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治疗方案对初诊时合并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结果:入选的244例初诊患者中合并EMD者66例(27.0%)。244例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传统化疗组59例,持续新药治疗组87例,新药序贯ASCT组98例。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7.433∶25.400个月,P=0.024),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33∶27.100个月,P=0.269),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6.667∶44.867个月,P=0.743)。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PFS(P0.05)。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21.033∶34.667个月,P=0.043),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10.400∶44.300个月,P=0.004),而在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与不伴EMD患者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OS(P0.005)。结论: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ASCT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生存,克服EMD的不良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8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NLR、MLR、PLR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和低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然后分析治疗前不同NLR、MLR、PLR组在基线资料、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方面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肌酐≥177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血钙≥2.25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LR和DS分期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③ISS各分期不同MLR组预后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SS各分期不同MLR组PFS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本研究表明,外周血MLR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MM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ISSⅢ期患者具有异质性,高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差,低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升阶梯治疗策略和持续新药治疗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探讨升阶梯治疗策略是否可以延长非移植MM患者的总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确诊为MM的非移植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升阶梯治疗策略(传统治疗方案-含沙利度胺方案-含硼替佐米方案),58例持续应用新药治疗(含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方案)。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一线治疗疗效分析显示,持续新药物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R)和CR+nCR率分别为81%∶57%(P=0.009),50%∶14%(P=0.000);二线治疗疗效显示,持续新药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ORR率和CR+nCR率分别为20%∶64%(P=0.027),0∶21%;升阶梯治疗组在三线应用含硼替佐米方案后ORR率可达100%。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PFS1和PFS2分别为17.1∶27.1个月,17.5∶6.5个月,2组的PFS1+PFS2相近。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中位OS分别为43.9和37.1个月。持续新药组一旦复发后的生存期只有10个月,而在升阶梯治疗组可长达26.8个月。结论:升阶梯治疗策略的一线治疗疗效虽然低于持续新药组,但其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持续新药组,且疾病进展后升阶梯治疗组的PFS和OS均优于持续新药治疗。持续新药并不能使非移植MM患者总的PFS和OS获益,反而造成一旦进展后治疗选择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172例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以硼替佐米的中位累计剂量21mg/m~2为临界值,将172例MM患者根据中位累计剂量分为A组(21mg/m~2,86例)和B组(≥21mg/m~2,86例),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和χ~2检验(分类变量)进行校检,并对2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作单因素分析。172例MM患者中,使用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患者有83例,以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21m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C组(21mg/m~2)和D组(≥21mg/m~2);使用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化疗方案的患者有89例,以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21m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E组(21mg/m~2)和F组(≥21mg/m~2),对C、D两组以及E、F两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结果:172例MM患者中,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A组(73.53个月∶18.90个月,P0.01);83例使用包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患者中,D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C组(60+个月∶17.67个月,P0.01);89例使用包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联合其他治疗的患者中,F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E组(57.13个月∶26.67个月,P0.01)。与硼替佐米累计剂量低的患者相比,硼替佐米累计剂量较高的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结论:提高硼替佐米的累计剂量能延长MM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IRST简易版虚弱评估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虚弱组(50例)和非虚弱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累积早期≥3级感染发生率及生存预后情况。并对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诱导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两组疗效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8%vs 36.00%,P>0.05)。虚弱组和非虚弱组分别有26例(52.00%)和27例(33.33%)发生早期≥3级感染,虚弱组早期≥3级感染相关预后更差(log-rank检验:χ2=4.472,P=0.020)。虚弱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均短于非虚弱组(36个月vs 81个月;16个月vs 34个月),非虚弱组生存预后情况显著优于虚弱组(P<0.05)。在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诱导方案治疗的100例患者中,虚弱组中位OS时间和中位PFS时间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初诊IgA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和临床分期与预后关系,以期提高对该型MM的认识。