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STE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PCI术前静脉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前向血流(TIMI)血流情况、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和30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可安全用于STEMI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低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左室功能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ECHO)评价45例高龄AMI患者,将45例AMI患者分为PCI组(20例)及对照组(25例),均于梗死后第4、24周进行ECHO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术后第24周PCI组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及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与术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5),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MSI)降低(P〈0.05);对照组EDVI、WMSI治疗后第24周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低危AMI患者急诊行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明显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及瑞舒伐他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诺肝素等药物。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qn,B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qn。患者入院PCI术前,治疗后1周、4周测定Gal-3、NT-pro BNP浓度。入院治疗后24 h、1周、4周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Gal-3水平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NT-pro BNP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LVEF较入院24 h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Gal-3、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P〈0.05),LVEF较治疗后1周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Gal-3与NT-pro BNP呈正相关(r=0.7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61,P〈0.05)。结论:AMI患者Gal-3水平与心功能变化呈负相关,可以反映AMI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长期大剂量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心肌血流灌注对其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300例已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将其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组,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将左室壁分为17节段,运用Q-analysis软件进行心肌灌注的定量分析。根据心肌灌注造影结果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及MCE半定量评分,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测量并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记录临床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中1 365个节段心肌因透声条件及侧方声影的影响被排除。血运重建术前,MCE评价存活心肌为969节段,无存活心肌为227节段,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 39%、68. 7%和87. 8%。血运重建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共有1 364个室壁明显发生节段性运动异常,其中有1 049个室壁的节段性运动异常术后得到改善。心肌灌注改善组(1 049个节段)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无改善组(315个节段)[(-7. 34±5. 84)%vs (-2. 11±1. 66)%,P <0. 001]。以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5. 0%作为截断值判断心肌梗死时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5%。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吸烟史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急诊PCI组住院时间明显较延迟PCI组缩短(P <0. 05);急诊PCI组LVDd明显小于延迟PCI组(P <0. 01),而LVEF明显高于延迟PCI组(P <0. 01)。结论 MCE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梗死心肌的存活性,以MCE为评价心肌灌注的方法,可以检测AMI患者PCI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并分析心肌灌注水平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根据MCE的结果分析:急诊PCI组在恢复AMI患者的心脏灌注,改善左心重构的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延迟PCI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术前2h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80mg顿服,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浆超敏肌钙蛋白(TNT-HS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TNT-HSST、CK-MB、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TNT-HSST、CK-MB、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前应用,可有效提高对患者心肌损伤保护作用,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病3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l)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尿激酶)疗法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入选68例发病3 h以内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组。观察急诊PCI组、静脉溶栓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QTd变化,同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PCI组QTd从术前的(78.2±10.8)ms降至术后的(39.7±6.16)ms(P〈0.01),静脉溶栓组QTd从由溶栓前的(77.9±10.3)ms降至溶栓后的(43.6±7.1)ms(P〈0.01)。两者治疗后进行对比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3 h内STE-MI患者急诊PCI降低QTd优于静脉溶栓疗法。急诊PCI术后QTd缩短更显著,表明急诊PCI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CF),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但已错急诊PCI手术时机病例60例,按发病后12 h~7 d(20例)、8~30 d(40例)期间行PCI治疗分为2组,测定各组内A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结果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择期PCI治疗后无死亡病例,12 h~7 d组中TIMI血流<3级的患者较多(40% vs 12.5%,P<0.05);CTFC大于等于30帧的患者较多(45% vs 17.5%,P<0.05);CTFC较高(30.1±4.99 vs 19.2±4.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8~30 d内行择期PCI能使心肌得到更好的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STEMI)术中心肌灌注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急诊PCI术前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急诊PCI术前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替格瑞洛,对术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的占73.33%,优良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术中心肌灌注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于心功能差的患者,评价其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早期效果. 方法:OPCAB组(A 组)42例,CABG组(B组)34例,术前、术中及术毕采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分别测量左心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评价其早期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A 组术后与术前比较,SV 及EF均增高,且P〈0.05,B组略有下降,但P〉0.05.术后A 组与B组比较,EF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早期B组死亡率较A 组高(P〈0.05.结论:对左心功能差的患者,OPCAB术式优于CABG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心内科接受直接PCI治疗的9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血清Hcy水平分为2组:A组Hcy<15 μmol/L,B组Hcy≥15 μmol/L.评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中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的比例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65.9%,P>0.05).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两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0.4%,90.9%,P>0.05),心肌灌注分级(TMPG)0~2级A组低于B组(分别为21.2%,45.5%,P<0.05),3级A组高于B组(分别为78.8%,54.5%,P<0.05).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A组LVEF高于B组[分别为(56.6±8.9)%,(49.0±8.1)%,P<0.01].结论 血清Hcy水平可能影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CI术后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CI术后72h以及3个月复诊时血浆醛固酮(Aid)、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程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Ald、NT—proBNP及左心室肥厚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2h、3个月时,观察组血浆Aid、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后3个月时,观察组IVsT、PwT、LVMI水平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LVD未见显著性变化(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有效抑制了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逆转或改善了左室重构,对PCI术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 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和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评价心肌存活性的价值。方法4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AG、DSE及SPECT检查,其中25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以PCI术后3个月室壁运动改善为检验标准,比较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及硝酸甘油介入SPECT检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结果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与硝酸甘油介入的心肌灌注显像均可敏感的检测存活心肌。与DSE相比,硝酸甘油介入的SPE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与硝酸甘油介入的SPECT检测存活心肌各有特点,但DSE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