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临床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M)临床意义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和不断更新。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检测血清和其它临床标本中HBVDNA,使对HBVM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人群中存在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相当数量HBsAg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为HBV感染所致;抗-HBs出现后仍可有HBV复制;单项抗-HBc阳性者中确有部分为HBV低水平携带;单用HBeAg和抗-HBe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指标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步了解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的关联,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方法320份血清样品采集于沈阳市传染病院。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HBeAg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96.23%(51/53);HBsAg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37.93%(11/29);HBsAg、抗-HBc和抗-HBe3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52.38%(11/21);抗-HBc和抗-HBe两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23.53%(4/17);HBVM全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10.22%(14/137);抗-HBs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未检出。结论HBeAg阳性,是HBV复制的佐证,具传染性;“小三阳”,乙型肝炎恢复期,仍有52.38%(11/21)的传染性;血清中除仅抗-HBs阳性,作为保护性抗体,无传染性外,其他HBVM阳性,均有-定量的HBV复制,仍须防范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3.
用斑点杂交试验(简称“斑试”)直接检测168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血清HBV DNA。各型乙肝血清HBV DN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乙肝感染者血清NBV DNA总阳性率为42.5%(51/120),其中HBsAg阳性的占92.2%(47/51)。HBsAg、HBeAg双阳性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74.4%(32/43),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显示了HBeAg与HBV DNA的良好相关性;HBsAg、HBeAg、抗-HBc三阳性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71.1%(27/38),也明显高于HBsAg、抗HBe、抗-HBc三阳性者;而且抗-HBc-IgM阳性HBV DNA检出率56.3%(36/64)明显高于抗-HBc-IgM阴性组,单项HBsAg或抗HBc或抗-HBs阳性血清,均末检出HBV DNA;HBsAg阴性血清则有5.6%检出HBV DNA。35例非乙肝血清标本无一例检出HBV DNA。结果表明,“斑试”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失为临床了解HBV复制、判断血清传染性的可靠指标。本文并讨论了HBV DNA与其他乙肝感染标记物(HBVM)的关系,在基层单位未能检测HBV DNA而通常只测五项HBVM指标(俗称“二对半”)时,加测抗-HBc-IgM并注意综合分析多项指标的相关性,对判断HBV复制、血清的传染性及减少乙肝漏疹,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乙肝两对半与HBVDNA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明确乙肝两对半与HBVDNA的关联,有效控制HBV的传播.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c、抗-HBs、HBeAg、抗-HBe,用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HBeAg阳性,HBVDNA检出率为96.23%(51/53);HBVM阴性,HBVDNA检出率为10.22%(14/137);HBsAg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检出率为37.93%(11/29);HBsAg阴性,其他HBVM阳性,HBVDNA检出率为16.33%(8/49),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其他HBVM阳性,HBVDNA检出率为73.33%(77/105)与HBsAg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检出率相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eAg阳性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HB-sAg阳性不仅代表HBV的感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FQ-PCtL和ELISA定性检测HBVM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乙肝病毒血清同时进行FQ—PCK检测HBV-DNA及ELISA方法测定HBVM。结果不同的血清学模式,HBV—DNA阳性率有差异,其中HBsAg(+)、HBeAg(+)、g-HBc(+)和HBsAg(+)、抗-HBe(+)、抗-HBc(+)模式的HBV—DNA阳性率高。结论FQ—PCIL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HBV的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的危害最大,中国约有一亿人是HBV携带者,占世界乙肝携带者的一半。乙型肝炎的诊断一般以血清学、临床生化结果为依据,其中二对半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乙肝的血清学标志(HBVM)临床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更新。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报道,人群中存在HBeAg阴性的HBV携带者和抗-HBsAg阳性后仍可有HBV病毒复制等。现就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感染状况,指导母乳喂养。方法检测378例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及初生婴儿血液以及产妇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8.97%(258/2875),母亲HBsAg(+)、抗-HBe(+)、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1.17%(36/2875);母亲HBs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0.35%(10/2875)。结论①“大三阳”、“小三阳”及HBsAg(+)、抗-HBc(+)产妇都有可能发生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HBV,对这部分孕产妇和婴儿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HB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②对HBVM全部阴性的孕妇应加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8.
酶联免疫法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HBsA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4种试剂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性能,并探讨HBsAg阳性模式组间及其与HBsAg阴性模式组间的HBsAg浓度差异。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定性检测1205例标本。其中153例标本再用3个厂家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定量测试试剂进行HBsAg比对检测,其余的1052例标本均再用TrFIA法进行HBsAg定量检测,再对1205例标本HBsAg定量结果按抗原抗体模式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方法4种试剂间HBsAg阳性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厂家的TrFIA法试剂HBsAg定量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5。TrFIA法能对0.2~1.0ng/ml的低浓度HB-sAg标本进行有效检测。研究发现TrFIA法定量检测未经稀释的HBV感染者血标本HBsAg浓度在0.2~650.0ng/ml间。研究中HBsAg阳性模式中除"HBsAg、抗-HBc"阳性模式组与"HBsAg、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模式的HBsA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HBsAg阳性模式间HBsAg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模式与HBsAg阴性模式间HBsAg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或抗-HBe的出现与HBsAg的浓度呈一定的关系,HBsAg浓度与病毒的复制存在一定的关系。ELISA法HBVM定性检测结合TrFIA法HBsAg定量检测对HBV感染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110例HBV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0例 pHC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 >1∶10 0 )、抗HBc -IgM、HBeAg、抗HBe ,RIA法检测HBcAg及血清AFP。结果为HBV总感染率 91% ;按HBV复制状况 ,可见 ,HBV活动性复制呈强传染性占2 0 % ,HBV活动性复制呈弱传染性占 5 8% ,无HBV活动性复制或无HBV感染占 2 2 % ;HBsAg( )及HBsAg( -)组血清AFP阳性率分别 92 2 %和 35 % ,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血清AFP测定对HBsAg( )PHC的诊断和监测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发吉  杨奎真 《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11-21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与荧光PCR法检测HBV前S1抗原、HBVM及HBVDNA含量。结果HBsAg( )乙型肝炎患者的S1抗原阳性率为80.6%,HBeAg( )与HBeAg(-)组HBV前S1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1抗原与HBVDNA的复制和含量关系密切,S1抗原在急慢性乙型肝炎中的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DNA可同时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前S1抗原持续阳性则预示乙型肝炎慢性化。  相似文献   

11.