方法:收集43例初诊为IgA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诊时各临床指标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PFS有显著影响的是年龄60岁,白蛋白≤30g/L,化疗方案(非硼替佐米组),缓解情况(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对OS有显著影响的是年龄60岁,白蛋白≤30g/L,缓解情况(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30g/L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白蛋白≤30g/L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IgA型MM的预后与血清白蛋白、年龄有关,可以用来评估此类型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低硼替佐米剂量治疗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预后。方法:以硼替佐米1.0 mg/m~2和1.3 mg/m~2方案治疗肾功能不全MM患者各24例、22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2组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β2-微球蛋白均明显下降(均P0.05);2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减低剂量组患者仅见1~2级周围神经毒性(37.5%)。结论:对肾功能不全MM患者,适当减低硼替佐米剂量并不影响近期疗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的远期疗效指标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观察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化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38例, 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MM患者中, 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的总体反应率(ORR)为36.8%, 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23.7%, 完全缓解(CR)5.3%。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IRD)方案组ORR为41.7%。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 5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期为 7.5个月。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50%, 三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40%;四线及以上有效缓解率仅为12.5%。硼替佐米耐药组的有效缓解率达29.0%, 来那度胺耐药组的有效率较高38.0%, 而双重耐药组的缓解率仍达到了21.4%。伊沙佐米治疗中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8例), 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降低,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和腹泻。在多药耐药复发/难治MM患者治疗上, 以伊沙佐米为...  相似文献   

9.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给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进步,使初治MM的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CR/nCR)率达到25%~[1],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疗效相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诱导治疗达nCR以上疗效的患者,应用ASCT或含硼替佐米方案两种不同巩固方法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含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方案治疗浆细胞白血病(PCL)的疗效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确诊并应用含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方案联合治疗20例PC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方法预估生存曲线。结果 40%的患者诊断时出现肾功能衰竭,85%的患者有溶骨病变。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13q缺失,共有11例(55%),其次是1q21(50%)和14q32异常(50%),20%患者伴有17p缺失。50%的患者有3种以上染色体结构及数目异常。14例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总有效率71.4%,其中5例完全缓解(CR)或接近完全缓解(nCR),3例部分缓解(PR),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无反应;6例应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总有效率66.7%,其中1例CR,2例VGPR,1例PR;共有5例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及本病进展。所有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0个月;原发性PCL和继发性PCL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6个月、3.8个月(P=0.048);应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与沙利度胺为基础方案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3个月(P=0.178)。结论 含硼替唑米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PCL较传统方案提高了反应率,延长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不同进展阶段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用VD方案治疗34例MM的资料,分析有效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安全性、预后因素.结果:初治组和复发或进展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2.1%和40.0%,OS分别为21.6个月和17.8个月,PFS分别为12.4个月和9.4个月,3~4度骨髓抑制率分别为0和66.7%,无脏器出血、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β2微球蛋白下降明显,2组间无差异.结论:VD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或进展期MM疗效稳定,副作用可控制,早期应用临床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M患者,其中42例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初发MM 31例,复发难治MM 11例;轻链型12例,非轻链型30例;肾功能正常27例,肾功能损害15例;另外10例接受传统型(含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化疗方案。比较硼替佐米初治组与传统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中轻链型与非轻链型、肾功功能正常者与肾功能损害者的疗效。同时观察42例硼替佐米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初治组总有效率(ORR)和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87.10%(27/31)和64.52%(20/31),分别优于传统化疗组的20.00%(2/10)和10.00%(1/10),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硼替佐米治疗组中非轻链型患者的ORR和CR+VGPR率分别为76.67%(23/30)和56.67%(17/30),分别高于轻链型患者的75.00%(9/12)和50.00%(6/12),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正常患者的ORR和CR+VGPR率分别为77.78%(21/27)和59.26%(16/27),分别高于肾功能损害者的73.33(11/15)和46.67%(7/15),但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42例患者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28.57%、12/42)和周围神经炎(35.71%、15/42)。在给药途径方面,硼替佐米静脉给药组乏力和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均分别高于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组(42.86%∶14.28%,52.38%∶19.05%,均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初发MM疗效优于传统化疗方案,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使用。