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肌缺血/再灌注(L/R)损伤发生时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心肌微循环的"无再流"现象是再灌注治疗后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兔心肌L/R模型中给予替米沙坦预处理,观察其在I/R后微循环障碍的保护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RISK信号通路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生存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OH kinase,PI3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2,ERK1/2)均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1986年Murry等发现的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现象,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2003年,Zhao等[1]相对于IPC首次提出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方法是在持续再灌注开始前进行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与IPC一样,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此后许多研究均证实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2-4],而且还发现,心肌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以及模拟上述两者的药物后处理和药物预处理都于再灌注早期阶段通过磷酸化激活PI3K和ERK1/2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Hausenloy等[5]首次将PI3K和ERK1/2两者合称为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通路,本文就RISK信号通路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性保护作用,探讨NF-κB参与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烷延迟性组(SWOP组);七氟烷对照组(SEVO组);PTN(NF-κB特异性阻断剂)组;DMSO组以及PTN+ SWOP组.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P50)蛋白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SWOP组梗死范围减小,且该作用可被PTN所阻断;SWOP组缺血前NF-κB(P65,P5O)蛋白表达(56±4,58±3)高于CON组(34±4,40 ±1);I/R和SWOP组再灌注后NF-κB(P65,P50)蛋白表达均上调,SWOP组蛋白上调幅度低于I/R组.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NF-κB可能参与了其延迟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研究白藜芦醇通过抑制TNF-α的释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梗死以及心肌细胞损伤的效应。方法对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进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构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Evans blue染料和TTC染色检测梗死区面积变化。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缺血心肌在第1天和第2天TNF-α的表达水平变化,缺血再灌注模型尾静脉注射白藜芦醇后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NF-α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离体实验中,对白藜芦醇预处理的H9C2细胞用TNF-α处理,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的水平变化。结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缺血区面积在第1、2天显著增大,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白藜芦醇处理后,缺血区的TNF-α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H9C2细胞用白藜芦醇预处理再用TNF-α刺激,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精氨酸组、L-NAME组,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及透明质酸的水平,以透明质酸代表肝脏微循环情况。结果再灌注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相关,缺血预处理可减少一氧化氮水平的下降和血浆内皮素升高,同时减少微循环破坏和肝功酶的升高(P<0.05)。外源性给予一氧化氮合成前体L-精氨酸在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的同时,可达到类似预处理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血管活性介质一氧化氮的减少和内皮素水平增加是导致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变化的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增加和内皮素减少,并可能是其改善微循环和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之一。给予外源性一氧化氮可起到类似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而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并不能加重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大鼠心缺血再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卵巢切除后,随机分成C组(I/R假手术组)、 I/R组和 I/R+E2组(17β-雌二醇预处理).17β-雌二醇预处理2周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氯化三苯甲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范围,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的蛋白表达. 结果 17β-雌二醇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体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减弱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c-Fos的表达. 结论 雌激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原癌基因c-fos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脉胶囊对糖尿病足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信义 《中国微循环》2000,4(2):113-114
目的 探讨通脉胶囊对糖尿病足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28例糖尿病足患者,在降糖,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时,口服通脉胶囊,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及甲臂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高粘血症有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显著减轻。结论 通脉胶囊能改善微循环,缓解和阻止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在体家兔冠状动脉阻断的缺血/复灌损伤模型,研究心肌缺血预处理(IP)延迟性保护作用终末阶段(IP后48~72 h),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Ⅱ(Cyclooxygenase-2, COX-2)是否中介了此过程.研究发现与单纯缺血/复灌组相比,IP后72 h,明显降低心脏缺血/复灌后的梗死面积和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 、6-酮-PGE1a(6-Keto-PGF1α)含量,促进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的恢复.使用iNOS的特异性抑制剂S-methylisothiourea sulfate(SMT)不能阻断IP后72 h心肌保护作用.而nNOS的特异性抑制剂N-propyl-L-arginine(NPA),NOS的非特异性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环氧化酶Ⅱ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CEL)阻断了IP后72 h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IP后72 h心肌保护作用依然存在,COX-2、nNOS介导了心肌缺血预处理延迟性保护作用终末阶段,而与iNOS无关.  相似文献   

9.
