P75作为本研究推荐BMI增速范围,根据BMI增速不同将孕妇分为BMI增速缓慢组(BMI增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正规产检及分娩的800例初产妇,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3组:消瘦组(BMI< 18.0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0~23.9 kg/m2)及超重组(BMI≥24 kg/m2),观察孕前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根据孕期BMI增长将其分为3组:A组:BMI增长<5,B组:BMI增长5~7,C组:BMI增长>7;进一步分析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孕前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6%(7/66)、5.7%(39/682)、3.8%(2/52),剖宫产率分别为60.6%(40/66)、46.8%(319/682)、40.4%(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孕期BMI增长>7者,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MI增长<5及BMI增长5~7者[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7%(30/280)、1.3%(2/152)、4.3%(16/368),剖宫产率分别为[62.5%(175/280)、39.5%(60/152)、39.4%(145/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阴道分娩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孕前超重及孕期BMI增长过多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巨大儿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管理对控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门诊产检孕妇750例,给予体重管理护理干预,观察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的新生儿体重及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大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肥胖及超重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加≥20kg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体重增加20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及超重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大出血、产程阻滞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消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加≥20kg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大出血、产程阻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5kg组和15kg≤△W20k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孕期体重管理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仅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的413例单胎产妇的病例资料。将产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24例)、正常体重组(262例)、超重组(84例)、肥胖组(20例);并按照孕28周前体重增长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体重增长过高组、适宜组及过低组三组,分析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的关系。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四组孕妇在孕28周时平均增重分别为(8. 89±3. 47) kg、(8. 80±4. 11) kg、(10. 13±4. 5) kg、(5. 14±3. 09) kg,孕期总增重分别为(13. 77±4. 04) kg、(13. 77±5. 78) kg、(14. 92±5. 76) kg、(9. 00±4. 54) 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孕前BMI异常组、孕28周前及孕期体重增长异常组与正常组在剖宫产数、产后出血、羊水异常、巨大儿、低体重儿、早产、新生儿窒息、方面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密切相关,故临床上应重视孕前体重宣教,孕期体重监测,合理控制体重范围,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孕期体质量与产科并发症、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2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偏瘦组49例、正常组98例、超重组83例,并根据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相关并发症与妊娠结局。结果不同孕前体质量在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体质量增长在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质量及孕期体质量增长孕产科并发症、妊娠结局紧密相关,孕前孕妇体质量BMI控制在18.5~24 kg/m^2最佳,体质量增加控制在7~15 kg最佳,孕期建议孕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控制体质量增长,以降低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胎次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 e l l i t u s,G D M)发病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妊娠糖尿病(G D M)发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孕产期检查、临床资料完整的且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262名,对其采取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按照WTO标准,对262例足月妊娠初产妇女在孕24~28周常规进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并完整记录年龄、孕周、文化程度、妊娠前体质指数及胎次等临床资料。根据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将孕妇分为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者为偏瘦组,BMI18.5~23.0 kg/m2者为正常体质量组,BMI 23.1~25.0 kg/m2者为超重组,BMI25.0 kg/m2为肥胖组,采用SPSS l8.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孕妇妊娠前体质指数(BMI)、胎次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结果:4组OGTT结果显示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高于正常和偏瘦体质量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G D M的因素依次为:胎次、体质指数、年龄、文化程度,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2.3 7 2、1.075、0.516、-0.209显示体质指数和胎次是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前超重及肥胖妇女妊娠胎次越多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肥胖女性血清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脏代谢谱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该院进行产检并成功分娩的281例单胎足月妊娠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前体重指数(BMI)正常(18.5~24.9 kg/m2)且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孕妇被纳入体重正常组(n=130);孕前BMI正常(18.5~24.9 kg/m2)但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被纳入孕期肥胖组(n=51);孕期BMI>24.9 kg/m2但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孕妇被纳入孕前肥胖组(n=74);孕期BMI>24.9 kg/m2且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孕妇被纳入孕前+孕期肥胖组(n=2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ANGPTL8水平,并检测常规心脏代谢指标。结果 孕前肥胖组、孕期肥胖组和孕前+孕期肥胖组血清ANGPTL8水平均低于体重正常组(P<0.05),且孕前+孕期肥胖组和孕期肥胖组血清ANGPTL8水平亦低于孕前肥胖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