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风是一种好发于秋冬季节,以唇部干燥、皲裂、反复脱屑、红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笔者基于伏邪发病的特点,认识到唇风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多环节与伏邪之感邪、邪伏、发病相类似,认为唇风的发作与伏邪密切相关。基于伏邪理论,提出唇风的发病病机以脾气阴亏虚为本,湿热燥瘀内生为标,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唇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林  孟静岩 《吉林中医药》2013,33(3):250-251
唇风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胃腑积热,复感风热,熏灼唇部形成的胃经风热证;素体阴虚,复感外邪,伤阴耗液,唇部失养形成的阴虚血燥证;素体虚弱,气虚不能收摄,脾虚蕴湿,复感风邪,风湿上扰,唇部失养形成的气虚风盛证.在治疗上,针对病因病机分别采取清热泻火、凉血疏风,滋阴生津、凉血润燥,健脾除湿、益气疏风的治疗原则.此外,在基本分型上,根据临床需要,灵活变通,有兼证者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3.
高树彬辨治小儿唇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树彬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临床经验丰富,见解独特,运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唇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唇风是以唇部红肿、糜烂、结痂、皲裂、起灰白色糠状鳞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生于下唇,好发于秋冬季节,以儿童和青年妇女多见。历代文献中又称“唇燥裂”、“沈唇”、“紧唇”、“驴唇风”、“唇胗”,“唇肿”等。与现代医学的慢性唇炎相似。古代医家对唇风的认识包括脾经风热学说、阳明胃火学说、脾经风燥学说、脾胃湿热学说。临床上多以“胃经风热”、“脾胃湿热”、“脾经血燥”、“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4.
唇风 ,俗称“驴唇风” ,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年人。临床症状以口干唇痒为主 ,因其干痒 ,患者常伸舌舔唇 ,日久环唇皮肤红肿 ,甚则溃破流水 ,且易反复发作 ,病程缠绵可达数周与数月。唇风一证 ,古文献记载不多 ,《外科正宗》略有描述 ,该书未详列治法 ,方药。《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述了唇风的病因 ,症状 ,治法 ,指出用双解通圣散治疗 ;当代北京名医刘韵远先生认为是湿邪所致施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李洪等认为是肺胃火毒引发 ,治以清肺胃之火 ,选用桑白皮 ,地骨皮 ,生地 ,黄芩等治疗。由于各地经验不同 ,立法、用药而异。根据笔者对 50多例门…  相似文献   

5.
王秀娟教授认为,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有积热,复感风热之邪,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热循经上蒸结于唇部;脾胃积热郁久化火,灼阴化燥,阴虚血燥,津液不能上行濡润唇肤而发为唇病。治法多用疏风清热、健脾除湿、滋阴润燥,同时加强合理饮食及护理常规。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艾儒棣教授治疗唇风的临床经验:详究病源,谨守病机;分期论治,脾胃为先;内外并重,重视调护。并列举典型病例,以具体介绍艾老处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7.
慢性唇炎类似中医的唇风,患者唇部有糜烂发痒,灼热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痂等症状。用消炎药及维生素类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的患者用雷夫奴尔湿敷,效果也不明显;用中药祛风胜湿,健脾清胃之剂内服,亦少效验。考虑内服剂其药力达于唇部甚少,故自拟一外用方,通过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脱屑性唇炎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脱屑性唇炎归为"唇渖"、"唇风"、"唇胗"等疾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胃伏火。脾胃伏火的产生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所致。治疗伏火应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王彦刚教授通过调整脾胃气机升降来消解脾胃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选用泻黄散酌加通降气机之品,是伏火得清,脾肾之功重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有利于枢机之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杨美凤 《中医研究》2012,25(3):44-46
唇风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之病证,脾胃气血不足、阴阳亏虚是该病之本,病邪有燥、热、寒、湿等不同,其中燥和热是标,湿和寒是伏邪,治疗应健脾益气、温阳滋阴并举,佐以清热润燥、渗湿化浊等法.本文据临床治疗之得失,对本病的病机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蒋健教授治疗唇风的案例分析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为外感风燥热毒、内生脾胃湿热,以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法治疗唇风,常用药物分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燥湿)、运脾化湿、滋阴润燥等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1.
"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学"唇风"范畴.唇风是唇部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多发于下唇部,以口唇红肿痛痒、干燥开裂、日久破裂流水并反复脱屑为临床特征.其症状时轻时重,日久不愈.此乃皮肤科常见而又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内经》早有唇风症状的描述,称唇槁.如《灵枢·寒热病论》载:"寒热者……唇槁."唇风一证,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所论述.《诸病源候论》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四》首次提出唇风病名:"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相似文献   