经对120例HBsAg阴性人员血清中HBV的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DNA检测。有45例受试者检出有不同程度的上述指标阳性,提示在HBsAg阴性人员中HBV的感染率仍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分析其原因,有助于对受试者体内HBV感染状况作出全面、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110例pHC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1100)、抗HBc-IgM、HBeAg、抗HBe,RIA法检测HBcAg及血清AFP.结果为HBV总感染率91%;按HBV复制状况,可见,HBV活动性复制呈强传染性占20%,HBV活动性复制呈弱传染性占58%,无HBV活动性复制或无HBV感染占22%;HBsAg(+)及HBsAg(-)组血清AFP阳性率分别92.2%和3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AFP测定对HBsAg(+)PHC的诊断和监测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癌与HBVM定量、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HBV感染并发HCC与血清学HBVM定量及HBVDNA定量的关系.结果 HBV相关性HCC多发生于HBsAg、抗-HBe、抗-HBc三者大于ULN的患者,且这类患者多伴有HBVDNA复制,抗-HBe定量与HBVDNA定量正相关(r=0.372,P=0.017).对照组抗-HBc定量和HBVDNA定量无相关性(r=0.082,P=0.322).结论 HBV相关性HCC多发生于HBV变异HBeAg阴性的病毒复制CHB患者,且与HBVDNA定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患者HIV、梅毒及HB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结核病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若抗-HIV为阳性按要求复检和送省疾控中心确诊;TP抗体阳性血清作TPPA以确定梅毒感染,并作TRUST检测;HBsAg阳性者再作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5项检查。[结果]共检测了313例结核病患者,未发现抗-HIV阳性者;检出TP抗体阳性8例,经TPPA确定为梅毒感染者7例(2.24%),其中TRUST阴性1例,6例阳性,滴度分别为1︰1~1︰8;HBsAg阳性17例(5.43%),共检出3种HBVM感染模式。[结论]结核病患者中梅毒感染较高,HBV感染不容忽视,同时也应加强HIV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河南出入境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入境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方法 收集2001年上半年出入境人员1895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对HBsAg( )者同时行抗-HBs、HBeAg、抗-HBc和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HBV DNA的阳性率达54.9%,HBeAg( )者中HBV DNA的阳性率最高,占85.5%,抗-HBe( )者中HBV DNA的阳性率最低。结论 HBsAg检测( )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有助于了解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苏省启东地区不同人群的HCV等肝病标志物情况。方法采集肝癌病例、HBsAg阳性者及自然人群血清标本,用酶免法检测抗-HCV;同时检测ALT、抗-TTVIgG,HBVM标志物作参考比较。结果肝癌病人、HBsAg阳性者和自然人群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11%、1.82%和2.42%,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HCV感染与HBV感染间的联系,与年龄、性别、血型的关系也不大。9例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有6例伴有HBsAg阳性,有1例所有的HBVM均为阴性,且ALT和AFP均为阴性。有1例伴有抗-TTVIgG阳性。结论启东地区抗-HCV感染率不高,不同人群间的差别不大;与历史资料比,似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判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临床意义,作者研究了98例处于不同阶段的HBV感染者的血清。用PCR检测血清HBVDNA,并观察其与血清HBV复制标记和血清生化改变的关系。98例患者,年龄11~73岁,平均45岁,男85例,女13例。按照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31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第二组4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第三组21例,曾经是慢性HBV携带  相似文献   

18.
周琳  宋成  顾园园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586-158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M、HBV—DNA之间的相关性,探讨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568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标志物及preS1-Ag检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preS1-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阳性时preS1-Ag的阳性率为84.6%,HBeAg阴性时preS1-Ag的阳性率为43.4%,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Y。=95.3,P〈0.01);HBV—DNA与preS1-Ag一致性比较Kappa=0.697,一致性较好;HBV-DNA与libeAg一致性比较KaPPa=0.345,一致性较差。结论preS1-Ag与HBeAg和HBVDNA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preS1-Ag与HBVDNA结果的一致性优于HBeAg,preS1-Ag检测可作为判断HBV感染与复制的一项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断的实验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1 049例HBsAg阳性及694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和LHBs检测。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6.12%(653/1 049),LHBs阳性率为68.18%(677/1 04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P0.05);LHBs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性;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HBV DNA与LHBs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3.80%(304/694)和51.73%(359/69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1)。结论 LHBs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对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而言,LHBs更能反映体内HBV感染和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20.
荧光定量PCR检测289例乙型肝炎病毒DNA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探讨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HBV抗原抗体(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标志物(HBV—M)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9例乙肝患者血样。结果12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98.4%;89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42.7%;27例HBs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29.6%;6例HBV—M全阴性血样中,1例HBV—DNA呈弱阳性。结论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定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等的确定依据,在追踪患者预后及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