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侧位前屈后伸摄影法臧敦启常规颈椎侧位摄影法,由于采取静止状态自然侧位,所摄照片无法观察椎体度,椎体滑脱以及滑脱程度。根据临床诊断需要,我们采用了颈椎侧位前屈后伸(也叫动力)摄影法,取得满意效果。对椎体不稳,椎体滑脱有一定诊断价值。现将摄影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2.
颈椎斜位一般采取患者俯卧在摄影台上,头侧转,下颚稍内收,使颈椎长轴与胶片长轴平行,一侧胸部抬高,身体与台面成45度角。两肩尽量下垂,抬高侧上,下肢屈曲支撑身体,这种方法有两大缺点。  相似文献   

3.
颈椎侧块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庆峻  彭爱华 《武警医学》1998,9(4):198-201
对1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50个中、下颈段椎体骨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重点研究了侧块中央点至椎动脉后壁、横突后结节的距离,以及推动脉、颈神经相对于侧块的位置关系及定位方法。结果表明:侧块的外上象限为无神经、血管经过的解剖上的安全区域,为临床手术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正常X线投照中,胸部和腰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比,腰椎密度过高,照片影像过淡。而胸部有肺组织含气多,至使照片影像过黑,椎体几乎被穿透,照出的胸椎侧位像基本看不见。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自制了一种铝薄板及薄铁皮各层叠起来,用来滤掉部分作用于胸部的X线,达到胸椎都能在一张侧位照片上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5例Luque技术矫正脊柱侧凸进行X线摄影分析,其中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男7例,女8例。年龄10~28岁,平均18岁。作者对其X线摄影技术和脊柱侧凸测量及X线观察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 对30例人工电极耳蜗置入的患者复查,采用耳蜗后前位。(也叫改良斯氏位或反斯氏位)摄影,对不配合的患者可取前后位摄影^[1],耳蜗后前后摄影其要点为放大摄影,使用小焦点、小照射野投照,上三点(前额、颧骨、鼻尖)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台面成45—52度,听眶线垂直于床面,使被检侧颞骨岩部长轴平行台面,耳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并发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复发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笔者复习了100例椎间盘术后因症状未能缓解或有所加重患者的腰椎平片、CT和MRI片。结果:发现18例因1个或多个椎体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者发生椎体滑脱。6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其中2例伴有椎体滑脱),手术区域疤痕组织增生明显,部分患者有硬脊膜腔受压或受牵拉移位。结论:术后椎体滑脱和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发生,患者症状是否好转,与手术方式和椎板切除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肩胛骨侧位一种新投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胛骨为一扁骨 ,按照常规投照方法比较烦琐。对所摆体位的要求不好掌握。如遇到体胖病人 ,不易观察到肩胛骨 ,则更不易投照。达到诊断要求既要肩胛骨前后呈切线位 ,又要与肋骨分开。经作者多年临床实践观察 :发现肩胛骨矢状面与人体正中矢状面夹角约为 40°~ 5 0° ,根据此角度 ,作者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投照方法。现介绍如下。患者站立摄影床长边侧 ,身体上部前曲。前胸贴于台面。身体正中矢状轴与台面垂直 ,双上臂前伸。取 8’× 10’暗盒直放。置与患侧肩胛骨同侧前胸与台面之间。球管向同侧肩胛骨倾斜 40°~ 5 0° ,中心线肩胛骨中…  相似文献   

9.
王延斌  蒲志超  谢伟勇 《武警医学》2013,24(12):1076-1077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不良和混合型3型.其中,半椎体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最常见原因[1],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半椎体有完全分节和部分分节半椎体,非手术治疗方式常无效.我科自2007-05至2012-03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矫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颅底下上轴位的摄影体位是让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台上,用棉垫或特制木架将腰部垫高约15cm。髋及膝屈曲,足踏摄影台上以支撑身体。头后仰,使顶部触及台面,听眦线平行台面,正中矢状面垂直并重合台面中线。由于此体位摆起来非常困难,且让被检者保持此体位也相当辛苦,还费物、费时、费工。如让被检者仰卧摄影床上,两手置于身体两侧,扶住摄影床以固定身体。  相似文献   

