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裂孔疝39例临床资料。其中滑动疝25例,食管旁疝7例,混合型7例。行Thal术2例,Bdesey术式5例,Boerema2例,Nissen29例,1例未手术。结果前两种术式分别有2例、1例轻度返流,其他术式均无返流,无术后吞咽困难、胀气综合征,术后无死亡。结论对有明显食管裂孔疝症状的患儿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抗返流手术以Nissen术式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的5例食管裂孔疝患儿资料。患儿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为食管裂孔疝, 其中男3例, 女2例;年龄6~28个月, 平均15.4个月;Ⅰ型食管裂孔疝1例, Ⅲ型食管裂孔疝3例, Ⅳ型食管裂孔疝1例。收集5例患儿手术时间, 出血量及治疗结局情况。结果 5例均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65 min, 平均手术时间1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 d;经口进食时间为术后2~3 d;出院后1个月均于本院门诊行消化道造影复查, 无一例疝孔复发。术后随访3~6个月, 呕吐症状明显缓解, 体重明显增加。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尤其在精细解剖和精准缝合方面优势明显, 为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腔镜治疗小儿膈疝、食管裂孔疝和膈膨升等膈肌疾病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0年3月本院采用腔镜手术治疗的31例小儿膈肌疾病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先天性膈疝8例,食管裂孔疝11例,膈膨升12例,年龄1个月至9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先天性膈疝及食管裂孔疝患儿均在腹腔镜下还纳疝内容物并切除疝囊后,间断缝合修补缺损膈肌,其中食管裂孔疝加行胃底折叠术.膈膨升患儿在腹腔镜或胸腔镜下行膈肌单层或双层折叠缝合术.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同时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1例食管裂孔疝患儿术中发现食管壁破裂,立即在腹腔镜下缝合修补裂口,其余患儿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开胸手术病例.无大出血、心肺损伤、迷走神经损伤和食管瘘等并发症.术后24 h内肠功能均恢复,平均住院时间7 d.30例于术后3个月X线检查无复发.1例右侧膈膨升患儿经胸腔镜手术后复发,后行腹腔镜膈肌折叠术获痊愈.结论 腔镜下治疗小儿膈肌疾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满意,可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疗效及预后。方法1999年3月至2011年7月作者对19例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患儿实施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患儿平均年龄0.52岁,其中0-30d3例,31d至1岁16例。对患儿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估,以“呕吐、恶心”,“呼吸道感染”和“营养情况”做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食管钡餐造影(GI)和24h食管PH值监测,并对比结果。结果均采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Rosetti’s术8例,改良Thai术11例,无中转开腹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20(90-170)min,平均住院时间9.25(5-12)d。术后随访伴呕吐及胃食管反流2例,吞咽困难1例,复发l例。食管裂孔疝引起的综合症状VAS评分术前为5.84±1.54,术后1、6、12个月分别为1.74±1.85、1.22±1.78、0.61±1.7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婴儿严重胃食管反流的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疗效好,恢复快,微创美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1981年3月-2000年10月修补裂孔疝21例,并做3种抗反流手术(重建His角,Belsey手术及Nissen手术);术后根据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食管测压及24hpH监测,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2例再次修补滑动疝,1例并发反流性食管溃疡于术后9年切除食管下段后行食管胃吻合。术后随访8-14年,9例,4-5年2例,2-3年6例,6-10个月3例及2个月1例;术前症状均消失,体重、身高增加,X线钡餐检查:20例贲门位膈下,钡剂通过顺畅,无胃食管反流;2例食管下括约肌有高压带;pH总计分基本正常。结论: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附加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均良好,如无并发短食管及食管狭窄可经腹修补及重建His角抗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小儿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的治疗结果,探讨其综合治疗对策。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者收治的2例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Rossettil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术后在DSA透视下进行食管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并应用抑酸药物减少食管反流。结果 2例均为男性,初诊年龄分别为6个月和17个月,术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术中置食管支撑管均失败,仅能通过6F胃管。术后给予口服药物控制反流,保护食管黏膜,并分别行食管球囊导管扩张治疗8次和2次,从6~#球囊导管扩张至10~#~12~#球囊导管,扩张后均能进食半流质,吞咽功能良好,无反流症状。结论小儿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狭窄通过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抗反流术、食管球囊导管扩张和药物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病例和文献介绍腹腔镜辅助下不同术式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治疗儿童严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方法腹腔镜下应用Rosetti’s、Thai’s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4.6个月。6例为食管裂孔疝,2例为严重胃食管反流。结果8例中1例因早期经验不足未能完成手术中转开腹。7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底折叠术。其中,3例行Rosetti’s术,4例行Thai’s术。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所有病例术中均无需输血,手术后24h开始进食,术后第5~7d出院,出院前均作钡剂胃食管造影,6例未见明显反流。术后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好,无明显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二种术式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腹腔镜下Rosetti’s和Thai’s胃底折叠术治疗儿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镜下操作简单、风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胃代食管术治疗新生儿长段型食管闭锁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采用胃代食管术治疗的12例新生儿先天性长段型食管闭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3例。Ⅰ型2例,Ⅲa型10例。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1例家长放弃治疗。术后有6例严重肺炎,2例吻合口瘘。治愈的10例患儿获随访1~6年,其中吻合口狭窄3例,均行食管扩张术治愈;轻度胃食管反流7例,采用少量多餐及体位喂养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治疗。结论一期胃代食管术在新生儿期治疗长段型食管闭锁临床可行,避免了分期手术,缩短了治疗周期,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病例和文献介绍腹腔镜辅助下不同术式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治疗儿童严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方法腹腔镜下应用Rosetti's、 Thal's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4.6个月.6例为食管裂孔疝,2例为严重胃食管反流.结果 8例中1例因早期经验不足未能完成手术中转开腹.7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底折叠术.其中,3例行Rosetti's术,4例行Thal's术.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所有病例术中均无需输血,手术后24h开始进食,术后第5~7d出院,出院前均作钡剂胃食管造影,6例未见明显反流.术后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好,无明显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二种术式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腹腔镜下Rosetti's和Thal's胃底折叠术治疗儿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镜下操作简单、风险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再手术治疗小儿复发性食管裂孔疝的疗效及预后。方法自2010年至2014年我们对6例复发性食管裂孔疝患儿实施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再修补、胃底折叠术。患儿年龄3个月至17月,平均9.6个月。术后复发时间3~9个月,平均6.2个月。术后复查食管钡餐造影(GI)和24 h食管PH值监测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病例中,5例首次手术经腹腔镜完成,1例经右侧胸腔完成。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再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2例修补膈肌脚的缝线脱落,2例一侧膈肌脚被缝线切割裂开,2例膈肌脚缝合不紧密,均通过缝线再次缝合,未使用人工补片。手术时间2~3h。术中出血25 mL,无一例食管穿孔。随访1~4年,术后无呕吐、呛咳、肺炎等症状,吞咽功能良好,复查GI无复发,24 h食管pH值监测无病理性反流。结论小儿食管裂孔疝经腹腔镜或经胸修补后复发者,通过腹腔镜再次修补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