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是新生儿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到条件更好的医院的NICU ,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过程 ,是将移动的NICU包括人员、设备 ,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的医疗项目。我院自 1999年 11月— 2 0 0 0年 11月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项目以来 ,共转运危重新生儿 5 0例 ,现结合我院新生儿转运的临床观察 ,谈谈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我院NICU转运危重新生儿 5 0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2 1例 ,转运日龄 <1d 36例 ,~ 3d 8例 ,~ 10d 6例 ;胎龄<37周 2 4例 ,~ 42周 2 6例 ;出生体重<2 5 0 0g 2 4…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目的 :我国新生儿死亡占 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 5 8.4% ;要将 1 990年婴儿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 1 /3,就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非常必要。因为 :1 .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学科专业人员和各种急救及治疗设备。2 .转运多通过当地医院转送或由家人自行转送。转运人员多不具备新生儿急救知识和技术 ,途中不能治疗及护理有需要的患儿。3.即使是通过“1 2 0”转送 ,但具备整套新生儿抢救、监护系统的转运系统仍不…  相似文献   

3.
94例危重新生儿转运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危新生儿的急救应包括现场急救、路途转运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三大部分 ,这三个部分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抢救效能。我院省新生儿急救中心自 1 999年 1月起建立合肥地区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 ,现将 94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报告如下 :转运系统组成一、转运抢救人员我院新生儿急救中心设有专线急救转运电话 ,病房有一批 NICU工作人员 ,2 4小时随时出诊 ,每次出诊有一名 NICU主治医师或主治以上医师和一名 NICU专业护士 ,专职司机。二、转运病人来源合肥地区 1 6家基层医院 ,一般在 2 0公里以内最远为 1 30公里。三、转运设备日…  相似文献   

4.
41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危重新生儿转运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建立沧州市中心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将沧州市所辖15个县市40多家医院产、儿科组成转运网络,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部分进行转运前危重病例评分,开展了宫内转运及反向转运。结果我院4年来转运418例危重新生儿,途中无一例死亡,转运后死亡14例,自动出院12例,抢救成功率96.6%。宫内转运26例均成活,成功率100%。反向转运22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100%。110例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危重组69例,成活66例,成活率96%;极危重组11例,成活5例,成活率45%。结论迅捷安全的转运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 ,发挥NICU病房的优势 ,在辖区内建立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系统 ,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 ,降低病死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9月转运危重新生儿 2 0 3例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170例 (83 74%) ,女 33例 (16 2 6 %)。转运日龄 :≤ 12h79例 (38 92 %) ,≤ 2 4h 36例(17 73%) ,≤ 48h 2 1例 (10 34 %) ,≤3d 13例 (6 4 0 %) ,≤ 7d 2 9例(14 2 9%) ,>7d 2 5例 (12 32 %) ,其中~ 2 4h 115例 (5 6 6 5 %)。出生体重 :<15 0 0 g2 7例 (13 3…  相似文献   