11.
气管、主支气管正位体层摄影,一般沿用头低足高体位的方法,即将臂部垫高15-20度,使气管及主支气管纵轴与X线台面平行,由于病人个体差异,胸廓的形态不同,在仰卧位时,病人气管纵轴与X线台面并非在15-20度范围内,在实际工作中臀部垫高到何角度方能使气管纵轴与X线台面平行,术前不能精确测定,我们曾从侧位胸片上,以气管中线划一条延长线(OA),再以胸骨前缘平面划一条延长线(DA)与气管中线相关,构成一夹角,我们暂命名为胸骨气管角(∠A),经该测定一般为15-35度,在操作时测知夹角的值,即可确定臀部垫高的角度(附图)。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脱出所致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的CT表现,以求提供又一重要的诊断依据。方法:共收集9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病例的CT材料,这些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的发病率甚高,往往是骨缺损和硬化并存,位置较浅表,范围较局限,位于椎体终板处。结论:这类骨质异常可以作为诊断椎间盘突出,尤其是不甚确切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腰椎投照法,历年来,我国很多X线工作者对此作过许多研究,使腰椎照片质量得到了很大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腰椎侧位片上各椎体,椎间隙及腰骶关节显示的好与坏和焦-片距有一定的关系,以往文献对此未有介绍,为了求得适合于各个患者腰椎不同情况的焦-片距,我们摸索一个简单易行的投照尺,能在腰椎侧位投照时迅速找出所需要的焦-片距,操作简便,效果满意,易于推广,使用适当的焦-片跨照的腰椎侧位片,能较好的保证各椎体呈真正的侧位影相,避免了棱形双边现象,现将投照尺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头颅侧位的投照或头颅其他结构投照而需置头颅于侧位时,在原则上均要求矢状而和台面平行,瞳间线和台面垂直(1,2),事实上瞳间线和矢状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本身呈垂直关系,因此摄头颅侧位片置矢状面与台面平行时,瞳间线的方向必然固定并和台面基本垂直,故可不必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15.
通常,颈椎侧位断层采取的体位是:患者侧卧于摄影床上,两臂向下并尽量向后,头部稍后仰,下颌稍向前伸,外耳孔至锁骨上窝联线对台面中线,使枕骨粗隆与第七颈椎棘突联  相似文献   

16.
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向被检侧旋转,将被检侧额部、颧部贴于台面,鬓角中线对准台面长轴中线,被检侧外耳孔与对侧外眦角联线平面平行台面,听眦线垂直台面。中心射线:侧面观垂直通过患侧外耳孔至胶片中心。顶面观垂直通过患侧鬓角中线至胶片中心。胶片尺寸:5in×7in(1in=2.54cm),横放,分2次曝光,摄取双侧。遮线筒:( );滤线器(±)。参考条件:100mAs,80kV,焦片距100cm说明 (1)此位置为岩乳部横位展开像,使岩骨长轴的影像呈水平位。因为颞骨岩锥长轴中线指向对侧眶外眦。所以笔者利用患者的患侧外耳孔与对侧外眦联线作…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常见外伤、肿瘤、结核等引起胸椎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放射科协助检查。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少数患者胸椎一至三椎体压疼明显,但在X线投照技术中,按照常规胸椎侧位上很难清楚显示胸椎一至三椎体,操作比较繁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出影像重叠较少,清晰显示上胸椎的投照方法以供同行借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是一所人制综合性医院,门诊工作量大病种繁多,许多患者因睡觉时打鼾来就诊,他们多需要放射科摄取鼻咽部侧位片,用于鉴别诊断是否增殖体肥大,来诊者从1岁到56岁不等,特别是少年儿童尤其多。经过长期摄影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总纳出一整套实用、方便、合理的摄取鼻咽部侧位的摄影方法。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分成三种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和CT诊断及手术对照(附1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X线平片腰椎间盘突出(LDH)诊断正确率。方法:118例LDH手术病例全部摄腰椎正侧位片和CT扫描,然后加以对照分析。结果:腰椎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椎体后下和后上缘的唇样变及骨赘形成有明确定位意义。椎体上下缘凹陷和硬化征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征象,也是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的见解。结论:充分认识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特征,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与手术的关系(附6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使用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67例,根据不同的病变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式,全椎板式和显微外科方法摘除椎间盘髓核,切除肥厚黄韧带或扩大狭窄侧隐窝或切除椎体后骨赘。手术证实稚间盘突出62例,CT诊断符合率为92.5%。而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和椎体后骨赘则完全符合。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优良率为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