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病人住院治疗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50例,将D-二聚体测试含量为(1.50±0.06)μg/ml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将D-二聚体测试含量高达(29.36±20.41) μg/ml的患者2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的护理,主要以治疗性护理为主,研究组在治疗性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护理安全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7d后测试D-二聚体的含量为(2.22±0.33)μg/ml,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常规的护理,7d后测试D-二聚体的含量为(0.91±0.05)μg/ml,可见研究组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D-二聚体的含量已恢复正常参考范围,未发生更严重的肺栓塞,且患者能够按时出院.结论 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科学观察D-二聚体含量高低能为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地对D-二聚体高含量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及血栓调节蛋白(TM)的价值。方法18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生DVT,44例)及对照组(未发生DVT,136例)。测定所有患者的D-D、FM、TM,比较两组D-D、FM、TM,观察联合测定对DVT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的D-D、FM、TM分别为(13.35±8.52)μg/ml、(22.29±10.35)μg/ml、(9.28±2.55)IU/ml,均高于对照组的(6.63±3.17)μg/ml、(9.46±4.55)μg/ml、(6.30±1.17)I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测定对DVT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单独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的患者D-D、FM、TM表达增高,测定D-D、FM、TM可应用于DVT防治,联合测定D-D、FM、TM可提高对DVT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后正确评估、健康宣教、体位干预、功能康复训练等积极的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DVT和PE(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1],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复元活血汤辩证加减对预防股骨颈骨折行全/半髋关节置换术后伴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统计分析201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50例行全/半髋关节置换术后伴高凝状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4%(1/25),明显比对照组的发生率16% (4/25)低(P<0.05).结论 复元活血汤辩证加减能够有效预防股骨颈骨折行全/半髋关节置换术后伴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1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预防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组给予预防护理措施,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DVT发生率为15.3%低于对照组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髋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宁  柳卫芳  毕正 《河北医药》2010,32(16):2191-219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9例,手术前后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测定患者FDP、D-二聚体及Hcy水平。结果 59例患者按术后发生血栓患者18例,未发生血栓患者41例。未发生血栓患者血浆FDP、D-二聚体及Hcy含量手术前后未发现显著改变(P〉0.05)。发生血栓患者术前血浆FDP、D-二聚体及Hcy含量,与未发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d血浆FDP、D-二聚体及Hcy含量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FDP、D-二聚体及Hcy水平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也大幅度增加,血浆FDP、D-二聚体及Hcy高水平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D-二聚体测定用于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寻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以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治入院的265例患者,分别对其进行血清D-二聚体测定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对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65名疑似DVT的患者中,出现217例血清D-二聚体阳性,其中193例经超声确诊为DVT,48例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均经彩超检查排除DVT。D-二聚体检测用于诊断DVT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65.7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94%和100%。全部265例疑似DVT者平均D-二聚体值为(1654.78±872.40)μg/L,彩超证实DVT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2305.26±1237.65)μg/L,正常对照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137.62±104.72)μg/L。疑似DVT组与彩超证实DVT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超证实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血清D-二聚体测定具有方便、经济、快捷、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芬 《淮海医药》2007,25(1):94-94,F0003
目的 探讨FDP、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FDP、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 μg/ml,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D-二聚体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聚体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结论 FDP、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对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152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μg/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低于500μg/L基本可排除DVT。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 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骨折患者DVT的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的糖尿病髋部骨折并需手术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48例和常规护理组45例,早期干预组在入院第1天开始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而常规护理干预组是在术后才开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护理干预组DVT发生率6.2%,常规护理组DVT发生率26.7%,早期护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形成有明显效果,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晓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44-145
目的 研究围术期个体化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人工髋骨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焦虑评分分别为(33.8±6.8)、(40.2±7.2)分,抑郁评分分别为(35.0±8.5)、(41.8±8.1)分,实验组术后疼痛测试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焦虑症状,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6例我们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试验组),40例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可以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的优质康复护理能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否促经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防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采用正确的康复护理方法指导和协助患者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发生创伤性精神反应1例,肺部感染1例,慢性疼痛3例,步态异常8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无脱位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无褥疮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近93.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的优质康复护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促经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5例老年股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康复组根据患者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并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指导,术后第2天开始系统康复训练,详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恢复优良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可减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整体护理在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100例高龄(〉70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实施以术前评估、心理及舒适护理、并发症预防、术后疼痛干预、患肢功能康复等方面的整体护理。结果术后调查患者满意度95.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0.12)分(P〈0.05),无一例临床死亡,无术口感染及半脱位,无褥疮,效果良好。结论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104例高龄下肢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患者分别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10.6%)、单侧股骨头置换术(24例,23.1%)、单侧膝关节置换术(8例,7.7%)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1例,58.7%).以术后住院时间为因变量;以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术前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POSSUM)评分、术前总胆固醇和术前血糖为自变量;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 本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19例患者(18.3%)有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有并发症组术前POSSUM评分和住院时间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4)分比(22±5)分,(27±6)d比(18±7)d](均P<0.05).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术后并发症和术前POSSUM评分.结论 在高龄骨科患者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术前POSSUM生理评分和术后并发症与预后密切相关.术前应对这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围术期加强管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可以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82例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全面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0.5%);手术结束后住院时间[(15.27+2.85)d]明显短于对照组[(21.68±2.14)d];住院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120例肺癌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法.于术后第7天观察DVT特征性临床症状,术后4、7 d观察DVT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12例(20.0%)自诉肢体疼痛等不适,而试验组有3例(5.0%)自诉有肢体疼痛不适,2组DVT特征性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5);术后第4、7天,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8.3%(5例)、11.7%(7例),试验组DVT发生率分别为为0%、1.7%(1例),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试验组(χ2=5.217,χ2=4.821,均P〈0.05);术后第4、7天,试验组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第4天:(15.2±2.9)cm/s比(14.3±3.1)cm/s,(20.5±4.0)cm/s比(19.5±4.2)cm/s;术后第 7天:(16.1±3.2)cm/s比(14.6±3.1)cm/s,(21.5±5.9)cm/s比(19.5±5.3)cm/s](均P〈0.01).结论 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在预防肺癌术后DVT,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