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10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髓内钉组及钢板组,各50例。髓内钉组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钢板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髓内钉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低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Multiloc髓内钉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相当,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但Multiloc髓内钉治疗损伤小、疼痛轻,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内固定手术实施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髓内钉内固定)及对照组(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各40例。对比两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内固定物失效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9.14±14.51)min、(3.04±0.61)个月,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好,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钢板内固定与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治疗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收治的106例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3,采用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对照组(n=53,采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悲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术后6周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55%vs 22.64%.χ^(2)=4.711,P=0.03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儿.患侧外展上举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比较,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治疗患儿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可提供良好的骨折固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髓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内固定方式分成髓内钉组(18例)和钢板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髓内钉固定患者的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LISS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1、2.12,P均<0.05),且髓内钉固定患者6个月后Harris评分亦明显优于LISS固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在治疗转子下骨折患者中,髓内钉固定的疗效可能优于LISS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olarus髓内钉与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 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olarus髓内钉组(15例,Ⅰ组)与Philos接骨板组(25例,Ⅱ组)。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4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2.6)个月。末次随访时,按照Neer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Ⅰ组术中出血量[(80.5±20.4)ml]少于Ⅱ组[(120.5±12.8)ml]、手术时间[(73.5±10.8)min]短于Ⅱ组[(102.0±15.2)min],且切口平均长度[(6.8±1.4)cm]短于Ⅱ组[(11.6±2.3)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及Neer评分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olarus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更小,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MIPPO)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肱骨近端骨折40例随机分为正骨手法+MIPPO技术固定组(简称手法组)和传统切复内固定组(简称切复组),每组20例,分别进行治疗。术后3、6、12个月,观察恢复情况:骨折恢复、内固定松动断裂、肱骨头缺血坏死、内固定取出时间和内固定取出后局部骨质等情况,及有无再骨折,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法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骨折畸形愈合,1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切复组2例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重建内侧柱稳定,具有创伤小、血循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下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钌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总优良率和切口长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3.9±7.6)min]、住院时间[(17.2±2.9)d]较对照组[(63.4±7.5)min、(24.6±3.2)d]短,术中出血量[(86.6±22.5)mL]较对照组少[(173.2±33.2)mL](P0.05),总优良率(90.0%)高于对照组(80.0%)(P0.05),切口长度[(4.7±0.5)cm]与对照组[(4.6±0.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较好,优于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 TAN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按照AO分型,A2型43例,A3型14例。分别采用Inter TAN(34例)和PFNA(23例)内固定,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手术损伤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Inter TAN组(26.1±11.5)min,PFNA组(24.2±15.5)min,无统计学差异(t=1.227,P=0.246);术中出血量:Inter TAN组(76.3±30.7)ml,PFNA组(71.5±38.5)ml,无统计学差异(t=1.362,P=0.185);术中透视次数:Inter TAN组(19.5±5.9)次,PFNA组(16.1±6.1)次,无统计学差异(t=1.779,P=0.086);总计49例获得随访,其中Inter TAN组29例,PFNA组20例,随访时间(15±4.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Inter TAN组(10.6±2.8)周,PFNA组(11.2±3.5)周,无统计学差异(t=0.860,P=0.392);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Inter TAN组(86.7±5.4)分,PFNA组(88.5±7.6)分,无统计学差异(t=0.712,P=0.455);术后并发症:Inter TAN组出现1例髋内翻和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10.3%);PFNA组出现1例髋内翻和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90)。结论 Inter TAN和PFNA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中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两者均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132例。按照手术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髓内钉组,微创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而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Johner-Wruh术后功能评价。结果 微创组手术平均时间以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少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髓内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Johner-Wruh术后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以及术后功能无显著差别,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交锁髓内钉固定及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钢板组(24例)行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治疗,髓内钉组(22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20例)行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8.55±3.09)个月)较钢板组((5.67±4.60)个月)及髓内钉组((5.09±2.49)个月)长(P〈0.05),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架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31.08±5.12、29.91±3.74、28.95±4.1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肘关节功能评分(83.00±14.40)高于外固定架组(73.35±16.40)(P〈0.05);外支架组术后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钢板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螺钉松动5例,髓内钉组骨折断端有假关节形成3例、骨折不愈合并感染2例,钢板组、髓内钉组和固定架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7%、22.7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可作为肱骨干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法,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适用于严重粉碎性、开放性及伴有严重感染的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11.
