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中医早在《内经》中就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论,历代文献中也都有“骨肉相连,筋能束骨”的记载,充分体现了筋骨并重的原则。在骨折治疗中,固定和活动同样重要,固定是手段,活动是目的,在骨折的治疗中始终贯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原则,即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以后,病人的伤肢、全身的骨折端都要进行活动,鼓励有益于骨折愈合的动,限制不利的动,固定是以肢体能活动为目的,而活动又以不影响断端的稳定为标准。由于这种方法不加重软组织损伤,不损伤肢体的血运,骨折端没有异物干扰,应力替代,伤肢能早期活动,所以使骨折的愈合和肢体的功能可以同时恢复。  相似文献   

2.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有选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骨牵引或者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作者发现单纯小夹板外固定或骨牵引不能使重叠错位的骨折断端有效维持在复位状态,特别在患肢肿胀逐渐减轻过程中骨断端容易再移位或重叠。石膏外固定由于超髋关节超膝关节,既  相似文献   

3.
复位、固定、功能锻练是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 ,复位及固定由骨科医师完成 ,而功能锻练则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进行。固定是“静” ,功能锻练是“动” ,“静”与“动”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 ,很多骨折患者只关心复位是否满意 ,固定是否牢固 ,比较重视“静” ,担心骨折移位 ,惧痛而忽略了“动”的因素 ,从而导致骨折愈合缓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护理骨折患者的临床中应用“动静结合”的原则 ,收到满意效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 ,避免或减轻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现就此谈几点体会。1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  相似文献   

4.
骨折延迟连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外固定不完善或治疗不当造成骨折端存在间隙,或因损伤严重使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以及感染、手术等导致骨折局部的血运障碍。治疗上在排除固定不完善的因素外,运用中草药改善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是治疗骨折延迟连接的重要途径。1 典型案例案1 徐某,女,52岁,1998年12月8日初诊。6月前摔伤左前臂,某医院诊断为“左尺桡骨骨折”,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现左前臂轻度肿胀,局部压痛(+),X线片示:左尺桡骨骨折,桡骨断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尺骨断端少量骨痂,骨折端吸…  相似文献   

5.
69例骨干骨折不愈合或迟延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69例骨干骨折不愈合、迟延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表明,骨折断端的应力状态与骨折固定周围力学环境的生物力学不相容性,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痂稀少不连接等。因此,在选择固定材料和治疗方法时应遵循生物学和力学原则,既简单易行可靠,又不干扰骨的生理和力学环境,采用弹性外固定和功能锻炼,完全利用功能情况下的力学状态去促进骨修复。  相似文献   

6.
动静结合是骨折治疗四大原则之一。如何在治疗骨折时恰当处理好固定与运动这一矛盾,静不影响气血流通、减小功能丧失,动不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定,对治疗骨折的位置固定和促进骨愈合及功能恢复,在骨折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本人在多年的临床骨科诊疗中.颇有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我院骨科教研室主任宋贵杰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宋老师在其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中医骨伤科临床治疗骨折愈合期短、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恢复快、伤筋症疗效确实等现代医学所不及的优势。笔者随师待诊多年,就其治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中西合璧治骨折各有侧重宋师在中医骨伤科临床中,衷中参西,对“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非常重视,并有自己的见解。如治前臂双骨折,宋师非常重视骨间膜及前臂所特有的旋转功能,主张手法上应先采用“分骨”法,认为在分骨力的作用下,桡尺二骨远近折端相互稳定,断端间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这  相似文献   

8.
二夹板治疗前臂双骨折的生物力学测定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定与临床研究,探讨二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在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中,取8个新鲜成年男性尸体前臂标本,每一标本分别作“无夹板”、“二夹板”、“四夹板”外固定,分别在正常扭转、正常分骨、截断分骨、截断扭转状态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实验数据作统计学处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自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对60例前臂双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分别予以手法复位,两夹和四夹(连旋中板共五块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结果: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扭转状态下、截断扭转状态下与正常分骨状态下,“空白组”、“二夹组”与“四夹组”的组间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截断分骨状态下、“空白组”、“二夹组”和“四夹组”的组间差别亦显著(P<0.05)。通过临床观察可见:“两夹组”和“四夹组”外固定效果接近,解除夹板后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为3-6个月。结论:实验研究表明:“二夹组”无论抗旋转或分骨方面都明显优于“ 四夹组”。而临床研究亦显示二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疗效满意,与传统的四夹板外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比较,具有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针拨复位闭式钢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15例长沙市第五医院(410004)文体端主题词骨折/外科手术,肢,中医外科手术针拨复位闭式钢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在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取得较好效果。针拨复位闭式钢针内固定是在中医“金针拨骨”传统医学方法和小夹板外固...  相似文献   

