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TESSYS技术治疗28例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摘除脱垂髓核;2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不佳,1例经非手术治疗好转,1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末次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谨慎的术中操作和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在宜兴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UBE技术治疗(UBE组),其余30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F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0±1.4)个月。UB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UBE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6.7%,FD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FD组发生硬膜囊撕裂2例,感染1例,椎间不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传统FD相比,UBE技术治疗LDH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腰腿痛程度更低,腰椎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辅助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洛阳正骨医院接受TESSYS治疗的72例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术中采用电磁导航靶向定位穿刺(导航组),另36例采用常规定位穿刺(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减压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导航组导航建立时间为(11.97±2.14)min。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减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导航组优2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33/36);常规组优18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6.1%(31/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常规组4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疼痛,调整穿刺方向后疼痛消失。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LDH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与常规穿刺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相当,可降低TESSYS学习曲线,提高青年医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采用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的L4/L5节段LDH患者37例,记录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以分析该技术学习曲线。分别于术前、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术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满意度,并分析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SF-36评分8个维度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满意度,优27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满意度为优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PETD治疗LDH安全、有效、准确、微创,提高了穿刺和减压的安全性,减少了辐射暴露及并发症的发生,其临床疗效不受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腰腿痛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海开元骨科医院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PETD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78例。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32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38~49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 L,中位出血量38 m L;卧床时间10 h~3 d,中位时间1 d;住院时间2~8 d,中位住院时间6 d,术后疗效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5月本院采用PETD治疗的24例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4.6 min;手术出血量15~40 m L,平均24.0 m L;住院天数3~7 d,平均4.3 d;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88±1.33)分,术后12个月为(1.96±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腿痛VAS评分为(7.67±1.27)分,术后12个月为(1.8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值为(68.8±8.4)%,术后12个月为(2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cnab标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PETD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是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速  陆慧  唐瑜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6):379-384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单节段LDH患者89例,其中46例采用UBE技术治疗(UBE组),43例采用FD治疗(FD组)。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和术后3 d检测空腹静脉血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21±2.18)个月。UBE组手术时间较FD组长,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较FD组短,术后3 d Hb及HCT水平较F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1周腿痛VAS评分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2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3.48%,FD组为8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FD组为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UBE技术或FD治疗单节段LDH均能获得满意疗效,UBE较FD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的28例TLIF术后相邻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74.0±8.8)min,手术出血量为(32.6±6.8)m L,住院天数为(2.68±1.06)d,随访时间为(25.1±3.4)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3%。结论 PETD治疗TLIF术后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PETD并钙化物取出,其中L_5/S_1节段4例,L_4/L_5节段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和MRI检查,根据钙化物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分型,对突出物与行走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c 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复查腰椎CT示症状侧旁中央及神经根管部位的钙化物被完全切除,中央部及无症状侧仍残留部分钙化物。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的VAS评分为0~1分,术后Mac Nab标准评价为优。结论 PETD避免过度牵拉神经根,可降低术中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可切除神经根管处的钙化物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责任节段确认方法、手术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采用神经根牵拉试验验证手术效果并确定责任间隙。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术前腿痛及腰痛的VAS评分分别为(6.6±1.9)分、(3.3±1.6)分,ODI为(68.9±15.0)%。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分别为(0.7±0.7)分、(0.6±0.7)分,ODI为(14.6±5.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多数邻近的2个间隙突出可以设计单切口完成,局部麻醉术中的神经根牵拉试验可以作为最后明确责任间隙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10-2013-12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5.6±1.1)分,术后1周(2.0±0.5)分,术后3个月(0.7±0.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3.5±13.3)分,术后1周(20.4±5.4)分,术后3月(15.1±3.6)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09例,良27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90.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近期效果优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01-2014-04接受PTED治疗的122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_(3-4)19例,L_(4-5)68例,L_5-S_1 35例。A组97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B组25例采用YESS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A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疼痛VAS评分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术后3个月内下肢疼痛明显,其中A组4例,B组3例,在术后半年内再次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两组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7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椎间孔入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都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TESSYS技术适应证更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传统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中央型LDH患者78例,接受BEIS技术PETD治疗40例(A组),接受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22个月。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有3例出现并发症,各有1例于术后随访时复发。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旁中央型LDH效果相当,与传统的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比,BEIS技术行PETD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