6.
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评价(附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转往我院NICU治疗 ,包括现场抢救、途中连续监护和治疗。 结果  共转运危重新生儿 80例 ,占同期NICU住院率 8 4% ,其中 62例治愈出院 ,占77 5 % ,最终病死率 3 75 %。 结论  转运前重视稳定病情 ,转运途中专业人员参与 ,恰当地实施监护治疗措施 ,是成功转运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危重新生儿外科转运25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转运的257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探讨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转运模式及方法。方法成立转运中心,设24h专线电话,在接到转运电话后,由新生儿外科医护人员各1 ̄2名,乘新生儿专用救护车前往接诊,实施途中监护,开展现场急救。结果257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至本院NICU时,病情稳定252例,病情加重5例,无途中及接回2h内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为100%;全部转诊病人中,21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82%;死亡18例,放弃27例,占转运人数的8%。结论新生儿外科转运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转运途中监护与急救、稳定患儿病情是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我院,转运前物品准备,病情稳定处理,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和救护。结果 转运高危新生儿430例,转运过程中病情相对稳定有415例、恶化9例、死亡1例、到院后1h内死亡5例。408例治愈好转出院,放弃12例、死亡10例。结论 转运前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与救护,是危重新生儿成功转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高危新生儿的急救应包括现场急救、路途转运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抢救效能.我院省新生儿急救中心自1999年1月起建立合肥地区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现将94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在新生儿转运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评价新生儿转运的稳定性,指导转运工作,探讨安全转运的方法。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由我院出车转回至NICU并具备完整危重病例评分资料的110例患儿,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于转运前、后两次评分,分析转运稳定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非危重组稳定性好,再评分值增加,(P<0.05);极危重组相对稳定,两次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危重组稳定性差,再评分值下降,(P<0.05)。转运稳定性差直接影响了患儿预后。结论基层医院运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不仅可作为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指征,更有助于上级医院通过评价转运稳定性指导转运工作,使新生儿转运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完善,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我院NICU于2002年12月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3年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320例,其中早产儿184例,占转运儿的57·5%,并且早产儿所占比例在3年中呈逐渐上升趋势(转运开始的半年中早产儿占47·8%[1]),加之早产儿自我调节能力差,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会对NETS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早产儿转运过程中的救护已越来越成为新生儿院前急救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我们在早产儿转运过程中的救护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3年间转运危重新生儿320例,其中早产儿184例。二、转运方法1.转运设备专用救护车(中美-福…  相似文献   

12.
危重新生儿评分在新生儿双程转运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新生儿安全转运的方法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近两年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双程转运回院的 14 7例新生儿 ,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分为≥ 90分、80~ 89分、70~ 79分和 <70分四组 ,分析危重儿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全部病例均安全转运回NICU。(2 )非危重儿 (≥ 90分 )占 19 0 % (2 8例 ) ,危重儿 (70~ 89分 )占 72 1% (10 6例 ) ,极危重儿 (<70分 )占 8 8% (13例 )。 (3)围生儿占 95 9% (14 1例 )。 (4)转运前低体温 (T <35℃ )占 2 5 9% (38/14 7) ,入院时血pH值 <7 35占82 4 % (112 /136 ) ,血糖异常者占 4 0 1% (5 5 /137)。结论 合理保暖、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措施在安全转运中显得极其重要 ,是成功转运的关键之一。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反映转运新生儿病情危重程度 ,可以作为新生儿转运的指征。  相似文献   

13.
危重患儿在应激状态下 ,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低血糖或高血糖。既往有关低血糖对危重患儿的危害 (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已有过大量的研究〔1,2〕。有关高血糖对危重患儿机体的危害近年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儿科 1997年 2月— 1998年12月收治的 5 8例危重患儿的血糖检测情况作一总结 ,旨在探讨血糖变化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8例危重患儿中 ,男38例 ,女 2 0例。年龄生后 1h~ 13岁。其中新生儿 31例 ,婴幼儿 2 7例。原发病为 :新生儿窒息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外科危重新生儿的转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如何合理、安全地进行外科危重新生儿的转运。 方法 电话评估及转运前处理;到达后再次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转运及转运中处理。结果 16例外科危重新生儿被电话要求转运,除2例到达对方医院后因家属放弃转运外,其余14例患儿均转运成功。结论新生儿内外科密切配合,恰当地在对方医院进行即时评估,作出正确处理,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同时应重视转运途中的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 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 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 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着资源共享,努力降低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探索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方法以本院新生儿科NICU为中心,与桂林市及周边16个市县等地的37家医院组成转运网络,建立桂(东)北地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对近4年转运回院的265例新生儿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分析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65例患儿全部转运成功。不同分值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使用良好的专业设备配置成移动的NICU,使转运半径可达到250 km。结论评分法能评估患儿能否安全转运,可较好地判断预后,转运系统的建立和运转提高了本地区危重新生儿诊疗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 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谱,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对我院1998至2007年十年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119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疾病谱排序:新生儿前5位疾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肺炎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前5位依次是重症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高热惊厥.结论 实施危重患儿三级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危重症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同时,可根据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对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