甘氨酸对小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甘氨酸(GLY)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预先给予昆明种小鼠20%GLY0.025mL/g灌胃,每日2次,1周后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20U/kg诱导急性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①GLY明显减少缺血心脏的心电图J点的变化幅度;②GLY显著增加心肌组织NOS、SOD的活性,而使心肌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GLY有预防缺血性损伤,保护心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S、SOD活性和减少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整体动物模型 ,观察川芎嗪预处理对麻醉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麻醉后 ,在人工呼吸状态下 ,开胸 ,结扎左冠状动脉。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结扎冠脉 3 0min ,其后再灌 12 0min ;缺血预处理组 :冠脉结扎5min ,再灌 5min ;然后 ,再次结扎冠脉 3 0min ,其后再灌 12 0min ;药物预处理组 :川芎嗪 2 0mg·kg-1 连续静脉给药 5min ;5min后 ,结扎冠脉3 0min ,其后再灌 12 0min ;假手术组 :冠脉下穿线 ,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 ,腹主动脉采血 ,分离血浆。用放免法 (RIA)测ET ,TXB2 /6 酮 PGF1α,降钙素相关基因肽 (CGRP)。结果 :川芎嗪预处理降低缺血再灌后ET及TXB2 的释放 ,而 6 酮 PGF1α的释放增加 ,对CGRP没有影响。结论 :川芎嗪可能通过预处理途径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a major complication occurring in heart strok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ies, and heart transplantatio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ed during the reperfusion phase overwhelm the scavenging capac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result in oxidative damage to the myocardium. We examined whether 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 pretreatment induces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protects the heart from subsequen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ats were intermittently exposed to 100% O2 at 3 ATA (where ATA is absolute atmosphere) for 1 h daily and then sacrificed after 24 h of recovery in room air. Isolated hearts were subjected to 40 min of ischemia and 90 min of reperfusion. HBO pretreatment was found to condition the heart and enhance enzymatic a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of catalase, thereby significantly reducing infarct size after reperfusion. A catalase inhibitor, 3-amino-1,2,4-triazole, completely abolished the infarct-limiting effect of HBO pretreatment, which suggests that HBO-induced tolerance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due to catalase induction. Our results imply that HBO preconditioning may be developed as a new preventive measure for 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heart.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研究Batroxobin对狗心脏I/R损伤过程中ET水平的.针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恢复血流90min,造成I/R模,于缺血前或缺血后15min静注Batroxobin(1U/kg),测定血浆,心肌ET浓度以及血浆CK和LDH活性。结果表明,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组织明显损伤Batroxobin能够显著降低再灌期血浆及心肌ET水平,降低CK及LDH活性,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源性低浓度 11,12-EET预干预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开胸,结扎和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 5min/再灌注 5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实验分 3组:对照组;缺血预处置组;外源性 11,12-EET预干预组。每组再分为A、B 2小组:A组动物心肌缺血 10min/再灌注 10min,主要观察缺血/再灌注各时程之心律失常;B组动物缺血 6 0min/再灌注 30min,主要观察缺血期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变化及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结果:缺血预处置和 11,12-EET(6 2 4× 10-8mol/L)预干预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变化,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结论:11,12-EET预干预具有类缺血预处置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心肌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处理组(给予氟伐他汀10 mg·kg-1·d-1喂服1周),所有动物在手术前检测血脂,对照组和处理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RT-PCR检测缺血区及假手术组对应区域心肌ICAM-1 mRNA的表达。 结果: 各组动物在手术前1 d血脂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开始后处理组各时点左室舒张末压(LVEDP)小于对照组(P<0.05),左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大于对照组(P<0.05);他汀组LDH-1、CK、CKMB活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他汀组心肌组织ICAM-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假手术组表达最少。 结论: 氟伐他汀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液流变性、肌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在兔大腿上止血带制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前后兔左趾长伸肌腱系膜表面微循环状况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高于缺血前;微循环出现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白细胞附壁、白色微栓形成,且无复流现象严重。结论: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白色微栓形成及无复流现象等微循环障碍是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邹俊  张中军 《中国微循环》2008,12(5):287-28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塞范围及血中自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实验共设5个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开放120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通过依达拉奉预处理,观察I—RI大鼠心肌梗死范围以及血中的IL-1β、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依达拉奉高、中两个剂量组梗塞程度明显减轻,梗塞区重占全心脏及左心室的百分比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01),以依达拉奉中剂量组为优;依达拉奉给药后血中TNF—α、IL-1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高、中剂量组为优(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减轻TNF-α、IL—1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巴曲酶 (BAT)对狗心脏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过程中血栓素A2 (TXA2 )水平的影响。方法 :结扎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 0min ,恢复血流 90min ,造成I/R模型 ,于缺血前或缺血后 15min静注BAT( 1U/kg) ,测定血浆、心肌TXB2 浓度以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 ,并检测心脏功能 ,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TXB2 水平明显升高 ,血浆CK及LDH活性明显降低 ,心功能受损。病理学发现心肌纤维水肿、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嵴明显断裂、细胞核皱缩。给予BAT后 ,动物死亡率、再灌期血浆及心肌TXB2 水平、血浆CK及LDH活性以及LVEDP明显低于I/R组 ,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 ,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损伤。结论 :BAT能够降低血浆及心肌TXA2 水平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相似文献   

18.
细胞色素p45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了解细胞色素p45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给予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或11,12-EET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TEA与glibenclamide对EETs作用的影响。结果: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clotrimazole(0.9mmol/L)和SKF525A(0.54mmol/L)减轻、而外源性11,12-EET加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超微结构病变;TEA与glibenclamide可拮抗11,12-EET的作用。结论:细胞色素p450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与EETs释放并开通钙敏感性及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9.
氟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1只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氟伐他汀干预组(F组)。实验中持续监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WEDP)、左室内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变化,再灌注结束后用伊文氏蓝和TTC染色法确定缺血和梗死心肌范围,用RT-PCR进行心肌局部ICAM-1 mRNA表达测定。结果:缺血再灌注后,F组上述心功能各项指标较IR组明显改善,心肌组织ICAM-1 mRNA水平较IR组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明显减小。结论:氟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ICAM-1 mRNA表达,降低心肌梗死程度,改善心功能,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巴曲酶(BAT)对狗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血栓素A2(TXA2)水平的影响。方法:结扎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恢复血流90 min,造成I/R模型,于缺血前或缺血后15min静注BAT(1U/kg),测定血浆、心肌TXB2浓度以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心脏功能,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TXB2水平明显升高, 血浆CK及LDH活性明显降低,心功能受损。病理学发现心肌纤维水肿、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嵴明显断裂、细胞核皱缩。给予BAT后,动物死亡率、再灌期血浆及心肌TXB2水平、血浆CK及LDH活性以及LVEDP明显低于I/R组,而±dp/dt max明显高于I/R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损伤。结论:BAT能够降低血浆及心肌TXA2水平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