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恙虫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阳性情况,误诊情况,药物治疗效果,更好的减少误诊,力求早期诊断.方法:对我院儿科2010~2012年收治的21例小儿恙虫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热21例(100%),焦痂19例(90.4%),淋巴结肿大15例(71.4%);外斐氏反应阳性率19例(90.4%);误诊8例,误诊率为38.1%.结论:发热、焦痂(或溃疡)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恙虫病流行季节,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及早发现皮肤焦痂,及时行外斐氏反应检查,对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有重要意义.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对小儿恙虫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恙虫病是一种恙虫病立克次体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播媒介为恙螨.恙虫病并不少见,临床上常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原发性皮肤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其误诊率较高.少数患者无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及外斐反应阴性等易被误诊.现将本科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误诊的25例恙虫病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161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 161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感染后以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特征性的皮肤焦痂为主要特征 ;如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可导致各脏器的炎性改变。结论 恙虫病导致多器官损害者易误诊 ,而皮肤焦痂对诊断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儿童无焦痂恙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例儿童恙虫病均家居疫区,发病于夏秋季,都有发热。6例既往曾有恙虫病病史,病程中均没有焦痂。其中淋巴结肿大16例,肝肿大4例,脾肿大2例,尿潜血阳性18例,外斐反应OXK 1∶160以上20例。结论: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诊断此病,提高诊断治愈率,焦痂不是唯一的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5.
罗海伶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45-1546
目的 探讨小儿恙虫病临床特征并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35例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均有发热,均发现有焦痂或溃疡;外周血象<4.0×109/L以下者9例,血红蛋白<90g/L者26例,血小板<100×109/L者23例;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阳性率54.29%;肝功能损伤33例;心肌损伤11例;并发脑炎7例.治疗效果:痊愈31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 恙虫病可累及肝、肺、心脏、血液、神经等器官、系统,外斐反应阳性率不高,作为诊断或排除本病的可靠性有限.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是确诊恙虫病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波  张经  吴学典 《河北医学》2012,18(8):1095-1097
目的:探讨小儿恙虫病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小儿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恙虫病误诊为肺炎的例数最多,约占40%,较其他疾病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患儿经确诊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小儿恙虫病的诊断要全面仔细,对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域的农村小儿应特别注意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斐试验等的检查,以免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宿迁地区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32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1.69;发病年龄28~84岁,平均(57.63±15.29)岁;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98例(74.24%);发病时间集中于每年10-12月,共126例(95.45%);119例(90.15%)发病前有野外草地劳作或休息史;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113例(85.61%),皮疹54例(40.91%),淋巴结肿大46例(34.85%),肝脾肿大47例(35.61%);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114例(86.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87例(65.9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82例(62.12%),外斐试验检测95例,阳性仅7例(7.37%);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恙虫病有效,治愈率为100.00%。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流行病学资料及详细体格检查寻找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是诊断关键,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对恙虫病诊断有提示作用,外斐试验诊断价值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对小儿恙虫病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年-2010年104例小儿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总结经验,减少误诊。结果 104例患儿均有高热,103例均发现焦痂或溃疡,52例淋巴结肿大,13例见皮疹,肝大17例,脾大6例。外斐氏试验阳性68例。误诊24例。氯霉素、四环素治疗有效。结论小儿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焦痂或溃疡是其最特异的表现,仔细体格检查,能减少误诊。氯霉素和四环素治疗效果佳,是治疗恙虫病的经典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疫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为恙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0-11月收治的156例恙虫病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均于10月27日至11月15日收治,男女比为1:1.26,农民139例(89.10%),发病前参加过秋收秋种119例(76.28%)。全部患者有发热(38.90±0.56)℃,有焦痂或溃疡104例(66.67%),皮疹74例(47.44%),淋巴结肿大46例(29.48%)。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16例(74.36%),转氨酶异常92例(58.97%),乳酸脱氢酶增高56例,肌酸激酶增高52例。心电图异常28例(17.95%),B超提示脾肿大27例(17.31%),肝肿大13例(8.33%)。X线胸片表现为支气管肺炎32例(20.51%)。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采血做外斐试验,49例患者OXK效价在1:160或以上,阳性率为31.4%。结论恙虫病主要流行于秋收秋种季节,以农民发病为主。临床多急性起病,有发热和特异性焦痂和溃疡,可合并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多西环素治疗有特效。在流行季节,遇到发热伴皮疹/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注意有无特异性焦痂/溃疡,以提高恙虫病诊断警惕性,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0.