林谦  毛坤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10-2112
[目的]评价门静脉、下腔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腹部肿瘤血管侵犯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7例肝脏、胰腺及腹膜后等肿瘤患者门腔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原始数据,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多平面重组(MPR)两种方法重建血管影像对血管是否存在侵犯进行术前评估.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并总结血管受侵的相关影像学表现.[结果]27例存在血管侵犯,门静脉侵犯18例、肝静脉侵犯4例、下腔静脉侵犯5例.CE-MRA成像技术对门静脉系统血管侵犯判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0.1%,94.4%,阳性预测值为:89.4%,阴性预测值为95.2%;对下腔静脉-肝静脉系统血管侵犯判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5%,88.9%,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96.6%.血管受累主要表现为:血管腔的突然狭窄中断、狭窄,远侧血管不显影;血管壁缺损;血管腔内向心和偏心性充盈缺损;侧支循环形成.[结论]3T磁共振CE-MRA多种方法血管重建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在腹部肿瘤术前血管评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行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5.7±9.4)min)、术中出血量((187.6±29.7)mL)、术后引流量((60.5±6.4)mL)和住院时间((10.3±2.1)d)与对照组((103.1±11.2)min、(250.3±34.2)mL、(78.1±5.9)mL、(14.5±1.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a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61.3±4.7)、(67.4±3.4)分)高于对照组((52.7±3.8)、(60.8±2.9)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头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均作为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但目前尚不能肯定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哪个更具优势?目的:探讨比较PHILOS和 LPHP这两种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 LPHP 治疗组(n=27)和PHILOS治疗组(n=34)。均根据Neer分类,LPHP组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PHILOS组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6个月),PHILOS组和LPH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随访1年时优良率分别为81.5%,82.4%;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两种锁定板目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移位和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切开复位内置物。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 Constant-Murley 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目的:分析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9)。对照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实验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并使用微创注射型硫酸钙进行注射强化。结果与结论:随访11-2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位丢失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的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包括保留关节治疗(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和关节置换,如何选择存在争议。目的:收集肱骨近端移位3,4部分骨折保留关节与关节置换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13年12月)、Pubmed(1980年1月至2013年12月)、Embase(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Science(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Springer(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CNKI(1994至2013年)、万方数据库(1982至2013年)等数据库中关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保留关节与关节置换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oftware (CM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320例患者(165例行保留关节治疗,155例行关节置换治疗),均为英文文献,经改良的Jadad评分判定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Constant平均值为55.9(95%CI:50.7-61.1,P〈0.001),保留关节治疗组的Constant评分值高于关节置换组(P〈0.01)。研究的异质性显著(I2=88%,Q统计量=107.6,Q=13,P〈0.001),在Meta分析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值随着男女性别比增长、肱骨结节骨吸收率增加而下降。提示保留关节肱骨近端移位3,4部分骨折患者治疗后期可较关节置换得到较高的Constant评分值。此外年龄、骨折类型、性别比和并发症发生率是影响Constant值的显著因子。鉴于研究的异质性和方差,需要有更多更好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联合钢丝环扎固定治疗非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非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镜治疗组(22例)和传统切开复位组(20例)。关节镜治疗组采用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联合钢丝环扎固定:传统切开复位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对2组患者手术切口直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感染、活动受限、行走时疼痛)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平均20个月的随访。关节镜治疗组的手术切口直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1.4)cm、(9.7±1.2)周及0.0%,传统切开复位组的手术切口、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1.3)cm、(12.1±1.7)周及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关节镜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5.3±3.4)分,传统切开复位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3.0±4.61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X线片复查均未见明显关节面不平,未见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联合钢丝环扎固定可在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术中可行关节腔冲洗,同时修补其他损伤组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于崇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5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微创组)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组(闭合组),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Neer评分、Mayo评分以及随访X线摄片检查结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术后第1、7天微创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闭合组(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可负重时间、骨性愈合时间、继发感染发生率和固定失败率均明显低于闭合组(P<0.05)。微创组Neer评分和Mayo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71%和96.42%,均明显高于闭合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以及更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胫骨平台3柱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引起,一般为粉碎性骨折,伴随关节面破裂、塌陷,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多,是创伤骨科的难点。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12例复杂胫骨平台3柱患者,前外侧切口采用一块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后内侧用一块长钢板加一块短"T"型钢板固定。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内固定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骨折均获愈合。X射线愈合时间为(14.0±1.1)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5.1±1.7)周。内固定后即刻Rasmussen评分为(16.8±0.6)分。内固定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屈126.3°,伸-1.3°,膝关节HSS评分为(89.1±2.5)分。内固定后即刻,3,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患者内固定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果表明,对于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双切口3钢板固定方法兼顾到了骨折的复杂性和胫骨平台后侧的解剖学形态特殊性,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