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云鹤  郭艳红  张会明 《河北医药》2010,32(14):1907-1908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患者麻醉应用罗哌卡因配伍氟哌利多行臂丛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及对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105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病人随机分为R1、R2、R33组,每组35例,局麻药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0.375%的罗哌卡因、0.375%的罗哌卡因加入氟哌利多,观察比较各组对术中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3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R1、R2组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和加快(P〈0.05),R3组相对平稳或略有下降(P〉0.05),镇痛效果R3组优于R1与R2组(P〈0.01)。结论利用罗哌卡因加入氟哌利多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能有效控制术中血压、心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的0.375%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寻找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合适剂量。方法:180例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用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用0.375%罗哌卡因30ml;Ⅲ组用0.375%罗哌卡因40ml,均行肌间沟臂丛麻醉,观察各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完善率、不良反应。结果:在尺侧感觉阻滞完善率上.Ⅰ组低于Ⅱ、Ⅲ组(P〈0.05),运动阻滞完善率上,Ⅰ组也低于Ⅱ、Ⅲ组(P〈0.01),而Ⅱ与Ⅲ组无明显差异。结论:0.375%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产生较好阻滞效果的剂量为30ml,增加其剂量并不增加其效果,反而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拟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患儿选择临床常用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33%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采用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1%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而后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麻醉镇痛起效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结果B组镇痛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A组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0.375%罗哌卡因,B组(观察组)0.375%罗哌卡因加入1mg布托啡诺。采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满意后,注不同麻醉药25-30mL。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含有布托啡诺的B组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布托啡诺的A组。结论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相互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在高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R1、R2、R3、B组(n=20),注药剂量分别为:0.37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0.75%罗哌卡因、0.5%布比卡因2.0-3.0ml,比较各组对于血压心率的影响,麻醉后痛觉消失情况等。结果4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B组≥R3组〉R2,R1组相对平稳,镇痛效果和肌肉松弛效果4组均满意。结论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行腰-硬联合阻滞镇痛效果确实,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无张力疝补片术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补片术的麻醉效果和耐受性。方法腹股沟无张力疝补片术患者60例,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为0.375%罗哌卡因组(Ⅰ组)、0.5%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75%罗哌卡因组(Ⅲ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效果、感觉阻滞(针刺法)、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硬膜外麻醉时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呼吸无明显影响,但Ⅰ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与Ⅱ、Ⅲ组比较明显延长,对循环及运动阻滞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行腹股沟无张力疝补片术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对循环及运动阻滞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从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氯胺酮组(L组):术前予氯胺酮1 ~2 mg·kg-1;地佐辛组(D组):术前予咪达唑仑0.05~0.1 mg.kg-1+地佐辛0.1~0.15 mg·kg-1.患儿入睡后,在神经刺激仪的指导下均用0.375%罗哌卡因2~4 mg.kg-1行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术中镇痛、催眠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小儿苏醒状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L组比较,D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平稳,接近术前基础值,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地佐辛并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臂丛阻滞,可达到满意的镇痛、催眠效果,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以及术后镇痛时间。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行阻滞满意程度评价.术后行VAS评分,并记录感觉、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同时左旋布比卡因组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结论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和罗哌卡因相比,左旋布比卡因可提供更为满意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
程艳 《海峡药学》2010,22(8):144-145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25mL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起效时间和阻滞满意度。结果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长于B组。两组的阻滞满意度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麻醉并发症出现。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为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左旋布比卡因持续时间长,对术中镇痛作用好。  相似文献   

10.
曹国辉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367-136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四组(各组25例):A组用0.33%罗哌卡因;B组用0.25%罗哌卡因;C组用0.2%罗哌卡因;D组用0.167%罗哌卡因。记录患儿麻醉前(Tn)及手术开始后1min(T1)、10min(T2)、120min(T3)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氯胺酮的用量、镇痛维持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患儿不良反应情况;记录麻醉效果评级。结果D组在T1、T2、T3各个时点MAP和HR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和C组在麻醉效果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麻醉效果较差,与其余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氯胺酮用量与A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的镇痛维持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镇痛效应好,不良反应少,更适用于儿童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一剂量的罗哌卡因(150 mg)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阻滞时容量、浓度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所用药液分别为:A组20 ml(0.75%),B组30 ml(0.5%),C组40 ml(0.375%),单盲法观察各组病例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①三组患者行臂丛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均较平稳;②感觉阻滞:A组起效快,但阻滞节段范围窄,主要阻滞C5-7节段,持续时间长;C组起效慢,但阻滞节段较宽,多分布于C4-T1,恢复快。③三组患者均产生了肘关节的运动阻滞,起效上:A〉B〉C。④三组患者中C组总体不良反应率略高。结论在剂量为150 mg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时药液浓度高,起效就快,且感觉运动阻滞时间长,容量增大时起效稍慢,但阻滞平面更广,阻滞成功率更高,然而在容量增大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麻醉起效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4例,略多于对照组的3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有效率达到93.3%,高于对照组的76.7%,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血压、心率水平的改善幅度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达到96.7%,高于对照组的8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不会是不良反应增加,还能够缩短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效果维持时间,减小对心率、血压、认知功能的影响,使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组(A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混合液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注.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损伤少,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ASA分级Ⅰ~Ⅱ级60例拟行前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B组(0.25%布比卡因)。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作用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P〉0.05);但运动阻滞作用时间A组长于B组(P〈0.05)。两组SBP、HR和SpO2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麻醉用于前臂手术安全有效,和0.25%的布比卡因相比,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每组各为40例。A组患者用0.375%的罗哌卡因10mL,行手术侧单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待效果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静脉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5mg/kg,插入适宜的钢丝加强形气管导管,麻醉机行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分离颈椎骨膜、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药量、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1h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切皮和分离颈椎骨膜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A组芬太尼用药量比B组少,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缩短,术后1hVAS疼痛评分,A组平均分为4.3,B组平均分为7.2,A组患者术后疼痛比B组轻。结论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