10.
肱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目前临床常采用一次性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治疗,但一次性手法复位后,由于肢体肿胀易导致断端分离和再移位,而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易影响骨痂的生长,使骨折愈合缓慢。笔者采用动态手法复位,适时调整夹板及压垫,促进骨质的愈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8”牢绷带外展位固定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并与手术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比较治疗效果。方法:锁骨外端骨折85例,“8”字绷带外展位固定(手法组)60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组)25例。结果:骨折愈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7.P〉0.05)。骨折愈合时间为手法组(5.71±2.14)周,手术组(11.55±5.0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肩关节功能评定手法组优42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93.3%;手术组优20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绷带外展位固定能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够保持挺胸、扩胸和背伸姿势以维持锁骨附着肌肉的力学平衡,对骨及周围组织损伤少而不影响断端血运,加速骨折愈会据高龠会席号.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动与静是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的原则之一,千百年来这种骨折局部的“静”和肌肉有制约活动的“动”,一直有效地指导着骨折治疗的临床。近年来,传统的“广泛固定,绝对休息”的骨折治疗观也被国外许多西医骨科医生所抛弃,尤其是以美国Sarmiento为代表所倡导的功能支具和经皮穿针内固定的“有限手术”等方法治疗骨折,则更加表明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已被国外学者所重视。本  相似文献   

13.
陈旧性股骨干骨折多采用切开复合内固定,而手法折骨是中医骨伤科的传统,我们运用手法治疗陈旧性骨折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男49例,女1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3岁;上1/3骨折20例,中1/3骨29例,下1/3骨折18例;短缩最多3.5cm,最小2cm;伤程最长7个月,最短3周;以上各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旋转、成角、重叠畸形。2治疗方法在硬外麻或氯胺酮全麻下,取仰卧位,将患侧股骨贴在棉布枕上,术者双手固定骨折端,两助手将断端上下两侧缓慢地作短轴反方向对抗旋转,力量由轻渐加重,这时使断端间产生一种旋转剪力,这样反复旋转多次,使粘连的软…  相似文献   

14.
治疗原则 欧洲古代医学在未与现代科学结合前,对骨折的治疗和我国传统方法基本相似,也是采用手法整复、贴膏药、木制夹板局部固定,定期热敷、按摩、自动活动等措施。通过对中西医治疗骨折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对比,了解到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和区别,各自的长处和缺点,揭示出在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四对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母求子法在部分骨折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471002)张正运,姜友民,史相钦手法复位、局部固定、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三大环节。在手法复位方面,一般是移动骨折远折端对近折端,即遵照子求母的复位原则。这一原则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情...  相似文献   

16.
蒙医整骨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蒙医整体性观念出发,动静结合,以喷酒捋抚、手法复位、外固定、喷酒按摩、功能锻炼为主,辅之以药物、饮食为一体的骨折无创伤复位传统疗法.其精髓为“三诊、六则、九结合”.在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肱骨髁间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往往由较大暴力或跌倒而致。因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关系,骨折移位严重,碎块多,关节面完整性破坏较甚,手法闭合复位多不理想,且骨折端固定难以维持。近年来我院采用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人路早期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1 萧劲夫教授研制中医正骨机械的有关学术思想 1.1中医正骨手法的生物力学理论 萧劲夫教授将一个骨折段的移位用三个名词来概括:沿着骨的轴线旋转,称之为“自转”;以邻近某一点为质点转动。为“公转”,可能是骨折端的内外、上下移位;还有前后运动即骨折的重叠移位。中医正骨手法就是运用多方面的作用力。有效地消除这些移位。如拔伸牵引就是以沿肢体纵向轴线的作用力。消除重叠移位;端挤提按就是用与肢体纵轴成不同角度的作用力消除内外和上下移位(公转);回旋则以近折端为圆心做旋转,消除“自转”所致的骨折端背靠背移位。  相似文献   

19.
挤压端提整复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052260)邵亚平,刘巨超,张福贵,张彦来主题词挤压端提整复器/仪器和设备,力学分析挤压端提手法是骨科临床常用的手法,运用得当,每获良效。然而一些整复难度较大的骨折如跟骨骨折、胫骨髁骨折、踝关节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50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3d、术后1年的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统计分析,并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4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骨性愈合,术前、术后3d的跟骨宽度、Bo hler角和Gissane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年的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41足,良4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为93.7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微创置入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达到了跟骨骨折的复位固定要求,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