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12345”工单办理的作风满意度中的效果。方法:依据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遵循PDCA原则,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影响工单办理作风满意度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活动前后满意度情况。结果:工单办理的作风满意度由53.68%提升至82.35%,活动前后差异显著;同时,圈员们对品管手法的运用、自信心等均较活动前有所提高。结论:通过品管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工单办理的作风满意度,对工单办理工作有了标准化的作业要求,提高了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也增加了圈员们对品管手法知识的掌握,增强品管工具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苏琴 《工企医刊》2015,(3):1414-1415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规范抢救室护理记录中的作用,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安全。方法 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抢救室护理记录改善前后改善情况。结果 抢救室护理记录漏项率由改善前的15.8%降至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抢救室护理记录不规范项目,还降低了交接班漏项情况,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风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操作顺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并比较门急诊患者在转运交接班工作前后的总目标以及子目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最终门急诊转运患者的转运风险降低为2.44%且目标的达成率为106.65%,最终改善幅度为54.50%;同时品管圈内成员的品管手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分均较活动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够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还能提高圈内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结核科9名护士组成一个"圈",确立"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活动主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87.50%(147/168),高于活动前的65.54%(11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总平均分由活动前的23.78分,提高至活动后的33.78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还提升了圈员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5.
梁青  杨柠 《现代保健》2014,(13):95-9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中应用的效果及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PDCA的品管手法及各种品管工具,对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头脑风暴,对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从6.13%降至2.4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在可留置时间内非计划性拔管效果显著,降低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意外管率,规范了操作流程,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7,(1):15-17
目的通用品管圈小组活动,提高CT/MR患者检查准时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CT/MR病人检查准时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及确定目标后组织实施,对比措施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持续医疗检查质量的改进。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患者检查平均等候时间较前缩短9.6分钟,排队秩序良好,环境安静,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不仅优化了放射科室工作的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CT/MR患者检查准时率,降低临床各科室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品管圈内成员协助团结精神及医疗检查质量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病历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运用品管圈PDCA-SDCA方法,选定持续提高病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病历书写质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病历书写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并采取有效的巩固措施和整改措施,实施病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病历甲级率由品管圈活动前94%提高到品管圈活动后98.3%,消灭了丙级病历。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进一步规范了病历书写,提高了病历质量,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陈愉  马小霞  王佳丽 《现代养生》2014,(22):168-168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 :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entrol,QCC)对住院产妇乳汁淤积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根据品管圈模式的十大步骤,相继进行成立品管小组,确定以"降低住院产妇乳汁淤积的发生率"为主题,通过品管十大步骤进行主题改善活动。随机选择2015年7月8日—2015年8月21日产科住院产妇295例,作为改善前问卷调查对象,随机选择2015年10月26日—2015年12月8日产科住院产妇300例,作为改善后问卷调查对象。统计乳汁淤积发生发生率,用柏拉图归集产后乳汁淤积发生原因,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每位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工具运用、沟通技巧、责任感与荣誉、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住院产妇乳汁淤积的发生率13.33%低于开展品质管理圈活动前30.5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成员在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工具运用、沟通技巧、责任感与荣誉、团队精神等均得到显著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质管理活动能有效降低住院产妇乳汁淤积的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产妇对产后康复治疗及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率,增加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及统计工具了解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原因,从疼痛管理、术后活动管理、管道方案优化、宣教方式改变等方面予以干预。结果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由67.92%降低至28.57%,且优化了管理流程。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外科手术接台时间中的应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外科手术接台延时原因进行分析和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外科手术接台时间由71 min下降至42 min。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缩短接台时间,优化接台流程,提高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管理》2015,(5):80-83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随机选取2013 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840例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选取2015 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840例患者,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对两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品管圈工作模式后,患者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技术操作、危重病人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同时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结论 品管圈工作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值得在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品管圈在医院病案信息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以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的病案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情况为例,随机选取其中的280份病案资料,根据其管理时间不同分为两个组别,每组有病案资料140份。其中,观察组为实施品管圈管理时期,对照组为未实施品管圈管理时期,对两组病案资料中的病案首页信息上传报错率以及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错误率、病案复印服务不满意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病案首页信息上传报错率以及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错误率、病案复印服务不满意率分别为1(0.71%)、2(1.43%)、3(2.14%),对照组分别为15(10.71%)、18(12.86%)、22(15.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案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在医院病案信息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体温单书写缺陷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体温单书写缺陷率"为活动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体温单书写缺陷率由活动前的36.66%下降到10.00%,目标达标率96.59%,改善幅度72.6%,圈员自评6项素质能力均正向成长。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进一步规范护理体温单的规范书写,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因护理记录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品管圈实践与效果分析,探索品管手法提升药学服务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品管手法进行药品调配质量控制,分析调配差错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评估实施对策的效果。结果在品管活动后调配差错率下降了85.75%,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实践已初见成效,降低了调配差错,提升了服务质量,有效地提升圈员参与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有利于药学服务品质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活动,对留置胃管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加以纠正,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品管圈QCC,圈名为卫献圈),运用品管工具分析,通过研究留置胃管失败的因素,在本科室两个病区各层次护士统计了253次留置胃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1%,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结果留置胃管253次,一次成功率达到98%,提高了7.9%。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善了病人对护士留置胃管技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低骨科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改进。结果骨科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85%降低至活动后的0.59%,构建了多学科协作链式管理。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骨科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了手术患者的照护结局,提升了护理服务品质,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推进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PDCA循环,通过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手卫生改善情况.结果 急诊科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手卫生缺失率由改善前的50.5次/h下降至改善后的9.5次/h;目标达标率达139.0%;进步率达81.2%.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提升急诊手卫生管理质量,提高护士管理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管理模式的改进和科室文化的形成,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通过对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查检、原因解析、对策拟定等,从风险管理规范化、风险评估精准化、营养支持个性化3方面进行改进。结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从活动前的62.32%降低到活动后的15.18%,使重症肌无力吞咽障碍患者得到了精准评估、精细护理。结论 品管圈活动开展可以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