12.
唇风与剥脱性唇炎相似 ,在儿科较常见 ,好发于春、秋季。临床表现为唇部红肿、痒痛、干燥 ,日久干裂流水、口唇润动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用桃仁外敷治疗唇风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观察 2 0例 ,其中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最大 10岁 ,最小 5岁 ;病程 5d~ 10d。2 治疗方法 桃仁 2 0g ,研细末 ;在锅内炼猪大油 ,取汁 2 0ml,趁热纳桃仁细末 ,搅匀 ,放冷成膏 ,用时涂患处 ,每日 3次。3 治疗结果 治愈 17例 ,用药平均 3d。4 典型病例 黄×× ,女 ,6岁半 ,因唇部干燥、痒痛 1周就诊。就诊时患儿不时用舌头舔唇部 ,…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唇风12例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许太玉(271000)收稿日期:97-08-18唇风,以唇部肿胀,干燥皲裂出血,溃烂结痂脱屑为特征。祖国医学又有唇、驴嘴风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唇炎、口唇血管神经性水肿。西医目前治疗多以抗炎和补充维...  相似文献   

14.
脱屑性唇炎病位在唇,与脾胃密切相关,可兼及心肝肾,基本病机为胃强脾弱致积热火毒上攻口唇,治当健脾消积、清热解毒、养血润唇。内治须辨虚实,积热胃火偏实,予枳术消积丸化裁消积导滞、清胃泻火;脾虚血燥偏虚,予十全十美汤加减益气健脾,养血润燥;虚实并重者,予消积养阴汤加减健脾消积,清热养阴。  相似文献   

15.
蜈蚣大黄油治疗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 ,我们用蜈蚣大黄油治疗唇风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 蜈蚣 5条烘干研末 ,生大黄 6g ,麻油 5ml,熟鸡蛋黄 2个。将熟鸡蛋黄放入麻油中炸黑弃去 ,再放入生大黄炸黑弃去 ,油内放入蜈蚣粉 ,调均即可。外用搽唇 ,每日 3次~ 4次 ,忌辛辣食物。2 体 会 唇风是秋冬季节的常见病 ,多由脾胃积热、外感风燥或物品刺激所致。本方有清热泻火、解毒生肌、祛风润燥之功效。治疗唇风 ,无不良反应 ,其方法简便 ,不须任何药物 ,值得推广应用蜈蚣大黄油治疗唇风@葛蕾$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青州262500 @葛银燕$山东省青州市中…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色3个方面总结李郑生教授治疗唇风的临床经验。李郑生教授认为唇风以脾胃湿热为基本病机,以健脾化湿、疏肝和胃、祛风活血为基本治疗方法,并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治疗,用药灵活轻盈,重视健脾化湿,衷中参西,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配合饮食及生活调护,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常用方剂的研究,整理总结出《回回药方》中治疗胃经、脾经、肝经病证为主的方剂171首,其中内用膏剂为主,用方153首,外拓药疗法,用方5首,方剂主治病证涉及26种。同时,结合方剂分析《回回药方》脾胃病病机主要有气候因素,即感受寒湿之邪,因冷、白痰、黑血生的证侯;情志因素:因情志不畅致肝经气机郁滞,出现肝经坚实或疼痛,犯及脾胃等;体质因素,即禀质气性衰败、先天禀赋不足,禀性有冷,或脾胃气力不足,恶润堆积等。从使用频次居于前15位的药物特点可以看出,药物主要分为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活血化瘀三类,具有辛香走窜、散寒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等特点,是中国回族医药学防治脾胃病证的特效药味,即印证了《回回药方》对脾胃病病机的认识,对于《回回药方》脾胃病的诊疗亦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也是脾胃病防治用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唇针疗法是上世纪70年代医家创造的一种现代微针疗法,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疼痛性病症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或用于针刺麻醉手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安全的特点。本文描述唇针的起源与发展,经脉循行与唇部的密切联系及唇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并列举临床上一些典型病例报道,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并应用唇针,并能对唇针疗法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同时将该疗法大力推广,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防风丸,是一首表里双解的明方。经整理濮阳市中医院近5年处方,发现临床医生已将其扩大运用于临床各科,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唇色与疾病     
朱莲 《家庭中医药》2006,13(12):21-21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而唇部的颜色正常与否,直接反映脾胃功能的强弱。脾胃功能正常,唇色红润而有光泽,若脾胃失调,或脾病及肝、脾病及肺,皆可导致唇色的改变。口唇颜色出现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因而根据口唇的颜色和特点,可以判断某些疾病的存在,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