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鼠下颌切牙拔出后剩余牙槽嵴吸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切牙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实验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局麻下齐龈缘磨除右下颌切牙牙冠,每3天磨除1次,共3次,最后磨除后3d拔除右下颌切牙,术后0、1、2、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用软X线摄片测量大鼠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保存率,组织学方法评价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对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磨除牙冠后的不同时期牙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牙槽嵴长度:4、8、12周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明显降低(P<0.05);拔牙4周后牙槽嵴保存率明显降低。组织形态学:拔牙后2周,拔牙窝内可见新生骨,残存的血凝块减少;拔牙后4周骨改建活跃;拔牙后8周,拔牙窝内充满新生骨;拔牙后12周,新生骨和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牙冠磨除后,牙周组织出现水肿,主纤维束断裂,丧失功能排列,血窦增加,随时间改变逐渐加重。结论:可以采用拔除大鼠切牙的方法建立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葛根素对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制作大鼠下颌中切牙缺失模型,于剩余牙槽嵴的粘膜下注射葛根素,用X线片测量大鼠相对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密度值,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剩余牙槽嵴的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除一周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剩余牙槽嵴光密度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大鼠剩余牙槽嵴表面的成骨质量较对照组高,骨吸收程度较对照组少。结论将葛根素注射于拔牙窝周围能够抑制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并保存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生物胶,并植入大鼠拔牙窝观察其预防牙槽嵴萎缩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组)、对照组(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组)、空白对照组。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单纯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空白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材料。39t动物在植入后3、6、9周处死,分离切取下颌骨,用高频钼靶扫描仪获得图像信息,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像,得到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组织学观察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结果术后3、6、9周,实验组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可以用于预防拔牙术后剩余牙槽嵴萎缩,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CPC/PLGA)生物复合支架材料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CPC/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CPC/PLGA空白支架材料。术后1、2、4、8、12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采用大体观察、软X线、组织学等方法定性、定量进行骨改建效果评价。结果:术后2、4、8、12周,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牙槽嵴相对宽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表明实验组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载辛伐他汀/CPC/PLGA可诱导拔牙窝内新骨的形成,且在成骨数量上优于单一的CPC/PLGA支架材料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兔拔牙窝对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只,阳性组5只,阴性组5只,拔除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植入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阳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粉),并以自然愈合拔牙窝为阴性对照,用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兔上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4周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为:实验组〉阳性组〉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和阳性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及骨组织修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RF独立做为移植充填材料能够有效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长度,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拔牙创后牙槽嵴的吸收情况,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对于保存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用本地产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左侧拔牙创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作为空白对照。16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第4、12周处死1组动物。测量第4周、第12周拔牙处的牙槽嵴高度;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第4、12周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组织学上更为成熟。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早期愈合,保存牙槽嵴高度。  相似文献   

7.
异种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异种(牛)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及牙槽嵴形态改建的作用.方法:选用18 只健康成年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左侧拔牙创内充填异种脱钙骨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不处理作为对照组,同体对照;拔牙后分别于第4、12、24 周各处死6 只动物,头颅标本行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拔牙创CT值及牙槽嵴吸收值;切取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24 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在4和12 周时,实验组成骨情况优于对照组,24 周时2 组无显著差异.全过程实验组均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结论:异种脱钙骨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愈合,保持牙槽嵴高度,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骨形成蛋白、固定化凝血酶、头孢哌酮钠为主药,水溶性壳聚糖为主要膜材,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牙槽生物黏附膜,植入大鼠牙槽窝观察其对拔牙后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单纯壳聚糖组、对照组),在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单纯壳聚糖及空白对照。3组动物于植入后3、6、9周时处死,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检查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情况。结果:植入后3、6、9周时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情况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处方组成合理,是预防剩余牙槽骨吸收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拔牙后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保存对于缺牙部位进行种植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牙齿拔除后,拔牙窝内新生骨一般无法达到原牙槽嵴的水平,唇颊侧骨板受到的损害尤其严重,造成种植体植入时骨量不足。牙槽嵴位点保存的目的是在拔牙后能有效地保存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相应软组织量,为随后的种植手术和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和美学基础。