恙虫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126例资料完整的恙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临床以发热、焦痂及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尿蛋白阳性。外斐反应阳性(84.1%),ALT升高(50.0%)等。误诊34例(27.0%),主要误诊为肾炎、肝炎等。治疗应用氯霉素和阿奇霉素,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治愈率98.4%。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廖锋 《海南医学》2003,14(4):40-41
目的:探讨小儿恙虫病临床特点,方法:我院儿科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该病患儿101例,对所获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儿多见(75.2%);6-14岁患儿占84.1%,来自乡村患儿占90.1%,均有野外活动史;4-9月发病者占84.2%,有特异性皮肤焦痂或溃疡者占78.1%,外斐氏试验OXK1:160以上阳性占51.3%,常伴有多脏器损害。结论:流行病学资料,皮肤特异性焦痂或溃疡,外斐氏试验OXK1:160以上阳性是该病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老年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26例老年恙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恙虫病具有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易并发其它器官疾病的特点。结论 针对本组老年恙虫病特点,临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用一般抗生素无效,应仔细寻找皮肤焦痂、溃疡情况,对无焦痂和溃疡病例,可用氯霉素诊断性治疗2-3d,同时应常规多次复查外斐氏试验,这样可及早确诊,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游山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902-4903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引起的一种疫源性传染病,由某些恙螨所传播,临床以持续高热、焦痂(或溃疡)、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为特征。目前在我国云南、四川、江西、海南等地均有散发,有些局部地区呈多发。少数患者无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易被误诊。笔者将误诊的不典型的恙虫病1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0岁~47岁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多。患者除1例为学生外,其他均为农民,所有患者均有野外活动或作业史。病程中均无皮疹和焦痂、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住院中至少1次外斐反应OXK滴度至少达1∶160,经明确诊断后口服强力霉素迅速消失,误诊时间最长18d,最短6d,平均11d。病例误诊情况如下。1.1误诊为伤寒本组中4例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周围血白细胞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3例肥达实验呈阳性,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无效,血、骨髓细菌培养阴性,经动态检查外斐试验,OXK滴度呈进行性增高而明确诊断,口服强力霉素后症状消失。1.2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本组中4例以持续高热、剧烈头痛、谵妄、颈项强直,局部肌肉抽搐,测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定量均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经甘露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26例恙虫病患儿分析总结临床诊治经过,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减轻患儿痛苦.方法 对26例小儿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及总结.结论 对临床上持续高热,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使用抗生素无效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并检测外斐试验,明确诊断,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感染者可用氯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练祥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1):706-706
目的了解恙虫病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并发症。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特征性焦痂为主要表现。结论恙虫病散发病例临床易误诊,皮肤焦痂等特征性皮损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皮肤焦痂及皮疹是恙虫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本文对26例小儿恙虫病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入院时有焦痂者11例(42.3%),出现过皮疹者10例(38.5%),双下肢有出血点3例(11.5%),误诊14例。同时提示焦痂与皮疹的发生率较低可能与部份患者求诊时间较晚及焦痂多位于身体隐蔽部位而易漏诊、误诊有关。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治的 17例恙虫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 ,17例中男 11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9.1岁。夏季 6例 ,秋季 7例 ,春冬季各 2例 ,12例来自农村 ,5例来自城镇 ,临床表现以高热 ,皮肤溃疡或焦痂 ,肝、脾、淋巴结肿大为多见。皮肤溃疡或焦痂和外裴氏反应阳性为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72h内误诊 7例 ,本组病例经静滴氯霉素后均治愈。认为恙虫病在儿科并非罕见 ,好发于 5~ 14岁男性儿童 ,好发季节为夏秋季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易造成误诊 ,误诊主要原因为 :①对本病认识不足 ;②缺乏典型皮肤溃疡或焦痂 ;③没有动态观察外裴氏反应。本病用氯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以来收集的13例儿童恙虫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溃疡或焦痂可作为恙虫病的主要表现,恙虫病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复杂化,可损害肝、心、肺、脑等脏器。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体格检查要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19.
通过病例治疗实践及分析,归纳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对14例住院恙虫病患者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因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象不高而误诊为伤寒,给予头孢哌酮加左氧氟沙星3天无效。发现典型焦痂或试用四环素治疗有效诊断为恙虫病。结论: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典型焦痂或溃疡是诊断恙虫病的关键;少数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的疑似病例,可通过排除其它疾病可能,再进行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虫叮咬而传播给人。由于特征性的焦痂、溃疡常隐藏在湿润、身体隐蔽的部位,加之并发多脏器损害者临床表现复杂,大多数内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提高对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我院1994年5月-2007年11月确诊恙虫病病例217例,其中并发多脏器损害7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