硼替佐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和周围神经炎,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给药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的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的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的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的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的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的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调整剂量的达妥木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ose adjustment daratumumab with dexamethasone, cyclophosphamide, etoposide, cisplatin,DA-DDCEP)方案治疗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双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本院血液科接受DA-DDCEP方案治疗的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双耐药的MM患者共17例。统计分析治疗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最佳缓解率、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探讨治疗后反应、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是否伴髓外病变对生存的影响。收集治疗相关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63.2±10.0)岁,男性8例(47%),中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法替尼在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70岁以上的ⅢB~Ⅳ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4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给予阿法替尼40 mg/d;对照组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以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作为两组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两组均一直服药至疾病进展,无因严重不良反应停药病例,无失访;随访8~24个月,观察组、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12.6、10.3个月,中位OS分别为17.8、16.3个月,两组PFS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吉非替尼方案相比,阿法替尼方案对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PFS具有明显优势,近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mSMART 3.0分期高危与标危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77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染色体核型,比较高危与标危MM患者临床特征和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高危组4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7.0个月,2年预期PFS率(31.0±8.7)%,标危组中位PFS时间未达到,2年预期PFS率(55.4±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PFS:P=0.018;2年PFS率:P=0.035)。②17例"双打击"型患者中位PFS时间8.0个月,显著低于"非双打击"组的18.0个月(P=0.033)。③Cox回归分析显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HR=4.2,95%CI:1.6~11.3,P=0.004)是影响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硼替佐米(BTZ)治疗显著延长伴t(4,14)和1q21扩增MM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但对p53缺失/突变患者中位OS时间无显著影响。结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SMART 3.0分期高危较标危患者2年疾病复发和(或)进展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及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9例初诊的MM患者行染色体核型检查,采用骨髓细胞24h短期培养,用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22例MM患者采用传统化疗即长春新碱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方案或马法兰与泼尼松(MP)方案;7例患者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缓解率。结果29例MM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7.9%,其中有复杂和高度复杂畸变的占81.8%。采用VAD或MP方案化疗的核型正常组的有效率为81.2%,核型异常组有效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中核型异常组5例均有效,核型正常组2例均有效。核型异常组硼替佐米有效率与传统化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应首选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D(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3例初诊骨髓瘤患者中23例(7%)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传统治疗、新药及自体干细胞移植对生存的影响。结果:IgD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58(41~75)岁,λ型占91.3%,Durie-SalmonⅢ期19例,国际分期体系(ISS)Ⅲ期14例。骨损害18例(78%),髓外累及5例(22%),肾功能受损9例(39%),贫血20例(87%)。诱导后传统化学治疗(化疗)组(6例)和新药(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治疗组(17例)总反应率分别为67%和100%。中位随访31(18~71)个月,比较传统组与新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6.0±9.5)个月和(20.2±1.9)个月(P=0.397),中位总生存(OS)期2组分别为(39.3±11.1)个月和(55.5±7.8)个月(P=0.231)。比较移植组(6例)和非移植组(17例),中位OS期分别为(69.2±10.2)个月和(44.2±6.6)个月(P=0.059)。结论:IgD型骨髓瘤常伴有不良临床特征,新药应用能提高缓解率和缓解程度,自体干细胞移植有进一步延长生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前后Treg细胞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肿瘤负荷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法检测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1例初治、16例复治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及活性,分析Treg细胞变化与疗效、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化疗前MM患者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经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后,初治组化疗有效MM患者的Treg细胞比例由(8.69±1.39)%下降为(6.07±1.21)%(P0.05);复治组化疗有效MM患者的Treg细胞比例由(9.35±1.32)%下降为(7.33±1.06)%(P0.05)。与化疗前相比,两组化疗有效的MM患者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活性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化疗无效MM患者Treg细胞比例及免疫抑制功能活性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后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下降与血清β2-MG浓度下降呈线性相关。结论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及复治性MM的疗效确切,Treg细胞可作为反映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疗效、肿瘤负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和沙利度胺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探讨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40例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其中初治20例,复发(难治)20例.选择20例使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作为试验组,以同期20例接受沙利度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