本文对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及相关的移植材料在骨内种植体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预防剩余牙槽嵴吸收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骨形成蛋白牛物复合物植入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用于预防牙槽嵴吸收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壳聚糖组、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18只/组;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及单纯壳聚糖复合物,分别植入对应组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内;3组动物于3、6、9周每组每次处死6只,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配备Image-Pro Plus软件检查牙槽嵴相对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结果:3、6、9周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9周病理切片显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窝成骨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可用来预防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拔牙窝残存炎性组织对拔牙后骨重建过程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只,6只用于牙齿折裂炎症感染模型建立的预实验,X线片及病理确定8周为根周存在囊肿或肉芽肿炎症感染的时间点。50只大鼠建立下颌左右第一磨牙根周感染模型,8周后根据X线根尖片取36只根尖部炎症明显的大鼠,根据自身对照原则,左侧实验组牙齿拔除后不刮治,右侧对照组刮除感染组织。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游标卡尺测量、X线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后左右侧牙槽骨骨重建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两组牙槽嵴颊舌侧高度差存在差异,实验组颊舌侧高度差值较大,术后4周、8周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炎症组织使拔牙后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下降,拔牙窝的前期修复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人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颊侧骨壁缺损修复中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将PRF作用于比格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第21天测定钙结节量;4、7、11 d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9只成年比格犬拔除上颌左右两侧的侧切牙,构建颊侧骨壁缺损的拔牙位点,并随机分为血凝块组、PRF组和组织工程骨组,在手术后即刻、6周及12周时评价各组的颊侧骨高度和拔牙窝的骨密度。结果:PRF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促进BMSCs的增殖,提高成骨分化以及钙化能力(P<0.05)。动物实验中,PRF表现出了促进早期伤口愈合的能力。在颊侧骨壁缺损的修复中,组织工程组在6周时骨高度和骨密度分别为(2.63±0.57)mm、(765.19±59.70)HU,较血凝块组[(5.65±2.91)mm、(599.08±53.88)HU]和PRF组[(4.14±1.16)mm、(644.76±65.39)HU]显著增高(P<0.05)。结论:PRF复合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在早期有效地修复拔牙窝骨壁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腔组织补片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处理阻生齿拔牙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拔除下牙阻生齿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完成拔除术后,甲组:口腔组织补片置入拔牙创;乙组:PRP置入拔牙创;丙组:口腔组织补片+PRP置入拔牙创;丁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四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观察x线结果,以Digra分析比较牙槽窝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补片+PRP组对于预防术后出血、干槽症的发生以及促进牙槽骨的生长有意义(P〈0.05)。结论:口腔组织补片和PRP联合应用对于阻生齿拔除后预防术后出血以及干槽症有一定疗效,同时对牙槽骨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武警总医院口腔种植科门诊采用微创技术拔除磨牙的患者45例,试验组20例,拔牙窝内植入珊瑚骨粉,组织补片覆盖表面关闭拔牙窝;对照组25例,拔牙后常规处理。1、3、6个月复诊,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拔牙前及拔牙6个月后进行口内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并拍摄X线牙片,分别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使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两组拔牙前至6个月期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变化的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观察除有一例组织补片脱落外,试验组其他拔牙窝均愈合良好,牙槽骨丰满,牙龈色、形、质与邻牙协调;而对照组牙槽嵴吸收、萎缩,高度降低、宽度显著缩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改变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相比,二者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有效保存了进行种植牙修复所必需的骨量,是进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术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A)局部应用对大鼠下颌磨牙拔除后剩余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明胶海绵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麻醉下完整拔除左侧下颌第一磨牙并做相应处理,术后2周同期处死所有大鼠。用X线片测量大鼠拔牙窝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取拔牙窝周围牙龈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下颌磨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唑来膦酸治疗组牙槽嵴高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明胶海绵组(2.60±0.10mmVS1.99±0.22mm,P<0.001;2.60±0.10mm VS 2.12±0.24mm,P<0.001)。组织学观察拔牙创周围黏膜层上皮变薄,胶原较为纤细且排列疏松,血管变化不明显。结论:唑来膦酸局部应用抑制牙槽嵴骨吸收,促进拔牙窝新骨形成,对软组织作用不显著,可能抑制牙龈黏膜中胶原纤维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组成的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和牙槽嵴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家兔,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右侧拔牙创内填入载有成骨诱导剂的明胶海绵,作为实验侧;左侧填入空载明胶海绵,作为对照侧。拔牙后第1、2、4、8、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取双侧牙槽骨标本,拍摄X线片,并测量骨缺损区新骨密度;用组织学方法评价拔牙创愈合情况;并于12周时,测量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吸收值。结果X线片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2、4、8、12周,实验侧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拔牙创内成骨现象较对照侧早,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更活跃。
12周时实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值小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由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组成的成骨诱导剂能促进拔牙创愈合,加速成骨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特点及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黏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因罹患重度牙周炎而需拔除上颌磨牙患者8例,设其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上颌磨牙牙槽骨轻度吸收患者8例,设其为对照组。应用CBCT测量两组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最大厚度(maximum membrane thickness,maxMT)及磨牙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minimum residual ridge height,minRRH)。试验组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测量拔除患牙对应的上颌窦黏膜maxMT。结果 试验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4.06 ± 1.80)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为87.5%,磨牙minRRH为(1.09 ± 0.68)mm;对照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1.42 ± 0.38)mm,无上颌窦黏膜增厚,磨牙minRRH为(8.50 ± 1.72)mm,两组间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患牙拔除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黏膜maxMT为(1.55 ± 0.63)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降到12.5%,拔牙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磨牙区重度牙周炎患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易发生黏膜增厚,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增厚的黏膜大多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